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与文摘
2011-12-29
中国教师 2011年21期
新教育发挥的“摇篮效应”
陶西平 中国民办教育协会会长
新教育实验给我们的深刻启示,一是新教育的社会性。新教育的宗旨是要让我们的孩子最终能够真正融入社会,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正义感。二是新教育的人本性。新教育主张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关注人的发展空间,关注学生和教师、校长、家长以及社会上所有人的发展。而且强调尊重人的个性发展。三是新教育的人文性。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首先要使学生成为有灵魂的人。新教育倡导真正关注人类的问题,人类的命运,人类文明的进程,人类文化的发展延续。倡导用人类几千年创造的精神财富浸润学生的心灵,并且让中华文明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中更加繁荣。四是新教育的实践性。教育虽然缺少反思,但更缺少的是理性的反思,而最缺少的是反思后所采取的切实的补过和提升的行动。新教育重在实践,重在实验,用具体的可操作的行为,指导教育活动,使教育改革成为看得见、摸得着的事情。五是新教育的激励性。新教育实验引导和鼓励校长和教师超越自我。不消极等待,不怨天尤人。鼓励大家都应该有自己的梦,都应该给自己一种挑战自我的勇气,一种超越自我的精神,在耕耘中赢得收获。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eb7d930102du0f.html?tj=1
手机Q聊五宗罪
宋少卫青少年心理专家
一、手机Q聊严重影响孩子自身的注意力水平,降低学习效率。频繁的手机短信往来和互动,导致孩子们在学习时很不专心。
二、手机Q聊容易导致一些过于重视朋友关系的孩子产生被动人际心理压力。有一次,我和一个学生在上课的时候,他的手机响个不停,我建议他能否关掉手机,他说:“我要是不理的话,回头就会挨同学的骂!”后来,对方不停地给他发来很多无聊的信息,他无奈地说,“宋老师,其实很多我都不想回啊!”
三、手机Q聊容易引发一些孩子的焦虑情绪。无论在学习还是生活中,当孩子总是惦记着Q聊的时候,尤其是对方不理自己,等不来回应的时候,情绪很容易受到影响。
四、手机Q聊明显影响亲子关系和交流,容易引起家长和孩子间的冲突。调查显示,在拥有手机的孩子中,因为手机聊天导致的亲子冲突占到了全部冲突的17%;另外,82%的家长反映,孩子开通手机Q聊后,和家长交流沟通的时间明显减少。
五、手机Q聊加重了孩子们对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的依赖,减少了户外运动和人际交往,容易造成心理发展中的不真实感,同时在现实交流中出现人际能力问题。很多孩子在Q聊中很是能说会道,但是,在现实中却极其内向,他们更需要现实中的真实交流和互动。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2a2a710100miu7.html
关于在中小学校全面推广校车的建议
赵育麟 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学习科学与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方案1:协调公交公司,包干对口学校,定时定点。由家长把孩子送到离家最近的指定的地方,然后由公车接送至学校,家长应支付一定费用。据了解,100~200元/人是可以承受的,如有特困家庭,可另外协调补助。
方案2:由学校、教育局出面并出部分资金,和有意向的企业共同投资校车。或者通过赞助及车体广告等形式来满足车辆运营、养护的费用,当然,收取必要的接送费用是应该的,也是家长愿意的。
好处:为学生提供安全可靠的保障,节省了大量的人力、时间和社会成本,增加了就业率,提高生活满意度,应该说是多赢的局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7d68b60100wvv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