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枯竭的“城市矿山”
2011-12-29马迪
今日中国·中文版 2011年8期
每天打开电脑是许多人的例行公事:开机画面流畅地出现在液晶显示器上,数秒之后你就能跟上世界的步伐。担心枯燥无聊?戴上耳机来点音乐……一切都如此惬意自然。可惜在享受现代科技的同时,许多人忽略了它们背后的小秘密:我们看着屏幕却看不见铟,戴着耳机却触不到钕。
铟?钕?你的第一反应可能是去请教百度。这并不稀奇,真正的“英雄”往往很低调。稀有金属被称为高科技产业的“粮食”,但对大多数人来说,只是元素周期表上的一些符号。事实上,即使你从没听说过铪、钽、铒什么的也没关系一一它们有可能一直都藏在你身边。
物以稀为贵
是金子总会发光,何况比金子还稀罕的东西。
现存几乎所有IT产品都有一个共同点:高度依赖稀有金属。稀有金属通常指在自然界中含量较少,或分布稀散,或难以分离提纯的金属元素。我们追捧的各种IT新产品离不开稀有金属,越来越主流的绿色能源革命更是离不开它们。需求的不断攀升很快将导致供不应求甚至紧缺,各种稀有金属默默无闻的时代就快要结束了。
2010年6月17日,欧盟委员会发布题为《对欧盟生死攸关的原料》的报告,登上榜单的紧缺矿物原料包括锑、铍、钴、萤石、镓、锗、石墨、铟、镁、铌、铂族金属、稀土(包括钪、钇和锎系共17种稀有金属)、钽和钨。这些原料广泛应用于移动电话、锂电池、光纤光缆和太阳能面板中,是许多高科技产品和日常消费品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美国能源部随后于同年12月发布《关键材料战略》,重点关注风力发电机、电动汽车、太阳能电池和高效照明等清洁能源技术对稀有矿产的需求。报告将铟、铕、钕、铽、镝和钇(后5种存在于稀土中)等6种元素认定为“危急”状态,即5年之内面临断绝供应的危险。另外3种元素铈、锎和碲为“临近危急”状态。
无尽的追求
就目前正兴起的新能源技术而言,一些关键组成部件如永磁体、光伏薄膜和荧光粉等,没了稀有金属根本寸步难行。虽然目前清洁能源技术所消耗的稀有金属仅占总消费量的20%左右,但未来几十年需求量倍增是可以预见的。
那么,我们能做些什么呢?
用更常见的原材料来取代稀有金属的作用几乎是不可能的。50年前,铕就被用来激发显示器上的红色光,钕磁铁也已经有25年的历史。人们从第一天起就一直在寻找它们的替代物,至今无入成功。
如此看来,回收再利用是一条必经之路,但目前却收效甚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今年5月发表的报告称,仅有不到1%的稀有金属能够被回收利用。回收率最低的金属是太阳能电池中广泛使用的碲和镓,以及电动汽车和手机电池中的关键元素锂。尽管电子回收在增长,美国绝大多数旧电子产品还是进了垃圾桶。美国环保署估计,2009年,超过82%废电子产品的最终归宿是垃圾填埋场和焚化炉。
资源匮乏的日本,为了得到稀有金属而煞费苦心,在扩大回收方面做得最好。可以说,因为在资源回收再利用技术上的飞速进步,废旧电子产品对于日本来说不亚于甚至超过天然矿藏。这就是近些年来日本资源战略中的一个侧重点一一开采“城市矿山”。
“城市矿山”
“城市矿山”的概念,首次出现于1988年,由日本东北大学选矿精炼研究所教授南条道夫提出。他把含有金、铂等贵金属以及钯、铟等稀有金属的废弃电子产品形象地比喻为“矿山”。事实也是如此。很多城市里那些废弃产品所含的资源总量之大,完全不亚于真正的矿山。
比起电视、洗衣机和冰箱这些大件来;手机、数码相机与MP3等小型数码产品中的贵金属和稀有金属含量更为丰富。据统计,从1吨废旧手机中可以提炼400克黄金、2.3千克银、172克铜。而通常情况下,开采1吨金砂仅能提炼出5克黄金。因此有人把“城市矿山”看成是高纯度优良矿山,而靠工业文明发展起来的现代国家,都拥有一座座永不枯竭的“城市矿山”。
就如前文提到的铟,是制造液晶屏和触摸屏必不可少的原材料。随着IT业的发展,铟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有资料显示,现有的铟资源可能在十几年后就将枯竭。因此在日本,含有大量氧化铟的液晶显示器自然是回收的重点对象,甚至连含铟百万分之一的废水也没有被白白放过。
大阪府立大学的科学家们使用一种生活在海中的微生物来“食用”铟离子,约半个小时的代谢后,细胞的表面会排出氢氧化铟。再用超声波破碎细胞,即可方便地提取氢氧化铟。与传统的酸浸法相比,该方法不但污染更小,而且成本也更低。
借助各种技术的帮助,目前日本的铟回收率已经达到80%以上。
人们已经习惯了以越来越高的成本和越来越难的技术,去开采数量越来越少的矿山。而当代表一次资源的矿山储量逐渐减少时,作为二次资源的“城市矿山”却因此逐步成长。围绕着仍在不断长大的隐形矿藏,有识之士正在尝试新的开采模式,不但循环利用了稀缺资源,还顺带解决了部分环境污染问题,堪称一举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