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师生合作对话

2011-12-29孙爱军

中国教师 2011年21期

  笔者听过这样一节公开课:教师走进课堂,宣布上课,然后,提出两个问题,而后,由学生回答问题。学生回答问题过后,教师带着学生鼓掌。下课前,教师总结道:“这堂课,大家充分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很多观点具有独特的创造性,老师非常满意。”课后,笔者问这位教师:“您同意学生的观点吗?”该教师说:“有一些观点我同意,有一些观点我不同意。”我追问:“那您为什么不对学生回答的问题作出评价呢?”他回答:“新课程标准不是主张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吗?我一评价,可能学生就不敢说了!”我不禁怅然。此后,一个问题一直在我的脑海中徘徊:在师生合作对话的过程中,教师的作用究竟是什么?
  传统观念认为,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这其中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教师要改变对文本和学生的态度,即教师要由文本的传授者转变为文本的探索者、学生的对话者,而不是结论的提供者和撒手不管的旁观者。二是教师要改变对教材的使用,即不是照本宣科地讲教材,而是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基于此,笔者以为,在师生合作对话的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定位应当是主话题的设计者、对话中的点拨者以及合作学习的参与者。
  一、教师应当是主话题的设计者
  在师生合作对话的过程中,提问过多是语文教学中的明显通病。成串的连问、随意的追问和简单易答的碎问,直接导致课堂教学效率的低下。怎样才能解决这一问题?关键在于主话题的提出。
  主话题,即在多角度研读课文的基础上,提炼出的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性话题。师生通过对主话题的讨论,将课文的中心目标、语言特色和篇章结构等方面的问题集中加以解决。主话题应具备精、少、实、活的特点,才能有效地激活课堂,创新教学,可谓简约而不简单。
  怎样才能设计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话题呢?这需要教师仔细研读课文并深入了解学生。如此一来,提出的主话题才能有效地简化教学过程,凸显课文内含的最佳信息。
  余映潮老师教学《散步》一文时,在理解文意这一板块,设计了两个主话题。
  主话题一:建议你给文章再拟一个标题,你拟的标题要能够体现出你读出了课文的味道。学生讨论后,有以“分歧”和“美”为标题的,还有用“关爱”和“温情的春天”作标题的。
  主话题二:这么多标题,比较一下,想一想作者为什么以“散步”为题?在学生思考探究之后,教师明确指出,要说本文的标题,“散步”真的很好,它简明、准确、含蓄,有情趣、有画面感、有故事性。
  主话题一旨在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整体解读;主话题二旨在教导学生不仅感受到拟题的艺术,更体会到课文的意境。
  可见,主话题的精妙设计不但可以简化师生合作对话的过程,而且还能保证语文教学实践活动的有效性,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真正实现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让课堂教学异彩纷呈、妙趣横生。
  二、教师应当是对话的点拨者
  所谓点拨,就是教师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知识障碍、思维障碍与心理障碍,运用排除故障和画龙点睛的方法,启发学生开动脑筋,进行思考与研究,探寻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以达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目的。在师生合作对话的过程中,教师要做一个高明的点拨者,善于听学生的答话,精于随机引导,让学生开窍,引导学生自学。通过教师的点拨,问题均由学生来解决(讨论、作答、补充、修整),这比教师直接给出答案更有意义。[1]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之教,不在于全盘讲授,而在于相机诱导。”其实,“相机诱导”就是适时点拨。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差异、文本的不同,来选择点拨的方法。教师点拨的关键在于因势利导,这就要求在与学生合作对话的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好时机,适时点拨。
  安徽名师蔡澄清在教学《故乡》一文时,提出了点拨法,他是国内提出此法的第一人。
  作为点拨者,蔡老师在分析了人物形象后,又从景物角度提出了新的重要的问题。
  蔡老师问:鲁迅对“故乡”景物的描写有几次?
  学生回答:“眼前的故乡”——“萧索的荒村”,“回忆中的故乡”——“神异的图画”,“未来的故乡”——“在朦胧中想象的图景”。
  这个问题拓宽了教师的教学内容,增加了学生的阅读深度。
  蔡老师追问:作品是怎样描写的?为什么有这三次描写?
  学生答道:在“神异的图画”中,“沙地”是“碧绿的”,“天空”是“深蓝的”,“又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在“萧索的荒村”中,是“深冬”,“阴晦”,“冷风”,“苍黄”,“到处没有一丝活气”;前者与后者形成鲜明的对比。
  蔡老师抓住时机,适时点拨:回忆中的故乡清幽而恬淡,眼前的故乡阴晦而凄凉,两者对比反映了什么?
  这个问题激活了课堂的教学,激发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考变得深入。
  如此一来,学生便有了这样的体会:从“神异的图画”到“萧索的荒村”,反映了近20年来中国农民日趋破产的局面,揭示了广大农民的悲惨生活。
  蔡老师又问道:那么,写“神异的图画”是为什么?这意味着20年前的中国农村就是一个美好的天堂?美好的天堂又在何方?
  这种抽换比较的方法是蔡老师点拨教学常用的方法,此时,学生已突破对文本理解的思维界限,他们热烈讨论、畅所欲言。
  学生答道:鲁迅写“神异的图画”是为了与“萧索的荒村”进行对比,也就是用过去的故乡与现在的故乡作对比,为了更好地衬托少年闰土的形象,突出中年闰土的变化。“未来的故乡”——“在朦胧中想象的图景”则表现了作者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从而突出作品的主题。[2]
  在师生合作对话的过程中,蔡老师是作为辅导者和指导者而存在的,其淋漓尽致、恰到好处的点拨,使学生犹如醍醐灌顶。这种教师点拨引导、学生分析自悟的教学方式很好地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教师应当是合作对话的参与者
  当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深入人心。不少教师认为,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就必须做到“少讲”,甚至“不讲”,即不能对所讲的问题予以强调,因为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不能对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因为这样会禁锢学生的思想。因此,也就有了本文开头的一幕。教师如此地信马由缰,充当看客,不与学生一起探讨、钻研,又怎能将学生思想认识水平的提高与语文能力的发展纳入正确的轨道?
  笔者以为,教师不仅要做主话题的设计者和对话的点拨者,还必须成为师生合作对话过程中的参与者,即教师要真正把自己当做学生,大胆地亮出自己的观点,平等地与学生切磋和交流。对于学生的观点,教师必须分析和评价;对于教师的观点,学生也可以再分析和再评价。如此一来,师生相互交流、相互评价,最终获得满意的答案。由此可见,平等是师生合作对话过程中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
  在师生合作对话的过程中,作为参与者的教师,应适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激活学生的个性思考与创新思维并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在平等的氛围中,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对课文的解读。这样的参与,要求教师平等地对待学生,诗意地表达所讲的内容。为使这种对话更加流畅,教师必须非常熟悉文本,对文本有深刻的理解。另外,丰富的语言积累和机敏的教学机智也是必不可少的。
  李镇西老师在教学《山中访友》一文时,首先,他请学生谈谈阅读《山中访友》之后的发现,同学们各抒己见,李老师听后,也谈了自己的一些想法。但他心中有个想法没说,即在阅读的过程中,应该让学生掌握拟人的修辞手法。因此,当学生说到“把山泉比做姐姐,把溪流比做妹妹,把白云比做大嫂,把瀑布比做大哥给人以非常自然,非常亲切的感觉”时,李老师顺势提出问题:全文用得最多的修辞手法是什么?
  学生回答:拟人。
  李老师又问:文章在哪个地方使用了拟人的手法?
  学生回答:第一段、第二段和第四段。
  李老师再问:作者为什么采用拟人的手法?请注意,这个问题是有难度的。
  学生纷纷回答:用拟人的手法,为了把抽象的事物写得形象;用拟人的手法,为了表现抽象的精神;用拟人的手法赋予大自然以生命,好像和大自然很亲密;用拟人的手法让读者和作者产生共鸣,有亲切感;用拟人的手法把自然的活力表现出来,好像有生命的张力;作者采用拟人的手法把自然写得更活泼,更生动了;大自然本来就是我们的朋友,作者采用拟人的手法就是把他们写得更生动,更亲切……
  李老师总结:大自然本身就是我们的朋友,写作就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感情,所以真情实感永远是第一位的,写作技巧永远是第二位的。
  对于这篇文章为什么要采用拟人的手法,李镇西老师并没有简单地直接给出答案,而是依据学生的发言,自然而然地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与学生一起研读,最后得出结论。
  在师生合作对话的过程中,作为参与者,教师不仅要平等教学,还要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精神指导和人格引领。像李镇西老师这种平等而不放任,幽默又巧妙的参与值得我们广大教师学习和借鉴。
  在师生合作对话的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定位彰显着新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只有找准自己的位置,努力实践,才能与学生们一起让课堂成为增长知识、提高能力和陶冶情操的大舞台!
  
  参考文献:
  [1]蔡澄清.重在点拨[J].语文教学通讯,1982(2):27-29.
  [2]刘国正.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中学语文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784.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兴市古溪初级中学)
  (责任编辑:梁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