APP下载

生物课堂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2011-12-29鲁华

成才之路 2011年26期

  摘要:培养问题意识对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就生物课堂有效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出了相关认识。
  关键词:生物课堂;有效教学;问题意识;培养
  
  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爱因斯坦进一步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但是学生的问题意识较薄弱,往往不会提问题,不主动提问题,不敢提问题等。问题意识是生物课堂有效教学的关键,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生物课堂的有效性呢?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了实践与探讨。
  一、注重独立性
  “疑而能问,已得知识之半。”要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提出个人见解,就要通过独立思考,突破原有知识,独立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注重让学生独立思考。学生在自主观察、实验或讨论时,教师不要随意打断学生,要积极地看,积极地听,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课堂反馈练习引导学生当堂完成,进行严格训练,要保证训练的形式像考试那样完全独立地、快节奏地按时完成,教师不做辅导,学生不得抄袭。如此有意识地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才能让学生善于发现问题,从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提高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承认差异性
  由于个体差异、家庭环境、个人生活及学习方式的不同,学生之间势必存在着学生智能发展不同、理解速度不同、反应快慢不同等差异,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时,一定要注意这一点,既给优秀学生以提问发言的机会,也要给学习暂时落后的学生以思考发问的权利,面向全体学生,要让所有的学生都有开动脑筋、积极思维、大胆质疑、畅所欲言的时间和空间,同样也要把表扬与勉励慷慨地给予每一位认真发问的学生,要热情鼓励学生的勇气,容纳学生的无知,宽容学生的过失,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在医学实践中的应用时,分析家系中关于两种遗传病发病情况的概率计算有一定的难度。我发下学案后首先要进行的是小组内交流,解决初步的疑难。时间刚过去一半,这时候李俊同学便举起了手,我走过去一看,他每个题都做得非常正确。我大加鼓励了一番,让他继续努力,但没有让他上台,因为他口齿不清,表达很不清晰,生物成绩大多不及格,说心里话,我不想伤他的自尊心。就在我犹豫的时候,另外一组的同学答完了那道题。这时,李俊同学又一次勇敢地举起了手,“老师,我的方法与他不同”,我实在不忍心再拒绝他,便让他上了讲台。他用另外一种更简便的方法还配合图解解决了问题,讲解时语言简练到位,表达出奇的好,毫无紧张感,同学们都惊奇地瞪大了眼睛,随即报以最热烈的掌声。我第一次看到他笑得那样灿烂,我的情绪也被深深地感染了。李俊同学的例子引起了很大反响,激发了后进鞭策了先进,让同学们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敢于发问,善于发问,从而增强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了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三、欣赏个性
  有个性的见解往往是学生创新的火花,也是学生积极探索的劳动成果,更是学生认知水平达到高层次的体现。有一次,学生在实验室里做“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蛋白质”的实验。有位学生非常调皮,他把试剂滴到了讲台上的一朵花上,结果使花瓣变了颜色。这时,我问他:“怎么了?”学生低着头答:“我把试剂滴到花瓣上了。”我没有责骂他,而是问他:“是什么试剂有这么神奇的作用啊?”“盐酸!花瓣变色了!老师,为什么花瓣会变了颜色呢?其他物质滴上去也会使这朵花变色吗?如果盐酸滴在其他花瓣上,花瓣也能变色吗?”“你去试试看,不就知道答案了吗?”在我的鼓励下,这位学生高高兴兴地去“研究”了。这位学生发现老师并没有责怪他,于是放松了心情,许多疑惑便随之而生。如此在课堂教学中,以宽容之心善待学生的不同见解,以欣赏之情评价学生的创新成果,这必将点燃学生心中智慧的火花,形成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意识与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四、重视用问题组织教学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带着更多问题,而非更多答案去学习。”即教学以“问题”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点拨、启发,促使学生自主解决原有问题,并不断产生新的问题。教师要善于设计那些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的新鲜问题,激发他们自主探索的兴趣,使他们思维的火花进一步燃烧、扩展。我们应努力做到,允许学生随时提问、全程提问;允许学生提出你不需要的问题(真问题,不设问题圈套);允许课堂上有解决不了的问题;真的让学生提问题,让学生提真问题;真的让学生解决问题,真的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敢问、会问,进而让我们的课堂真正成为“围绕解决问题展开”而不是“围绕教师的讲解展开”的课堂,学生才能带着更多问题走出课堂,去进一步学习、探究,而不是下课立即停止学习。例如,在学习基因的分离定律时,关于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杂交实验,教师以以下问题组织教学,开展小组讨论、多向交流,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1)什么F1代都是高茎?难道矮茎性状消失了吗?
  (2)为什么F2代矮茎又出现了呢?
  (3)F2代中呈3∶1的性状分离比是偶然的吗?
  (4)孟德尔的假说能解释他发现的问题和现象,但毕竟是假说,该怎样检验它的正确性?
  五、尝试探究式教学
  在学习“DNA分子的结构”时,我用自制的教具想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课前2分钟,我刚拿着教具到教室,学生们就围了过来,一边摆弄一边谈见解,还时不时争论。有个胆大的学生说:“老师,课后您能把它送给我吗?”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渴望触动了我。学生为什么对我的教具如此感兴趣?学生渴望得到的是什么?一边摆弄,一边谈见解的效果究竟会是怎样的?当时正好各班布置橱窗剩下好多彩纸板,我突然萌发了让学生自制学具的想法。于是,我改变了原来的教学设计,向学生简单介绍了DNA结构发现历史,强调业余研究、模型搭建、模型印证、发现的地位意义。然后让学生小组合作自己做学具。课堂上,学生一边分工合作,一边提出见解。他们不但注意了脱氧核糖、磷酸、碱基三种物质之间的连接方式,还注意到A和T之间有两个氢键,C和G之间有三个氢键。课堂上,学生利用自己的学具提出问题,解答问题。如DNA分子中,外侧由什么连接而成,内侧是什么;两条链之间碱基的连接有什么规律;双链DNA分子中,所有的嘌呤之和与所有的嘧啶之和有什么关系,可以用什么方式表示这种关系;对于DNA的单链,这种关系成立吗,为什么;不同的双链DNA分子中,(A+T)/(G+C)或(A+C)/(T+G)的值恒定吗;构成DNA的两条链有怎样的关系。最后总结出了DNA分子的结构特点是:双链、交叉、反向、平行、配对、螺旋。
  在本节课中,学生通过模型构建、读图理解等探究技能,在脑海中逐步构建起DNA分子的结构模型以及相关的知识系统,最终学生不仅牢固建构起DNA分子结构的基本概念,体会了进行科学研究以及团队合作的美妙之处,而且这也启发了学生思考科学研究中科学思想、科学精神以及科学方法所起的作用,为日后得出有价值的问题和研究科学问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修前.让新课程理念下的生物课堂学声四起[J].中学生物教学,2009(12).
  [2]陆志平,辜伟节.新课程:我们怎样上课[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江苏省邗江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