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致富新途

2011-12-29张学英

今日中国·中文版 2011年8期

  6月末的新疆正值初夏时节,阳光充足,早晚气候凉爽宜人,70岁的巴拉提大爷穿着长袷袢(哈萨克族长袍)在自家新建的150平米大屋里热情地招呼着客人喝马奶酒、吃馕、吃水果。“以前这个季节,我还在山上放牧呢,不像现在可以在这样明亮宽敞的大房子里享清福。”巴拉提说。他的新家位于新疆西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以下简称伊犁州)特克斯县一个被称为坎土曼托别的定居点。定居兴牧
  伊犁州近年来,依托国家游牧民定居、抗震安居和退牧还草等项目,实施了定居兴牧作为其重要的民生工程之一。“定居兴牧主要是为提升牧民们的生活水乳定居后,牧民的生产方式由传统的四季逐水草放牧转变为夏秋放牧、冬春合饲圈养的定居畜牧业,以增强牧民抗灾防灾的能力,并可以改善牧民的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生活、生产环境。”特克斯县畜牧局局长罗传播说。
  2011年特克斯县将完成总数500户的搬迁工作。到2010年底,坎土曼托别定居点已有151户牧民入住,未来还将迁入50户牧民。
  按照当地政府的规定,定居点的房屋建设资金由牧民与政府共同担付,政府每户补贴4.5万元,剩余部分由牧民自筹。每户的建设标准包括面积不低于80平米的住房,并达8级抗震标准,不低于120平米的牲口棚圈,以及配套的种植饲草料土地户均50亩。巴拉提家除了150平米的两室一厅的房子,还有一座180平米的牲口棚,以及80亩种植饲草料的土地。据巴拉提介绍说,国家的补助减轻了他们的负担,他们家建房自掏的部分不到3万元。因为沙石、木料都是现成的,再加上亲朋好友帮忙盖房。以坎土曼托别定居点来说,巴拉提家这样的标准属于中等规模。
  “我觉得越过越幸福,住得舒服、生活也安稳,孩子们有学上了。”巴拉提笑着说,“以前山上放牧的地方,你们没见过,大雪灾、大洪水来的时候,很可怕,人、牛、羊说没就没了,在山里得了急病也只能等死;现在出门500米就有一所小医院,三四公里处还有一所大点的医院,要是有大病离这不远的镇上还有更大的医院。”
  多年研究新疆牧业的《友邻》杂志社主编洛合达尔汗·阿德力汗说:“定居兴牧是有积极意义的,老人可以就医,孩子可以上学。冬季的牧区很冷,最低气温都在零下20左右,毡房里没有任何取暖设备,不像定居点可以烧煤,而且牧区吃的很差,一年四季也就是土豆、白菜和肉,定居点想吃什么都有。但是,我认为游牧的形式是不可以改的,牲畜是绝不能定居的,千百年来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方式是有其科学依据的。如果不放牧,新疆也就不再有畜牧业。”
  巴拉提的儿子,儿媳现在还在山里放牧,冬春的时候新出生的羊羔、小牛会放在棚圈里饲养。巴拉提说,到了秋季,他和老伴还是会回到山里的牧场,替换回儿子、儿媳,收割定居点新家种的牧草和饲料。
  据县畜牧局局长罗传播介绍,牧民定居点大多会选址于地势平坦,医疗、教育及交通、水电等基础设施相对完善的村镇附近。“这个地方原先是一片盐碱地,我们用了将近10年的时间,先后投资估计有2000万元资金,修水利设施,排碱挖渠,改良种饲草的土地。去年投入了700万元,用于基础设施的改扩建。”
  饲养着20多头奶牛、20多匹马、180多只羊的巴拉提家在定居点算是中等富庶人家,靠着牧业,已经置办起一辆小型拖拉机、一辆小轿车和三辆摩托车。“从这里到牧场50公里的山路,以前骑马去,天黑才能到,现在路也修好了,开车半小时就到。”巴拉提一脸的满足。
  水草丰美的伊犁州特克斯县耕地面积25.3万亩,天然草场面积754万亩,是一个以牧业为主、牧农结合的山区县,总人口15.6万人,由哈、汉、回、维、蒙等33个民族组成,哈萨克族人口最多占44%。特克斯县的经济发展水平在伊犁州处于中等。巴拉提家的年收入大约7000元,“有的家里搞运输和贸易,种水果,或是养的牛羊多,比我们家要富裕多了。”但他觉得很满足,两三年前,他们家还只有2000多元的收入。近年来,牛、羊的价格都在不断的攀升,新疆的牛、羊因为是自然放牧,空气、水质纯净,更受到内地客商的青睐。“我们正在帮助牧民改换牛、羊的品种,像新疆褐牛,适应气候能力更强,更能抗病、出奶率更高,比普通黄牛售价能高出—二千元,大大提高牧民们的收入。”特克斯县畜牧局局长罗传播说。
  
  靠特色果蔬业致富
  
  特克斯县库尔乌泽克村的沙热夏力甫和安那古丽夫妇正在自家的辣椒大棚里喷水施肥。6月末的大棚里潮湿而闷热,油亮的绿色辣椒不时从茂密的枝叶中“展露头脚”,一派喜人景象。“他们家种植技术最好,别家种的辣椒7月份就要拔秧了,但是他们家的依然结满辣椒。”当地村干部介绍说。
  2001年失业的沙热夏力甫回村开始给本村的汉族辣椒种植大户打工,心灵手巧的他从此学到了种植辣椒的技术。到了2002年,夫妇俩决定承包一个辣椒棚,谈起这段往事,安那古丽满腹心酸:“我们家里当时一分钱都没有,老公又下岗,汉族人为了帮我们借钱给我们,才租下第一个棚。”2005年、2007年他们又先后承包了一座种桃的大棚和一座培育秧苗的大棚,而秧苗主要是卖给周围的村民。2009年,通过借助一年2—3万元的妇女小额贷款,沙热夏力甫夫妇买下了辣椒大棚的产权。
  按照当前市价,这座已经在他们家名下的大棚一年两季产出的辣椒市值将近2万元,沙热夏力甫一家年收入目前已经能达到五六万元。“过几年,我们会把其他两座棚也买下来的。”安那古丽说。现在40岁的沙热夏力甫夫妇还是村中63户哈萨克族、蒙古族、柯尔克孜族种植户的技术指导老师。
  “大棚果蔬种植是我们这个地区的特色产业。与内地大棚不同,我们这里的大棚冬季不架火,温室无需采暧就可过冬,这里的温室大棚称作高效节能全日光温室,仅冬季就可节省采暧成本7000元。可以说是独特的气候资源孕育了这个产业。”当地村干部介绍说,“县上和乡里都很重视这个产业的发展。”
  距离库尔乌泽克村不远的阿克铁热克村以种植苹果而出名。同样得益于当地气候、土壤以及水质。“我们这里的苹果根本不用打农药,都施的是农家肥,绿色纯天然。”村长禹希和自豪地说,他们村产的苹果80%销往哈萨克斯坦。
  新疆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农业必需的光热、水土条件得天独厚,日照长、辐射强、积温高、温差大、无霜期长。独特的气候条件有利于各种作物的生长,尤其适合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新疆的水果、蔬菜等各种特色农产品,以其口味甘甜、纯正、绿色有机的独特品质和优良特性名扬全国、享誉海外。
  阿克铁热克村村长禹希和说,他们村的苹果在广交会上,卖到5元一个,个大一点的甚至卖到20元钱,都被一抢而光,那场景让他们既惊讶又兴奋,因为本地价格只有2—3元/公斤。在去年10月北京举办的新疆农产品交易会上,阿克铁热克村的苹果又获得金奖。现在,村里已经接到来自江苏、上海的订购电话。
  其实,这个有着145户人口,80%为哈萨克族的村落,在1995年以前还以种植小麦为生,当时村民的年均收入不过七八百元。1995年看到附近种植果业的农场收入颇丰,于是村干部改种苹果。他们遇到的第一个难题是没有村民响应。“要想让苹果卖出好价钱就得有规模,可是上世纪80年代初已经将土地分给个人,种什么都得经个人同意。”村长禹希和说。铁了心要发展果业的村干部迫不得已,强令各户必须出让10亩地发展果业。紧接着又碰到了第二个大难题,缺乏资金。打算从陕西杨陵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买回果树苗,却苦无资金。禹希和说。“当时老百姓每户要交1000-2000元的苗钱,确实交不起。”最终政府帮助解决了部分资金。村干部还从陕西、山东种苹果大省请来农业技术专家指导村民种植,到2008年,全村3500亩土地已经全种上苹果。“今年我们村人均年收入已经超过万元,每亩地经济效益从4000元-8000元不等。现在村里人已经把苹果树比喻成‘摇钱树’。”村长禹希和说。
  然而,新的问题又来了。政府决定把全县15万亩田地用于发展林果业,并把林果业作为拉动当地村民治富的主要产业,更要打造伊犁州林果业基地。禹希和说:“大家都富起来当然是好事,但是我们村的苹果本来就存在销售渠道不畅通的问题。”他说未来的任务就是帮助村民打开苹果的销路。
  
  马业的复兴
  
  伊犁州的昭苏县有着“天马故乡”的美誉。所谓天马即史书上对生活在今天新疆、中亚、西亚地区的马的总称,也称阿拉伯马、突厥马、哈萨克马、伊犁马。
  昭苏县喀拉苏乡乡长叶尔肯近来总是喜不自禁,乡里的育种厂新近从英国进口了4匹纯种阿拉伯马,当地人称为“英血纯。“英纯血属于速度赛马,短途比我们当地的伊犁马速度快,但10-20公里以上,我们伊犁马要比它耐力好。”叶尔肯说,“明年伊犁马和英纯血杂交的小马驹就能出生了。希望新出生的小马驹能将两种马的优势结合,以改良我们马的品种。”
  伊犁马是目前唯一由国家命名的马种。伊犁州畜牧兽医局总畜牧师杨新成介绍:“现在的伊犁马已经是上世纪二三年代从苏联引进的顿河马交配而成,如今引进‘英纯血’,主要是为了加强马的速度。”
  杨新成说,进口一匹英纯血价格在40万人民币左右,而品种优良的伊犁马与英纯血杂交的第一代售价也高达20多万。牧民的普通马与英纯血杂交一代,其价格也会由原来三五千到提高到两三万。
  “我们引进英纯血就为了赛马。赛马的经济效益很可观。”叶尔肯算了一笔帐,“与英纯血杂交的小马驹一落地就3万元,如果它在任何公开比赛中拿到成绩,身价就会一万元一万元地往上涨,对于养马的人来说未来的收入相当可观。”
  喀拉苏乡去年人均年收人为5079元,在伊犁州发展水平属于中等偏下,是一个农牧结合的乡,8个自然村中包括5个农业村和3个牧业村,居住人口中80%为哈萨克族。
  养马业一直是伊犁州的重要产业。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大包干时是伊犁马销售的高峰期,由于当时草场划归个人,牧民养马积极性提高,但随着农村小型机械的发展,买马人日渐减少。
  据伊犁州畜牧兽医局总畜牧师杨新成介绍,现在新疆有90万匹马,其中伊犁州有677f匹,占70%,而伊犁河谷是目前伊犁州马匹最为集中的地区,这里夏季草场气候凉爽,冬季气候温和,极为适合马匹生长和繁育。
  随着近年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生活的富裕带动了马业的兴起,全国大大小小的马术俱乐部已经有200多家,对运动马的需求量逐年上涨,伊犁马也再度受到客商们的青睐。伊犁州以伊犁种马场——全国唯一一家国家级种马场、伊犁州昭苏马场一一自治区级马场为核心辐射并带动昭苏县的养马业,发展娱乐体育休闲用马。为鼓励发展马产业,伊犁州2010年、2011年连续两年举办了国际速度马公开赛、马术耐力赛。
  “哈萨克族本来就喜欢马,赛马节更增添了他们的兴趣,大家都希望在马会上夺得荣誉,所以给伊犁马配种也更加积极。”喀拉苏乡乡长叶尔肯说。目前,英纯血育种项目是由政府扶持,一次配种村民需要交纳2500元,其中政府负担1000元。
  伊犁州的马产业已经不仅仅是运动型马的养殖,伊犁州畜牧兽医局总畜牧师杨新成介绍马产业已经形成了包括马尿提取雌性激素、马血清促性腺激素、马肉加工、马奶加工的产业链,“伊犁马产业是全国马产业的高地。”杨新成说。马尿制雌性激素已经成为伊犁州发展的重点并初步形成规模,产品大部分销往美国。
  此外,马的脂肪可成为高档化妆品的原料,杨新成介绍说,很多世界高级化妆品中都含有5%的马脂肪。2004年SARS疫-苗也是由马血清作的,而国际上对于宠物、毒蛇等免疫的高免血清都是用马血清做的。
  然而,马产业的发展目前遇到瓶颈,杨新成认为一是规模小,二是国内赛马业不够发达。好的消息也接踵而至,先是政府在2叭O年划拨1500万专项资金用于马术研究、产业开发以及品种改良,农业部和科技部也将有资金到位。另一个好消息是,武汉速度赛马公开赛6月终于获得国家体育总局批准。该项赛马比赛将成为中国最大规模的赛马赛事。武汉将每周设一个赛马日,每次安排4—6场比赛,观众可以参与有奖竞猜活动。这意味着争议多年的赛Beg彩业也开禁了。
  杨新成认为这都将大大加速马产业的发展,他已经开始在做伊犁马产业的10年规划,“如果产业能够做大做强,几十亿元产值是可以见到的。”他也曾经对牧民养马的收入进行过测算:“如果一户牧民能养20匹母马,大约每年的收益能达到十几万元。现在河谷地带农牧民收入目前只有5000元至6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