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睹机房之四大“错位”现状
2011-12-29郭凤广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11年2期
机房是信息技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场所,对于习惯了在传统教室里学习、交流的学生来说是全新的环境,对于教师的课堂管控能力也无疑是一种挑战。然而,师生在这样的环境里是否都能奏出和谐的乐章?常常听到教师诉说学生的种种“不是”,学生对教师也心存诸多“不满”。如此,必然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通过仔细、全面地观察和分析,笔者发现,目前中小学机房功能定位的“错位”是造成课堂不和谐、教学不高效的软肋。
效用偏低:上课如进“展馆”
参观过各种展会的人都有这样的感受,去之前对一些展馆充满期待,甚至无限憧憬。在参观过程中,如果某个展馆给我们带来惊喜,我们会觉得不虚此行。如果一些展馆与自己的期望有很大差距,我们就会觉得收获甚微。即便如此,这样的机会对每个人而言也不会很多。目前,对于不少学校的学生来说,在机房里上信息技术课也如同进“展馆”参观。
在一些农村地区的学校以及老、少、边地区的学校,两个学生共用一台计算机的现象并不少见,甚至这些学校以此为借口不安排学生上机操作。另外,一些学校尤其是高中阶段的学校,在硬件建设上与时俱进、逐年投入,努力把机房建设成本校的窗口与亮点,但在课程设置上却随意删减课时,严重剥夺了学生到机房上课的时间。在这种情况下,信息技术教师整日被各种琐事缠身,很难把精力放在教学上。学校和教师的态度直接影响学生的态度,他们觉得信息技术课可有可无、可多可少,这种随意性的态度必然带来随意性的行为——上课不拿课本、课上乱作一团、课后扬长而去。
卫生堪忧:饮食如临“餐厅”
1990年广岛亚运会,约有十万人参加了闭幕式,主会场散场后,地上没有留下一个烟蒂、一片纸屑、一丝痰迹,人人动作规矩严整,在场的美联社记者发表评论说:像这样一个比机器还严谨的民族,真是太可怕了。再看看我们只有几十个人、几十台机器的机房,卫生问题竟然成了“老大难”。学生上信息技术课如同到“餐厅”进餐。
学生为什么能够嚼着口香糖、拿着冰激凌、带着零食、饮料走进机房?归根结底是缺乏一种约束机制。笔者在读大学时到机房上机是必须要穿鞋套的,至于携带水果、零食、饮料进机房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尽管现在也有一些中小学校执行穿鞋套、禁零食的制度,但对学生放任自流、对学生的种种不良习惯视而不见的情形依然屡见不鲜。下课后,当机房内一片狼藉,甚至学生将吃过的口香糖粘在“上机记录”上,或者粘在地板、机箱、键盘上时,抑或惊奇地发现曾经在大学校园里流行的“课桌文化”悄悄在机房里生根发芽时,我们会作何感想?师之惰,还是生之过?机房卫生一方面需要保持,另一方面需要及时清理。机房卫生应该由谁清理?现在不少的教师都在亲历亲为,难以或者根本不去安排学生劳动。如此,学生既看不到机房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