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议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多读科普书

2011-12-29武夷山

中国教师 2011年21期

  科学技术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不具备基本的科学素质,就难以适应现代生活,每个人都应努力提高自己的科学素质。而激发青少年的科学兴趣,培养青少年的科技创新意识,让我们的青年人成长为新知识、新技术的发现者和创造者,迅速成长为一线的独立研究人员,既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同时也是我国教育界和科学界今后努力和奋斗的目标。中小学时期是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创新意识的关键时期,中小学教师,包括学校全体教职员工对少年儿童的行为习惯养成、创造力的培养以及求学择业取向有着重大影响。因此,中小学教师应该把提高自己的科学素质作为自身专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通过多阅读科普书,有效提升自身的科学素质。科学课教师要大力提高中小学科学课的效能,高度重视引导青少年关注并喜欢科学技术。中小学全体教育工作者要重视从小学开始就在各个学科的教学和课外活动中渗入科学技术教育的内容。
  首先,中小学教师应该知道,对下一代进行科学技术教育和科学普及的时候要达到的目标是什么。目标不清楚,就会南辕北辙。这里,我推荐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编写、本人参与校译的《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该书开篇就明确规定了中小学科学教育的四个目标,这也是美国教育界和科技界的共同认识。第一,为了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认识自然界,从而产生充实感和兴奋感(笔者注:也就是要将精神层面而不是功利层面的东西置于首位);第二,为了使人们在个人事务决策中恰当地运用科学方法和原理;第三,为了使人们能够理智地参与涉及科技问题的公共对话和辩论;第四,为了提高劳动者的生产效率。这样几条认识和排列次序是发人深省的。在我们国家,经常是将上述第四条放在第一位的,有些人则是只提这一条。第四条目标并没有什么错误,但是,如果只提这一条,或者过分强调这一条,显然就是把人作为事业发展的工具来看待了,而没有把“人的发展”置于头等重要的位置。
  其次,中小学教师应该知道,科学与技术是有区别的,技术素质与科学素质同等重要。这里,我推荐国际技术教育协会编写、本人校译的《美国国家技术教育标准:技术学习的内容》。将这本书同上一本书合起来读,就可以将科学素质与技术素质的区别与联系弄得比较明白。这本书对我产生震撼作用还有一个特殊的原因。2005年11月14日,山西沁源发生特大交通事故,在公路上跑步的20名学生和1名教师被身后开来的大货车撞死。事故发生后,很多学校取消了让学生在公路或马路上跑步的做法。除此之外,未见科普界有什么动作,这令人遗憾。这些受害者是被后面开来的货车撞上,可见他们是在与汽车行驶的相同方向上跑步(有关报道说,学生们是在由东向西跑步返回学校的途中发生事故的,而肇事货车也是由东向西行驶的)。《美国国家技术教育标准:技术学习的内容》指出,幼儿园至小学二年级的孩子就应该知道:“在没有人行道的情况下,行人最好在道路的左侧面对车流行走”。如果我们的科普工作做得好,那些学生和教师都知道在没有人行道的情况下就应该在道路左侧行走或跑步,他们就能较早观察到来车的动向,进行及时的闪避,说不定就可以减轻这次事故的伤亡损失,甚至完全避免这一惨剧的发生。
  第三,我们应该认识到,不仅讲课的教师对孩子们有影响,而且与孩子接触的所有成年人都会对孩子发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有鉴于此,建议在中小学工作的所有同志,无论是校长、教师,还是图书馆员,都要尽可能多读些优秀科普书。我上初中时,经常到本校图书馆去借科普书。图书馆的朱萱英老师见我对科普书感兴趣,就主动向我推荐《怎样识星》(程廷芳著,江苏人民出版社,1957)。我借来这本书后,对照着星空观察阅读此书,对大自然的惊异感和敬畏感烙在了心头。虽然我日后没能成为天文学家,但成了科普书的终生爱好者。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的“哲人石”系列丛书是国外科学与科普名著的中文版,分为“科普名著系列”、“当代科技名家传记系列”、“当代科学思潮系列”和“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系列”。前两个系列比较适合中小学教师。我对“哲人石”丛书中的多部图书都写过评论,例如,《永远在思考的诺伊曼》一文就是对《天才的拓荒者:冯.诺伊曼传》一书的评论。关心科普图书信息的中小学教师,还可以经常阅读、浏览《科学时报》,它在每周的《读书》栏目中都会推介几本科学普及或科学文化方面的图书。
  创新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涉及从学前教育到中小学、大学和研究生教育,再到国家科研系统对专业研究人员之培养的全过程。钱学森之问的解决不仅要靠高等教育体系的改革,更要靠中小学教育工作者的努力。只有通过中小学教育工作者的努力,我们的两亿多名少年儿童方能从中小学阶段就不断提高科学素质,那么日后的青年人方能真正成为新知识、新技术的发现者和创造者。
  参考文献
  [1]武夷山.从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说开去[N].学习时报,2004-7-12.
  [2]武夷山.这种惨案是否可避免?——兼谈传媒拯救生命的功德[N].大众科技报,2006-12-26
  [3]国际技术教育协会.美国国家技术教育标准:技术学习的内容[M].黄军英等译.武夷山审校.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责任编辑:孙彦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