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技术教育做引领 智能机器人显特色

2011-12-29谷海生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11年2期

  走特色办学之路,构建全新教育平台
  我校是一所城乡结合校。由于历史原因,学校建校几十年来,一直没有形成具有吸引力、创新力的办校特色。进入新时期以来,校领导班子深入思考,确立了“树立特色、树立品牌、树立形象”的办学建校思路,着力加大投入、优化管理,鼓励各科教师针对学科特色、地域特点量体裁衣,创立学科品牌。
  几年前的一次偶然机会,我接触到了智能机器人这个全新的领域。当我了解到机器人的控制器就相当于人的大脑,传感器就相当于人的感觉器官,马达就相当于人的手脚,编好程序的机器人可以按照人的思维去判断、执行和动作时,这种创新科技使我萌发了将这种集智能、电子、编程、控制为一体的机器人带入课堂,开创一片全新的科教平台的想法和思路。当我抱着试一试的想法走进校长办公室时,校领导给予我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南口学校要走特色办学之路,离不开这种创新精神;教育要有创新发展,更需要这种特色学科。经过几个月的精心筹备,2006年9月,我们就在初一年级劳动技术课上开设了智能机器人课程。维妙维肖的机器人第一次走进学生的视野,给学生带来了全新的学习内容。
  长期开展智能机器人教学活动,既需要一定的教学设备,也需要相当的科研仪器,更需要不少的经费支撑。如果没有人力财力的坚强支撑,教学是难以长期进行和健康发展的。虽然学校条件落后,经费不足,师资较弱,但我们的机器人科教平台,却始终得到了学校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从财力、物力到人力上学校都予以最大程度的保证,使科教教师在教学之余,有更多的时间研究、开发机器人功能,拓展和丰富机器人教学。我校机器人科教活动由此走开了一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创建发展之路。目前,我们已经在四届初一、初二学生中开设了这一课程,在高一、高二也开设了虚拟机器人校本课程。几年来,机器人这一全新的信息技术教育平台,不仅丰富了学校的校本课程建设,也提升了广大学生的信息素养。
  盘活教育资源,推进教学全面展开
  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我深深感到,机器人教学能否充分挖掘教学资源、盘活教育资源,是把这门课建设起来和发展下去的关键所在。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家校合作。开设机器人教学活动,首先要取得学生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否则学生参加活动,就可能不被家长理解,担心影响学生学业,而学生则难以全神贯注地倾心投入,这将直接影响教学活动的质量。因此,我坚持利用家长会、家校见面会等时机,与学生家长进行广泛交流,详尽地向家长介绍开展这一活动的意义,并强调我们选拔选手的三个原则——自愿参加,对机器人感兴趣,不能影响学习。通过广泛交流和对话沟通,多数家长对此表示理解和支持,也鼓励孩子参加这一活动。
  二是注重安全。组织学生外出参加竞赛、比赛活动时,保证学生身心的安全既是学校领导高度关注的问题,也是学生家长十分在意的事情,更是作为教师最为操心的问题。我在每次活动前都会拟订周密的活动计划,大到设备、仪器,小到创可贴、止泻药,该带的东西一样都不能落下。选手参赛前期的技术操练、参赛期间的饮食起居、参赛后期的课业弥补,样样都要想到。只有这样,家长才会放心把孩子交给我们,教师才能放手让学生参加比赛。组织活动四年来,我们的学生没有一个因为比赛而耽误学业,相反,相当多的学生因为参加比赛增长了见识,锻炼了能力,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均得到提高。
  三是兴趣引导。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机器人教学更是如此。对于学生而言,机器人是一个全新的领域,要持之以恒地投入进来并取得丰硕的成果并不容易。在选拔队员时,我特别留意学生对此门课的兴趣爱好如何、思维能力如何、动手能力如何,尽可能地挑选一些喜欢动手、爱好数学和物理、功底扎实的学生进行重点培养。开展活动至今,学校共发展和培养了58名机器人爱好者,其中有57名选手在各级各类比赛中获得名次。
  四是教师协作。一个团队能否发挥最大效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团队的凝聚力。我校的几名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创新这条路上历练了能力,同时也在奉献中收获着成功的喜悦。每次参加比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