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得巧妙 “读”得精彩
2011-12-29董海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11年4期
一个小小的标点,在一些老师的朗读教学中,起着神奇的效果。他们这儿一添,那儿一改,就把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出现的困难轻轻松松地解决了。没想到,小标点还成了老师们指导学生朗读的得力助手。
一、朗读因“添”点而精彩
【案例1】
朗读语段:啊!我听见了,妈妈听见了,在场的叔叔阿姨听见了,全世界都听见了,他呼唤的是:和平!和平!和平!(添补:和平!和平!!和平!!!)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
师:请××同学读一读这段话。
(生朗读)
师:这位同学读得不错,尤其是对“我”、“ 妈妈”、“叔叔阿姨”和“全世界”这几个词语的语气处理得很到位。但是有一处地方,老师觉得语气运用还不够到位,你们知道是哪一处?
生:“和平!和平!和平!”这3个“和平”他读得语气不是很强烈!
师:请你来读一读。
(生朗读,比上一位学生有进步,但还是不够理想)
师:同学们,虽然这3个“和平”后面都有一个感叹号,但是这3个感叹号的分量是一样重的吗?
生:不一样。
生:一个比一个强烈。
师:那第二个“和平”后面的一个“!”够吗?
生:不够。
师:怎么办?
生:再加一个“!”。
师:第三个呢?
生:加两个“!”。
师:现在,请同学们拿起笔,把“!”加上去,再来读一读这段话。
上述案例中的这段文字,饱含着一个中国孩子对世界和平的无比渴望之情。如何指导学生通过朗读来体会作者的这种强烈情感?在案例中,教者采取了一个简单但又有效的朗读指导策略,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添加了一个、两个“!”,使学生在感性中把握了朗读的语量层次,处理得很是精妙。
二、朗读因“改”点而精彩
【案例2】
朗读语段:在一排排花花绿绿的书里,我的眼睛急切地寻找,却找不到那本书。从头来,再找一遍。啊!(改写:再找一遍……啊!)它在这里,原来不在昨天的地方了。—— 《窃读记》(人教版五年级上册)
师:同学们仔细读读这段话,你觉得应该读出怎样的语气?
生:我觉得应该读出着急的语气。
师:文中有一个和它相似的词语,是哪个?
生:急切。
师:请你用急切的语气,来读一读这段话。
(生朗读)
师:同学们发现没有,这段话的每个句子都是短句,这样的短句更能读出急切的心情。哪位同学再来试一下?
(生再一次朗读)
师:老师觉得这位同学读得很棒。但是,有一处地方没有读好,大家有没有注意?
师:这位同学在读“再找一遍”和“啊”时,之间的停顿不是很长。作者找到书没这么快,这两处文字中间,停顿要长一点儿,请再来读一读。
(学生停顿得还是不够长)
师:干脆,我们拿起笔,把这里的句号改成省略号。这省略号表示什么?
生:作者找书的过程。
师:同学们读到“再找一遍”时,看着省略号,心里默数6个小点,等数完了,接着读下去,相信大家一定能读好了。
学生在朗读上述语段时,很容易忽视改写处文本的特定语境,往往读到“再找一遍”时,没有过多的停留,“急”读了下去,失去了语句之间的节奏感。为了处理好此处的语读节奏,教者大胆地“自作主张”,把句号改成了省略号,对省略号进行了独特的解析,使学生具体而又形象地理解了此处停顿的要求,同时又掌握了朗读的要领。
三、朗读因“加”点而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