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性健康教育:未雨绸缪胜于亡羊补牢

2011-12-29

中国教师 2011年21期

  编者按:2011年8月12日,首届“青少年性健康教育发展论坛”在京召开。会上提交的小学性教育校本课程《成长的脚步》一书,因书中图文的尺度过大,惹发了媒体与公众对“性健康教育”的关注与不满,也激起了人们对是否要开展和如何开展这一教育的讨论。面对铺天盖地的话题,各界反应不一,学者专家呼吁,家长担忧,学生好奇甚至无所谓,令世人摇首叹息下一代的道德、健康和安全问题……论坛的召开,预示着性健康教育即将被“解禁”并提上台面,但此项教育在推广方面所面临的问题却依然困扰着学术界和教育界。
  尽管随着时代的进步,我国经济等方面都在与世界接轨,加之受到国际大环境的影响,年青一代性文化、性观念的思想也变得比较开放,但中华五千年的历史受儒家文化影响,保守思想至今根深蒂固。性,始终是隐讳之词,难登大雅之堂。这也就意味着性健康教育推行之路的艰辛,知识普及面临重重阻隔的窘境。
  试问,有多少家长了解自己的孩子是否曾遭受过性骚扰、性侵害,或有过性行为?当开口责备孩子不好好学习、不听话、叛逆的时候,又可知这背后有可能隐藏着难言之隐?很多家长在得知孩子受到性伤害时只会选择默默叹气、抱头痛哭,除了责骂、忍气吞声,或会采取正规与非正规的反击手段,但可曾想过子女如何承担如此沉重的思想压力包袱,走向今后的人生?当家长的避讳成为子女选择其它途径了解“性”的理由,可曾想过自己已经在无意识之下将子女推向了危险之境?性健康教育离不开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三维合作。黄毒在网络泛滥,家长又避讳不谈,性健康教育如果再不进入课堂,那么被淹没的只会是毫无自我保护能力又寻求知识解答的青少年。尽管社会对学校开展“性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存在很多不满和质疑,但面对铮铮事实,是否也该反思未雨绸缪总好过亡羊补牢的道理。
  青少年性观念薄弱引发一系列社会现象,触痛国人软肋,令人不得不对教育发出呼吁;开论坛,立纲要,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教思政厅[2011]5号)中要求将性心理与性生理的内容列为必修,可看出国家及教育界的重视和决心。如果有一套可行性的推行标准,不仅有助于推动国家相关政策的出台,更有助于性健康教育在全国实际有效的开展。而教什么?怎么教?如何为“保守”人士“脱敏”?如何能让学习性健康教育的过程如学习语、数、外三门课程般正常,让认知性健康教育的常识如衣、食、住、行般自然?本刊特邀了教育法学、教育心理学、生理学、性健康教育研究方面的专家、学者,对此进行了多视角的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