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拓展迁移训练

2011-12-29欧阳洪龙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11年4期

  摘 要:新课改的实施对语文课程重新定位,对语文教学提出新的要求,其中一条便是“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拓展与迁移训练,应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进行科学合理的拓展与迁移,使学生在语文能力实践中得到应用,帮助他们深化知识,提高能力,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语文教学;拓展;迁移
  
  教育部颁发的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要求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从而改革语文的教与学的模式,达到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描绘的“自能读书,自能作文”的境界。其中的“自主、合作、探究”体现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训练即是拓展、迁移训练。“拓展与迁移”冲破“课本”的约束和限制,得到了广大师生和语文界专家们的一致好评,因为他能使学生到更广阔的阅读天地中获得信息,丰富知识,陶冶情操,变“学教材”为“用教材”。那么,如何在拓展、迁移的训练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呢?下面就这方面谈谈自己的粗浅看法。
  
  一、建构两个平台,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
  
  语文教学活动是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基础上的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那么,语文教学中的拓展、迁移训练,也应该遵循这一原则。这就需要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建构好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两个平台,以便使训练能达到真正的效果。
  首先,要建构好教师教学的平台。语文教学中的拓展、迁移,实际上就是对课堂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的进一步深化和延伸,进而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能力。教师应该从大语文的角度,设计课堂教学的过程,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在课前进行充分的准备,占有大量的资料,并能有目的地运用好这些资料进行训练。比如,初中语文教学中有对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要求,仅仅按照教材中的短文介绍是远远不够的,那么就需要教师根据不同阶段的口语交际要求,广开思路,从学生的生活中寻找资料,设计好种种口语交际情境,以便在课堂上,通过大量的拓展、迁移训练,不断纠偏,以臻完美。在课堂教学中也是如此,例如,在讲《乡愁》一文时,为了扩展学生的阅读视野,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情感,笔者在教学时采用了扩展阅读的教学方法,利用手中的资料对学生进行迁移训练,因为“乡愁”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历代以思念家乡,思念亲人为主题的诗篇数不胜数。
  (1)台湾诗人彭邦桢的《月之故乡》
  天上一个月亮/水里一个月亮/天上的月亮在水里/水里的月亮在天上/低头看水里/抬头看天上/一个在水里/一个在天上/
  (2)台湾诗人舒兰的《乡色酒》
  三十年前/你从柳树梢头望我/我正年少/你圆/人也圆/三十年后/我从椰树梢头望你/你是一杯乡色酒/你满/乡愁也满/
  (3)李煜《相见欢》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4)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这些现代诗歌和古典诗词,虽然所用意象不同,描绘场面不同,但都表达了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