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情境教学策略 促动学习方式变革
2011-12-29张洪新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11年4期
情境教学策略这种以激起儿童情趣为核心的教学方法,它遵循反映论的原理,通过"生活显示情境、实物演示情境、音乐渲染情境、图画再现情境、扮演体会情境、语言描述情境等途径,使学生身临其境,理寓其中,把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结合起来,促动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一、以培养情趣为前提,诱发主动性学习
从心理学上说,教学活动是在知识、情感两主线相互作用下完成的,知识往往是通过情感这个媒介才能更好地被学生接受内化。也就是说,教学中,情与知的出现,常常是一先一后,互相促进的。情趣与知识一样,同是学生的学习基础。所以,我认为情境教学策略首先应从学生的情趣出发,考虑如何充分利用数学知识这个“载体”,创设“融洽”情境作为学生的情绪储备,创设“悬念”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欲望,尽可能地使学生在自身情趣的驱动下主动学习。如教学《利息》一课时,我这样设计:(1)谁会存钱?(2)挂出“中国银行”的招牌,说:现在我们就暂时把课堂变成银行,聘请你为本行的业务员。(3)问:有不会存钱的吗?在你将来的生活中很有可能需要你去做从来没有做过、不会做的事。(拿出100元钱)派你去把公司的这100元钱存入银行。(4)三个月后公司由于生意需要,请把100元取出来。(5)引导学生评价表演过程,发现问题——计算利息。(6)引导学生设想利息的多少和什么有关系、尝试计算利息。在表演过程中,学生认真观察每个细节,有的学生迫不及待地喊出:“不对,还没拿利息呢。”由此顺势引出本课的学习目的并进行探究。这样使学生在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情景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尝试解决问题,学生的学习情趣、思维自然地得到主动发展。
二、以指导参与为基础,强化感悟性学习
《数学课程标准》中对学生的教学参与提出了明确要求:有效地学习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而学生的参与不应徒有其名应落实到教学过程中。我们知道,感悟是先有所感,后有所悟,只有目有所视,耳有所闻,心有所想,获得了“感”的印象,并和已有感知经常相碰撞、接通,才能豁然开朗,心有所悟。所以要想让学生有所感悟,应在教学过程中多设计学生的参与体验活动。如教学《按比例分配》一课时,我首先创设了一个引导学生参与的问题情境:体育老师要把24个篮球分给四(1)班男女两组同学进行练习,可以怎么分?有的学生几乎不假思索地得出,男女同学各分到12个,也就是平均分;也有同学发表不同意见,这样分不太合理,应该按人数的多少来分。由此引导学生尝试按人数分(即按比例分配),研讨中促成了学生对“按比例分配”的关键问题——两组各应占几份的感悟。这样学生在一个切实的、具体的参与体验中,有所感,有所悟。
三、以发展思维为重点,着眼创新性学习
所谓创新性学习,指的是学习者以已有的知识为基础,结合当前的实践,独立思考,大胆探索,积极提出自己的新思想、新观点、新思路、新设计、新意图、新途径、新方法,标新立异、别出心裁。这里的“新”不仅指新发现,也指新发展。因为不可能每个人都能揭示新的原理,发现新的方法,只要把人们已揭示的原理和发现的方法应用于不同的问题上,就是一种创新性学习。创新是从思维开始的。创造思维是指主动地、独创地发现新事物,提出新见解,解决新问题的一种思维形式。以往的数学教学都要先复习旧知,再进行“探索”,这种探索也不过就是在老师的相关旧知引导下顺理成章的组合运用而已。但实际生活中,我们遇到问题是并没有现成的旧知可供我们复习、运用。因此,在教学中我尤其注重以发展思维为重点,培养学生创新性学习能力。如教学《一个数除以小数》一课时,我首先结合学生生活创设了一个为运动会买奖品的情境,出现了三个问题:用91.2元买每支0.38元的笔能买多少支?用10.5元买每个0.75元的日记本能买多少本?用56.28元买每个6.7元的文具盒能买多少个?随后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放手让学生试算解决自己喜欢的问题。汇报时,有的同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一是把0.38元转化成38分,把91.2元转化成9120分再计算。二是移动小数点。”在引导采用这两种算法的同学说出自己的依据后,鼓励其他同学验证、试用,交流方法,确定算法。这样学生经历了一个“探究—出错—学习—改错—验证—明确”的思维历程,创造性地思考新知与哪些旧知有关系,有什么关系,有什么依据,怎样运用,培养了创新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以活动训练为手段,贯穿实践性学习
实践性学习就要把书本知识和现实生活的事联系起来去认识。通过学生熟悉的活动和游戏,使学生感受到生活周围处处有数学。在教学中,我注重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创设活动情境,为他们搭设一个生活“舞台”,为学生提供操作实践的机会,使他们通过动手、动脑、动嘴,把抽象的知识化为可感知的内容,让他们在这个“舞台”中,尽情地展示自己,不断地创造自己。如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中,我创设了富有实践性的学习情境,引发探究体验。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圆掌握了圆的特征后,我设计了一系列的活动训练,使学生所学的理论能应用于实践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首先,我以实际问题——车轮为什么是圆的?只是因为它是曲线图形吗?那椭圆是不是也可以?又或者把车轴随意装在圆形车轮的任意一点可以吗?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展开动手、动脑、动眼、动口的实践学习。然后以具有层次性的实践训练,拓展学生思维,发展学生能力。象引导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在操场上、小纸片上画圆,甚至做半圆形的装饰墙,并设想利用圆的特征能做什么。这样的活动使学生结合新旧知识进行综合设计,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了实践能力。
(责任编辑:张华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