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收藏灵感

2011-12-29李钺

今日中国·中文版 2011年8期

  马铭,山东人,现居北京,是一名設计师。他的工作室在北京黑桥艺术区,其中各个朝代的瓷器、紫砍家具、雕刻与他自己的設计模型、設计图混杂摆放着。马铭收藏古代器物最初是为创作收集素材,逐渐被各个时代古代日用器物的造型所吸引。
  中国古代器物自身的魅力,马铭认为是他创作的源头活水。古代日常器物的艺术价值在马铭眼中绝不输于汉唐碑帖,尤其是一些名家造的精品,独具匠心,如明代制壶大家时大彬所制紫砂供春壶,以泥片和空间代替纸墨,颇具书法内涵。
  马铭开始收藏古代器物是从紫砂壶开始的,作为古代文人品茗必备之器的紫砂壶,已不是简单的日用器,其中融入了颇多文人意趣。两年间,马铭把相当一部分时间和金钱用在收集紫砂壶上。如今几十把清代、民国和现代紫砂摆在案头,工作之余他会把这些壶摆出来擦拭,从設计师专业的眼光体会造型演变和艺人的匠心,“其中微妙的造型只有拿在手中摩挲把玩才能真正体会。
  谈到传统与现代設计的关系,马铭有自己的理解:如何将中国传统的設计理念和元素融合到当代設计中是一直困扰着中国本土設计师的难题。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德国包豪斯强调艺术与技术结合的設计理念在国际設计领域—直是主导,参与并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国設计师_直在探索自己有民族特色的設计理念,“我觉得只有从研究传统設计着手,而流传下来的家具、器具就是我的教科书”。
  “其实我是在收集灵感,并算不上真正收藏古玩。只要是对設计工作有启发,不考虑其残破和经济价值。所以往往人弃我取,在收藏家眼中的是垃圾,也许在我眼里就是宝贝。”除了紫砂,马铭收藏另一大类就是家具,因为家具更接近雕塑,其材质、造型、结构、榫卯工艺都给马铭的設计很大启发。在中国传统設计中“天人合一”的設计哲学观是中国传统造物思想的核心之一。自春秋战国以来,先哲们就十分重视造物的天人合一性。《考工记》在第一段就指出:“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材美工巧,然而不良,则不时,不得地气也。”《髹饰录•乾集》开篇就提出了“利器如四时,美材如五行,四时行,五行全而百物生焉,四善合,五彩备而工巧成焉”,强调了达到利器、美材要注重天时条件的重要性,只有在人的工巧和天然物质条件相协调、适应,相互配合作用下,才能创造出优秀的設计作品。明代的黄花梨家具就因其材质坚细含蓄,结构合理,颇受当代藏家追捧,精品拍卖成交价格都在百万左右。“黄花梨以现在的市场价值不是每个人都能拥有的,但做工好的柴木家具对我来说同样有帮助,单看一把椅子的造型和做工就完全可以体会工匠的用心从而对其断代。每个时代的产物都是当时社会精神的物化,工匠得予心应于手,我们通过细心体会当时的器物,也就完成了与古人的交流。”马铭说。
  古法精髓虽然当代多失传或误篡误受或故作神秘,但从前辈所留惊鸿爪影于雪泥中寻之,探其真义之所在,去伪存真、融合贯通,并形成一种以“形”(松紧紧松勿过正,虚实实虚得中平)、“气”(内在气质)、“神”(外在神韵)为重的当代中国日常器物以发扬光大之。多年前导师工艺美术学院袁运生先生的话—直萦绕在马铭耳边:“路虽极艰难,你不做,谁来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