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粗粝梦想背后的人性光辉

2011-12-29新心

今日中国·中文版 2011年8期

  《漂泊中的堅持》是安顿的最新作品。凭借《绝对隐私——当代中国人情感口述实录》,安顿在上世纪90年代名噪一时,被誉为“中国第一位采访情感隐秘的记者”。如今,安顿和这类作品都不再那么火爆了,不过,对于安顿本人来讲,却还在不断“成长”。这种成长与她所接触的新的采访群体有很大关系。
  从2D07年开始,安顿承担了新世界出版社“一百个中国人的梦系列”写作计划。《漂泊中的堅持》是这一系列的第三本。作为一名资深记者,她曾经认为自己对于中国社会有着很深的了解。但当她开始这一采访后,发现自己对于社会的认识是非常有限的。这一系列的采访对象是那些非精英人士,是往往被媒体所忽略的大多数,他们为她展现了另一幅图景:诚恳、率直、不客套。许多采访都是安顿和采访对象一起流泪完成的。可能正是这个原因,本书不矫饰,一如既往地保持了安顿口述实录、娓娓道来的风格。
  不过,本书带给人的绝不是赏心悦目,也不是“情感系列”的令人感动,而是一种沉重甚至让人抑郁的感觉。读这本书的第一感觉是疑惑:这本关于讲述梦想的书中有“梦”吗?中国人还有“梦”吗?
  这本书讲述了10个底层人物的故事,他们大多是在大城市里漂泊的异乡人。他们当中,民工子弟学校校长蒋茂堂和民工作家周述恒还算有着关于人生的梦想——我们传统意义上的“梦想”。蒋茂堂因为想回报养父母的大爱,所以萌生了创办民工子弟学校以回报社会的想法;周述恒则胸怀一个“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快意恩优’的侠客梦
  很难说清书中的其他人物是否还有“梦想”。以青春美貌为资本,寻找一个有钱的、有前途的男人嫁掉,是梦吗?让女儿考上自己没有考上的大学,以弥补自己高考不利而痛失初恋男友的缺憾,是梦吗?“过好日子稳定,自食其力,如果有个姑娘愿意跟着我,我能对得起人家……”是梦吗?这些主人公的梦想,完全超出了我们关于梦想的概念,它们不浪漫,不光鲜,正如书的腰封所言,他们的梦“比现实还现实”。
  《漂泊中的堅持》不是一本让人身心愉悦的书,而是一本需要读者去思索和体会的书。如果仅仅根据第一印象就得出书中人物全然没有梦想,乃至当下的中国人没有梦想的结论,显然是草率的。书中的一个人物说:“财富是道理,别的都是扯淡!”“北京的天空为什么不清澈?因为‘叫钱给挡上了’……你小子好好看看,看见一张一张100块钱挨着贴在天上不?咱就是来摘那钱的。”尽管书中缺少富有理想主义的梦想,然而‘钱’的确是很多人真真实实的梦,是他们获得作为入的尊严和自由的前提条件。最近中国国广播电台一档讨论中国“迷茫一代”的节目认为,曾经的长期贫困造就了中国人拜金的倾向。如果从这个角度观察,会发现书中人物的梦想的确来源于物质或情感的匮乏。
  我们需要思索的是,当他们的“梦”实现了,他们真的会快乐吗?正如安顿在后记中写道的:“即使他们当中有人已经过上了养尊处优的日子,……但他们用不同的语言描述了一个相同的感想,那就是这些关于艰苦、贫困、挫折、自强而终于改写命运的记忆,永远不会被抹去,永远在他们心底,碰一碰,还是会疼。”
  令人欣慰的是,在那些粗粝的梦背后,书中仍然可以感受到人性的美善在幽幽暗暗中闪烁。这是书中最让人感动的部分。曹玉兰,一个河南女孩,为了能够让弟弟妹妹继续读书,16岁开始在北京打工,10年间把挣的钱都寄回老家。她的梦想是让“弟弟妹妹成人,过上好日子”。出于亲情,她达到了一种“忘我”,她说:‘你不为别人做事,怎么找见自我呢?”这可能正是本书书名《漂泊中的堅持》的寓意所在。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赵启正在评价这一系列丛书和这些平凡人的梦想时说:‘‘这些毫无修饰的故事真挚感人,从中可以看出,他们都没有放弃努力,都在向前走,他们推动着自己,也推动着社会,我希望他们永远不要失去信心和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