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奏响语文课堂对话的主旋律

2011-12-29杨辉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11年4期

  日本教育学家佐藤学在《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一书中说:“学习,可以比喻为从已知世界到未知世界的旅途。在这个旅途中,我们同新的世界相遇,同新的他人相遇,同新的自我相遇;在这个旅途中,我们同新的世界对话,同新的他人对话,同新的自我对话。”
  对话作为一种原则,往往与民主、平等、包容、坦诚联系在一起;对话作为一种策略,往往同共同在场、主动介入、积极参与联系在一起,即指通过敞开、接纳、回应、碰撞、沟通、合作、交流、互动等,达成视界的融合和共生共荣的理想;对话作为关系思维的表征,既可以发生在人与人之间,也可以发生在人与文本之间。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就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也就是说,语文教学的过程应当是学生的生命体验和成长过程,是他们在老师的引领下与古今中外的哲学家、历史学家、文学家进行心灵交流、精神对话的过程。透过富有思想和韵味的语言,可以窥见美丽的心灵,感受人生的博大,触摸人世的悲欢,克服个人生命的局限,由此领悟到人生的美好和真谛,筑起一道生命的底线,一座精神的长城。在对话教学中,师生双方都是真实完整的人,基于平等的人格相遇,为了共同的教学目标而对话。
  怎样奏响语文课堂对话的主旋律?笔者认为要注意以下三点。
  
  一、敞开——让学生敢于对话
  
  要建立起平等对话的师生关系,就必须用真诚化解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森严的壁垒。唯有真诚,才有发诸心灵的交流;唯有真诚,才有自由主动的探寻;唯有真诚,才有互动合作的共享。一方面要实现师生之间的平等,即在交往过程中承认学生的主体性,给予学生所应该享有的权利,给予学生主动发言、参与的机会。更为关键的是,生生之间也必须是平等的,教师既不能在课堂教学中使一部分学生成为对话的“贵族”,也不能使一部分学生沦落为对话的“奴隶”。另一方面,要实现师生之间的平等,教师就应该学会“屈尊”和“倾听”,应该要学会调控自己,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平等对待学生,把话语权真正交给学生,做一个真正的聆听者,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二、接纳——让学生乐于对话
  
  师生对话是一个永远未完成的动态生成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作为平等对话中的“首席”,既应保持必要的权威,而又不能以绝对真理的拥有者自居,不搞单向传递的独白式教学,不扼杀儿童不断提出“为什么”时的猜想冲动,不磨灭学生与生俱来的探究世界的好奇心。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都是非常有价值的问题,也都是非常宝贵的教学资源,学生提问题的过程也正是他们不断思索、不断创新、不断进步的过程。因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解放学生的口,让他们在提问中增长知识,为创新思维的形成提供支点,架设桥梁。
  陶行知先生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一文中曾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而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事实上,学生本来具有好奇、好问的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