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过程(环节)性要素 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011-12-29于向东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11年4期
课堂教学的过程(环节)性要素主要是指教师与学生进行的课堂教学活动在时间上的先后顺序,即我们平时所说的教学程序、教学步骤、教学过程或教学流程,包括创设情境、明确任务、指导方法、开展活动、互相交流、适时评价等。“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从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和基本环节入手,创设和生成有价值的情境和问题是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学生独立的阅读和思维是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础, 师生间的互动和教师的正确引导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核心,必要的练习和及时反馈是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余文森教授的这段话就强调了课堂教学的过程(环节)性要素对于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性。
一、创设情境
“创设情境”的意义主要在于引发兴趣、激发动机、唤醒经验。即:利用合理的教学媒体,引发学生对于教学文本的注意和兴趣,形成兴趣氛围,引导学生进入生疑、释疑的情境,为问题的提出做好铺垫,使其心理上处于兴奋状态,进而形成使“学习者对学习活动本身感兴趣”的内在学习动机,同时唤醒学生已有的相关经验,做好知识建构的准备。如:葫芦岛市第一高中梅倩老师执教的《常见的天气系统》,当关于“冷锋和暖锋的区别”问题分组讨论和全班交流结束,课进行到“准静止锋”问题的讨论时,她用视频“乌镇的风光”进行了衔接,同时讲到:“同学们很紧张,我们轻松一下,到六月的江南去看一看。此时的乌镇烟雨蒙蒙,当地人称为‘梅雨’,因为天气潮湿,衣物长期不翻动会发霉,所以又称‘霉雨’。同学们知道为什么吗?这就是‘准静止锋’的作用。”这种情境的创设,就符合了教学情境创设的基本原则,即“价值性原则”、“开放性原则”、“生活性原则”、“区别性原则”、“趣味性原则”、“学科性原则”、“品位性原则”和“时代性原则”。又如:教师在教授《分子和原子》一课时,创设了如下教学情境:小明的爸爸买了10条金鱼,一个月来,这些金鱼畅游在鱼缸内,为小明家带来了很多的快乐。有一天,小明的爸爸要出差,走前嘱咐小明每天放学后,要像爸爸那样照料金鱼。小明欣然接受,并拍着胸脯说:“坚决完成任务!”第一天、第二天,鱼都安然无恙。到了第三天,小明像往常一样,进家后放下书包,准备喂鱼食。可是,他发现鱼缸里有一条鱼漂起来了。过了一天,又有两条鱼漂浮在水面上。请你帮助小明想想:是什么原因使金鱼死了呢?
二、明确任务
“明确任务”的意义在于指明目标、内容、明确价值取向。即为学生指明本节课的具体发展目标、本课要解决的具体问题等内容,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明确本课的价值取向,建立持久的信念,有目的、主动地开展学习活动。明确教学任务往往与创设教学情境相联系,但应该作为一个独立的过程性要素对待。在高中地理必修《自然界的水循环》一课的导入阶段,老师微笑着问学生:“李白的诗《将进酒》我们都学过,能背诵几句吗?”学生咏道:“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