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声音

2011-12-29

中国教师 2011年21期

  “大一大二这两年,我们不主张学生急于关注社会问题。因为中国不缺乏关注社会的人,但缺乏有能力关注社会的人。”
  
  中山大学博雅学院院长甘阳对记者表明学院较为注重培养踏实的学生。
  
  “追根溯源,要提高国人的汉语能力,必须向目前覆盖国人最广、承载了汉语能力启蒙培养的基础语文教育求解,向诠释汉语精髓的语文教育求助。”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巢宗祺如此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记者。
  
  “不以捐赠数额论英雄。但还是不免对出了10元钱的家长有点腹诽。物价飞涨的今天,10块钱连一斤肉都买不了,你居然要我用10块钱去买书?简直是对书籍的亵渎。”
  
  江苏省兴化市某小学班主任通过学生带给家长的信,称为班级图书角只捐10元的家长是对书籍的亵渎。
  
  “家庭教育的秘诀:闭上你的嘴,抬起你的腿,走你的人生路,演示给孩子看。所有的孩子的模仿力都比奥斯卡影帝影后出色一千倍。”
  
  “童话大王”郑渊洁十分重视家庭教育中的“身教”。
  
  “你将来会领导很多博士,如果你自己又是老板,也是博士,就怕你会太自傲,你就不会谦虚地听那些博士的意见,就算那些博士想帮你,都帮不到你了。应该有些事输给人家,有点自卑感,对人家才会客气一点。”
  
  台湾某富豪不让儿子读大学的原因。
  
  “打着‘公平’旗号的高考加分,实际上在拉大城乡教育鸿沟,加剧城乡教育不公。因为,目前的高考加分项目以城市学生为本位,什么唱歌、跳舞、弹琴、绘画、三模三电之类,这些城市学生的强项可以获得加分,而农村学生的强项呢?比如会种地、会养猪、能吃苦,这些‘素质’从来不加分。”
  
  
  《工人日报》的一篇评论文章对广东省教育厅副厅长李小鲁“高考加分很公平”的结论进行了反驳。
  
  “调侃反映出‘90后’学生的特色,他们希望发出声音,充分利用各种新的传播途径,以类似‘网络包围现实’的方式在表达、传递着他们的意见诉求,当网络照进现实时,也就成功地完成了意见表达。这种新鲜玩意儿很好。”
  
  复旦大学一名中年教师对本校学生在网上以调侃方式要求学校装空调一事表示认同。由于学生长期反映意见,复旦大学近日终于开始了学生公寓空调安装工作。
  
  “无畏、好奇、激情,这是一个现代人在青少年时期所必备的气质,但目前的高中教育往往是在限制甚至扼杀学生们的天性。”
  
  上海理工大学副校长丁晓东对高中缺少创造性教育觉得十分惋惜。
  
  “陈景润如果有健康的身体,‘1+1’早就证明了;霍金如果身体健康,人类可能就走进时光隧道了!”
  
  广东省实验中学校长郑炽钦在学校管理中强调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健康为本,认为身体健康是素质教育的基础。
  
  “如果社会成员从小学、幼儿园就开始分化,永远融合不了。”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袁连生认为当下的择校把社会成员从小学开始分层,这是一种非常危险的现象。
  
  “地域隔离不一定会造成精神的隔离,父母应该有挽救意识,哪怕每天只是一个电话的问候,也可以增加孩子的幸福感。一旦建立起这种互信的桥梁,地域隔离就不至于产生巨大的消极影响。”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姚一敏提议留守儿童的父母要通过一些实际的行动来挽救与孩子之间的情感隔阂。
  
  “用英语唱唱歌、跳跳舞,做些互动游戏,难道就益智了?几个年轻小姑娘陪小孩子玩玩,一年就要一两万元学费,不值。”
  
  一些家长对当前“早教热”的冷思考,也许最好的早教应该是父母的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