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课堂学生有效参与的实践研究
2011-12-29张莹莹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11年4期
日常教育教学活动是实现主体性教育目标的载体,在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则是实现主体性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开展基于学生有效参与的数学教学实践研究,唤起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机会留给学生,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一线中进行探索和实践。本文结合课堂教学实例的设计,归纳整理出有利于学生参与的课堂教学策略,找寻教学过程中有利学生参与的具体途径。
一、营造数学氛围,激发参与兴趣
从学生熟悉知晓的生活实例入手,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它们发生、发展的过程,从中抓住这些基本事实中所包含“数学元素”,经过归纳、概括,形成数学概念,自然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
例如在高中第一节课《1.1集合的含义及其表示》引入“集合”这一描述性概念时,笔者精心选择三个贴近学生认知的生活实例。
实例1取自苏教版教材必修1第一章引言部分。蓝蓝的天空中,一群鸟在欢快地飞翔;茫茫的草原上,一群羊在悠闲地走动;清清的湖水里,一群鱼在自由地游泳;……鸟群、羊群、鱼群……都是“同一类对象汇集在一起”。在此处突出关键字眼“同类”、“汇集”。
实例2取自苏教版教材必修1第1.1节习题部分的一道阅读题:一位渔民非常喜欢数学,但他怎么也想不明白集合的意义,于是,他请教数学家:“尊敬的先生,请你告诉我,集合是什么?”由于集合是不定义的概念,数学家当时很难回答那位渔民。几天后,他来到渔民的船上,看到渔民撒下鱼网,轻轻一拉,许多鱼虾在网中跳动。数学家非常激动,高兴地告诉渔民:“这就是集合!”你能理解数学家的话吗?在此处强调“许多鱼虾在网中跳动”,揭示集合中“集”的特征。
实例3取自高一军训中的场景。在军训过程中,教练发出这样的指令:“请高一五班同学下午两点到教室集合”。这里的“集合”是动词,高一五班的所有同学必须都按要求执行,在此处指明所新学的名词“集合”中元素的确定性。军训中队列经常发生变化,但不改变班级成员的属性,进而明确“集合”中元素的无序性。
通过这些熟悉的背景,加上十分感兴趣的实例,创设了一个生动的学习情景,沟通了生活与数学的联系,不仅激发学生参与兴趣,而且有益于学生理解“集合”概念的内涵,体现数学的本质。
二、指导思维方法,提高参与能力
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对于数学学习来说,学生的思维参与是重要的,也是主要的。调动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主动地思考问题,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去,并在参与中领会数学知识,获得思维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参与能力的提高。
学生通过“做数学”、参与数学活动丰富自己的经验和体验,并用自己的思考方式建构的数学知识,才是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教师的教学设计应考虑学生是否真正置身于数学学习活动中,是否能动地参与了数学活动。通过引导、探索、尝试、操作、推理等活动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把学生所有的感官都调动起来。
在《三角函数》学习过程中,公式多组,变换多样。正确掌握三角公式是开展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