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学生阅读力“四想”

2011-12-29周卫林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11年4期

  现如今,小学语文教学天天在教学生“阅读”。毋庸讳言,我们的老师天天在“教课文”,“课文”教了不少,而学生的阅读能力多数没有多大长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以上文字明确地提出了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内涵,充分体现了小学语文教学的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特点。笔者认为阅读能力是形成小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小学语文教学,应当是通过“教课文”去提高学生的“阅读力”。通过教课文,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形成阅读品位和策略;让学生学习到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如略读、浏览、跳读、精读等,还能学会批判能力与反思能力。笔者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以切实可行的实践经验,对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提出以下四点“想法”。
  
  一、以“多”取“胜”:储蓄孩子阅读的童年精神
  
  对于刚接触书籍的儿童来说,他们的思想犹如一张白纸,他们还不完全具备辨别好坏与是非的能力。因此,教师应当主动充当好孩子阅读的引领者、指导者。一个深思熟虑的教师,从他开始教语文的那天起,就应该周密地思考:在小学期间,应当让孩子阅读甚至是反复阅读哪些书。
  孩子的课外阅读,读什么?美国的惠特曼说,“你最初读到什么东西,你最初看到的东西就会成为你未来生命的一部分。”著名儿童文学家梅子涵特别强调:童年阶段的孩子,要阅读儿童文学。儿童文学是人类专门为儿童写的,是儿童自己的文学。它说的是童言,表现的是童心和童趣。然而,我们中国孩子接触儿童文学严重欠缺。每天他们接触的不是“每日一练”,就是“趣味奥数”。这样的儿童阅读实际是在牺牲孩子珍贵的童年。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不同学段学生的阅读总量作了较大的增加。学生的课外阅读是在明确“入宪”了。然而,新课程推进十年来,课外阅读在我们许多学校还处在一个“无动于衷”的状态。
  世界上,犹太人年人均读书64本,美国人均50本,日本人均25本。中国人现在连学生课本在内才4本。一个人的成功,一个民族的振兴,一个国家的强盛,都离不开阅读。中国人阅读少得可怜的现实,很值得我们深思。我们不妨这样说,只注重课内的语文学习,不进行课外阅读的学生,实际是“学生生活”有严重欠缺的学生,因而只能称其为“不完全的学生”。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应当有这样的认识: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不是一个“正餐”与“快餐”的问题。让学生坚持每天课外阅读,深层意义在于在学校里就能培养起每天课外阅读的习惯,明天走向社会就能成为一个“终生学习者”。
  
  二、以“理”激“趣”:引导孩子感悟阅读的理性世界
  
  学生的阅读,有两种趣味——情趣与理趣。有情趣,就有真情的感动;有理趣,就有深切的感悟。有感动,又有感悟,学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