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框架性体系教学与模块化知识方法——“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的思考

2011-12-29李景海

关键词:宏观经济学总需求国民收入

李景海

(广东商学院经济贸易与统计学院,广东广州,510320)

框架性体系教学与模块化知识方法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的思考

李景海

(广东商学院经济贸易与统计学院,广东广州,510320)

学生学习和应用宏观经济学知识时,一方面缺乏知识体系层面的分析,另一方面具体内容分析无法深入。究其原因,学生没有建立宏观经济学知识的框架性体系,也没有形成相关内容的模块化。因此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中需要帮助学生建立框架性知识体系,教给他们建立知识模块化的方法,这将有助于学生全面和系统地把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框架性体系教学;模块化;教学;方法

“宏观经济学”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运用经济学知识思考和回答问题时,只是一些支离破碎的知识,譬如一些概念、单一方面或极其机械的考虑问题等。究其原因,显然,学生尚未形成富有逻辑且自成体系的“宏观经济学”分析框架。

宏观经济学将一国经济作为整体来研究。由于资源稀缺性导致了其竞争性,因此个体之间的竞争性期待整体资源的有效利用,因此,宏观经济学研究一国经济波动和经济增长的规律。但是,经济学解释世界的功能需要系统化知识和专业化知识,因此,引导学生形成宏观经济学框架性知识体系和构建模块化知识,有助于其充分理解宏观经济学基本原理,促进知识体系与知识模块融会贯通,其学习效果要好于阅读大量专业化的教材。然而,宏观经济学的初学者很难进行思维的转变,往往依据以往经济学知识及相关知识(如微观经济学知识)进行理解和记忆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这是选择的局限性,当然,从表面上看是学生自身能力的不足。所以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建立框架性知识体系和模块化的思考方法,这可以促进学生形成从短期波动到经济增长的宏观经济学整体观。

一、框架性体系教学

宏观经济学研究一个国家整体经济的运行情况以及政府如何运用经济政策来影响国家整体经济的运行。宏观经济学研究以两大核心命题为主要线索:一是产出、就业和价格的短期波动,也即所谓的商业周期;二是产出和生活水平的长期变动趋势,也即所谓的经济增长。[1]因此,宏观经济学促进人们更好地理解如何应对周期性经济波动和刺激经济长期增长等方面的问题。

对经济活动水平最为一般的度量是特定时期内一国经济体所生产的商品和劳务的总量,因此宏观经济学关注经济体的总产出,主要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什么因素导致经济波动以及什么因素引起经济长期增长。宏观经济学关注一国的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指的是一国生产潜力的增长,一国生产潜力的增长是决定其实际工资和生活水平增长率的关键因素。要保持一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最重要的因素是:市场充分发挥作用、高储蓄率和投资、低贸易壁垒、高素质的人力资本、高效的技术创新环境、公正的财产权保护和政治稳定以及政府的收入、社会保障、社会公平和社会平等等的相关制度安排。凯恩斯指出:“从长期来看,我们都将死去”,因此我们生活在短期之中。在短期,经济会出现波动。经济增长是经济产出的长期扩张,而经济周期则是测度经济产出扩张中的短期波动。经济增长推动一国整体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向右移动,所以它决定经济体的长期生活水平。然而,诸如技术和资本形成等决定经济增长的长期动力,对人们生命期限内的生活方式具有更加深远的影响,但与经济周期变化相比,它们发生得更为缓慢且更不易为人察觉。

发展经济的目的是为了现在和将来能够提供更多商品和服务。探讨经济波动的决定因素和经济长期增长的机制以及应对之策是推动宏观经济学发展和实施宏观干预的理性选择。因此,宏观经济理论必须解释经济周期的原因以及应对经济周期的政策选择。[2]宏观经济有四大政策目标: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和收支平衡,所以宏观经济学研究就业、通货膨胀、经济周期和经济增长,是着眼于宏观经济目标之间的权衡。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需要运用政策工具来影响经济活动的方向和速度,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稳定宏观经济的两种主要工具。宏观经济政策谋求缓和经济周期,并且提高要素生产率。因此,宏观经济学的框架性体系可由图1表明。

图1 宏观经济学的分析框架

从图1可以看出,整个宏观经济学的核心是一国的国民产出(或国民收入),因此所有宏观经济学模块化知识也都围绕国民产出展开。具体说来,宏观经济学理论体系包括四个模块化知识:经济绩效的尺度——GDP,也即国民收入核算理论;短、中期国民收入的经济波动(经济周期);长期的经济增长;政府干预。

二、模块化知识方法

模块化知识方法有助于学生构建宏观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并深入理解具体内容。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活动为考察对象,是研究国民产出决定与变动、经济波动(经济周期)与就业和通货膨胀的关系、经济增长以及与相应经济政策之间关系的学说,事实上也就是着重研究资源的利用问题。而资源利用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在经济资源既定的情况下,整个经济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时,国民产出的决定因素是什么以及如何决定?这是国民产出核算和决定问题。第二,在经济资源既定的情况下,为什么产量有时高有时低,这就是经济波动的问题。为什么经济资源不能得到充分利用,也就是说社会生产商品组合为什么不能达到生产可能性边界,事实上,这是“充分就业”的问题。国民产出又受价格水平的影响,需要研究整体价格水平及其变化率——通货膨胀率。研究国民收入是研究如何使国民收入稳定地(没有通胀和衰退)以较合适的速度增长。[3]第三,与经济波动相关的问题是,如何在既定的经济资源情况下,得到更多的产出,这就是经济增长的问题。第四,与上述问题相关的,政府能够发挥作用的工具和机制是什么,即宏观经济政策。上述四个问题是宏观经济学分析框架的具体化,有助于建立知识体系,且对应于各子知识模块,同时模块化知识能促进理解相互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

(一)国民收入核算理论

要研究一国总体经济行为,衡量整体经济活动,首先需要了解国民收入的组成部分,进而弄清影响国民收入的因素,此即为国民收入核算理论。这个理论为我们分析国民收入决定及波动提供了思路。

(二)国民收入的短、中期波动

宏观经济学的核心内容,从短期看,是要解决实际总产出的决定问题以及为什么实际总产出会围绕潜在总产出发生波动。宏观经济学假定潜在总产出水平和价格水平均固定不变,然后在这一假定之下来分析实际总产出的决定与波动问题。由于潜在总产出水平既定,因而实际总产出的大小就主要取决于总需求。总需求主要由四部分组成,即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支出和净出口,这四部分的多少就决定了一个国家短期内实际总产出。显然,在这四部分中,除了政府购买是外生决定的,我们不易描述其变化的行为方程外,其他三部分都会发生波动,因而,会导致实际总产出在短期内有可能大于潜在总产出也有可能小于潜在总产出。当实际总产出大于潜在总产出时,我们就说经济处于过热状态;反之,当实际总产出小于潜在总产出时,我们就说经济处于萧条状态。

在短期,通常是用总需求—总供给模型来解释国民收入的决定。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可以解释产出、就业和失业以及价格水平的决定,它集中于阐明中期的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决定的均衡条件。如果单纯考虑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是由“IS—LM”模型来解释。①IS-LM模型,又称为“汉森-希克斯模型”,由英国经济学家J·R·希克斯于1937年和美国经济学家A·H·汉森于1948年提出。它勾勒了凯恩斯主义的整个思想体系,也被看作是凯恩斯理论的标准解释。均衡的国民收入决定于总支出水平,而总支出中的投资支出决定于利率,导致IS和LM曲线移动的因素引起国民收入和利息率的变动。这样,考虑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时,利率和国民收入之间的相互关系决定了国民收入。进而,如果仅仅只探讨产品市场的总需求(或总支出)对国民收入的影响,即为收入—支出模型(NI—AE)。在私人经济模型简单两部门模型中,企业投资是自发的,消费行为和储蓄行为都发生在家庭部门,且价格不变,因此经济社会的产量或者说国民收入就决定于社会总支出。[4]分析产出如何决定,需要分析总支出各个组成部分如何决定。由于投资自发,因而,国民收入的决定与波动就由消费引起。消费理论是凯恩斯理论的核心之一,并引发了其后许多经济学家的争论和解释。由于均衡产出是和总支出相等的产出,因此国民收入由总支出水平决定。这三个模型是在不同的假设前提下国民收入的决定模型,即在短中期总需求如何决定总产出以及相关影响因素。

宏观经济学关注经济的总产出,由于产出受价格水平的影响,因此需要研究整体价格水平及其变化率——通货膨胀率。现代社会是货币社会,货币购买力的变化对经济资源配置的各个问题影响巨大,关于货币购买力的变动,其实质就是“通货膨胀”的问题。宏观经济学研究通货膨胀、失业和经济周期,解释通货膨胀和经济周期中货币所起的关键作用。市场经济将价格视为衡量经济价值的尺度和引导商业行为的手段,而价格持续快速上升(即通货膨胀)使价格尺度失去意义。通货膨胀有两种基本原因:总供给减少(供给方通货膨胀)和总需求增加(需求方通货膨胀)。当然,经济学家将总需求增加的主要原因更多地归结于货币供给的增加,而持久的通货膨胀则是一种货币现象。通货膨胀的第三个潜在来源是政府赤字。赤字可以影响总需求和总供给而造成通货膨胀,此外,赤字可以通过货币增长而作用于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导致人们消费与投资的困惑和无序以及相关决策的错误,所以稳定价格成为宏观经济政策需要强调的目标。宏观经济学建议可以采用适当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汇率政策以及建立独立的中央银行等手段,来控制和解决通货膨胀问题。[1]

此外,产出还受到经济体资源有效利用的制约,必须考察经济体的整体就业和失业状况,所以宏观经济学对整个经济体的产出、通货膨胀和失业进行总体度量,宏观经济学必须解释通货膨胀、失业所造成的经济波动以及经济周期等现象。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变化引起价格水平变化(即通货膨胀)以及总产出变动,由于总产出决定就业和失业数量,所以总供给和总需求也可以解释就业和失业波动。因而,宏观经济学致力于探索这种持续失业的根源,[1]并给出各种对策。总供给曲线表示在不同价格水平下经济体准备供给的实际GDP的数量。短期总供给曲线向上倾斜,固定合同和其他刚性解释它的向上斜率。如果总需求有预期之外的增加,失业率将会下降到自然失业率水平之下;如果不利的供给冲击引起总供给曲线移动,会导致失业率和价格水平上升。就长期来看,自我纠正机制促使经济恢复到自然失业率的实际GDP水平,而促进经济恢复自然失业率的自我纠正机制是价格和工资变化。因此,经济体的长期产出和就业无法被控制。

最后,开放经济中的国民收入决定,则是将经济从封闭扩展为开放经济。这样,在要素自由流动和资本完全流动的情况下,分析一国国民收入的决定受国内外均衡的影响,需要讨论国际经济学背景下的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的作用及政策分析。

(三)国民收入的长期增长

经济增长理论从动态来考察均衡国民收入的实现。从长期看,是要探讨潜在总产出在什么样的条件下才能增长,以及为什么有的国家经济增长迅速而另外的一些国家经济增长却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因此,在学习宏观经济学时,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时间概念,因为在不同的时间范围内,宏观经济学关注的对象是不一样的。当然,所采用的分析方法和分析手段也各不相同。长期增长模型集中讨论资本积累的决定因素、技术进步以及二者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四)政府干预

大多数经济学家用总需求—总供给模型来解释经济活动围绕其长期趋势的短期波动。[5]但是,经济学家关于总供给的观点不尽相同,凯恩斯主义的观点与古典主义观点导致政策主张分歧,特别是总供给的基本问题——为什么价格水平上升、经济体的供给增加,分别在短期和长期背景下有不同的表现。由于我们很难概括经济体中所有企业将对价格水平的普遍上升做何反应,现代宏观经济学对于总需求比对于总供给具有更多的共识。[6]宏观经济运行存在两种不同观点:一种是19世纪的古典经济学家们所提出的,认为宏观经济具有强大的自我稳定力量,能够使其保持或接近于充分就业。因此,根据古典经济学家的观点,宏观经济本身就能获得这种稳定性,而无需政府干预。另一种由约翰·梅纳德·凯恩斯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认为宏观经济是内在不稳定的。如果放任自流,可能会滞留在高失业水平,所生产的实际产出低于潜在产出水平。古典主义模型主张实际GDP取决于资源的供给及其生产率,因此,总收入(即总支出)总是与总产出相等。古典经济学家更进一步认为总供给创造起自身的需求,这种主张称为“萨伊定律”。根据萨伊定律,利率调整将确保意愿储蓄与意愿投资相等。古典经济学家认为,失业是由工资过高引起的,当工资下降时,失业就会自动消除。古典模型的政策处方是自由放任,政府在经济事务中扮演不干预的角色。[7]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动摇了古典模型的信念,为“凯恩斯革命”提供了舞台。凯恩斯反对自由放任的做法,认为它见效太慢且成本过高,因此政府必须实施干预以确保充分就业。在宏观经济学中,总供给和总需求是最有力的分析工具,也是实施政策干预的参照系。

在短期里,由于价格水平固定不变,因此,当经济出现过热或者萧条时,市场自身很难进行自我调整。[8]为此,需要政府进行适当的干预,以使实际经济运行尽量稳定在潜在的总产出水平上。政府干预的主要手段有两种:一种是财政政策,主要通过改变政府支出来实现;另一种是货币政策,通过改变货币的供应量来改变利率,进而影响投资。

宏观经济政策谋求缓和经济周期,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稳定宏观经济的两种工具。政府干预主义是利用相机抉择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来减少经济周期的波动,其目标为在衰退阶段扩大产出和就业,在扩张或繁荣阶段抑制通货膨胀。政策制定者根据最佳判断来调整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9]尽管相机抉择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其目标非常复杂,但可以归为通货膨胀缺口和通货紧缩缺口两类。均衡产出水平低于自然失业率的产出水平(即潜在产出)时存在通货紧缩缺口;均衡产出水平高于自然失业率产出水平时存在通货膨胀缺口。潜在产出是指一国经济所能持续生产的最大的产出水平。当一国经济按照其潜在生产能力运行时,劳动力和资本就会得到充分利用。当产出高于潜在产出时,通货膨胀将上升;而低于潜在产出的产出水平则容易导致高失业率。潜在产出多呈现缓慢而稳定的增长。潜在产出是由一个经济的生产能力来决定的,后者又由可获得投入(劳动、资本、土地等)和该经济的技术效率来决定。通货膨胀缺口与通货紧缩缺口限定了相机抉择政策的选择:如果出现通货紧缩缺口,相机抉择的政策应该选择扩张性的财政或货币政策一种增加总需求的政策;如果出现通货紧缩缺口,就要求实施紧缩性的财政或货币政策一种减少总需求的政策。

最后,当前的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向集中于预期的作用和开放的含义。总之,宏观经济学是一个充满争论和不同意见的学科,本文把不同的理论体系结合在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里,有利于学生全面和系统地把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微观经济学研究在不同类型竞争环境下运营的企业所组成的具体市场,市场检验保证私人生产产品和服务所产生的收益等于或大于其成本,[1]164因此它为宏观经济学提供了研究的微观基础。宏观经济学研究经济整体的就业与失业,它们取决于本国的劳动市场,因此需要研究局部和整体的劳动市场。家户储蓄和企业投资行为依赖于由信贷市场所决定的利率,因此要理解整个经济的消费、储蓄和投资,必须研究利率。此外,政府征收税收和支出情况不仅会影响个体行为,也会影响整体经济。所以,宏观经济学的学习需要构建整体层面的框架性知识体系和与之对应的局部层面的模块化知识。

凯恩斯主义与古典主义学派对短期和长期总供给观点的差异,导致出现了积极干预主义和非积极干预主义的政策争论。另外,还需要通过对短期、中期经济波动原因及趋势研究,以及长期内经济增长目标的研究,建立牢固而可变通的基础,来探讨整体经济的政策干预。因此,经济学家们的批评、争议和继承会推动宏观经济政策达到共识。

此外,还需要适宜的方法进行研究。理论性的概念和解释尽量采用图解说明、语言阐述与案例分析,培养学生敏感的经济学思维。宏观经济学具体内容需用现实数据和政策实例来补充说明理论概念,通过加入例子或实例以及视频,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并掌握经济学的专业用语。数学是科学理性的至高境界,宏观经济学的数学推导能够促进学生理性思维的建立。大量的课后习题和练习能够促使学生理解基本知识,并对实际问题展开政策分析和对热点问题撰写经济评论。

总之,经济学家是解释经济世界,政策制订者是改变经济世界。学生掌握宏观经济学知识的高度是拥有经济学家的思维,同时具有社会学家的情怀以及法学家的理性。毕竟,法律和制度是公共政策最高境界的规则。

[1] 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经济学[M].18版.萧琛,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

[2] 保罗·R·格里高利.经济学精要[M].6版.刘元春,彭志文,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164,187.

[3]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M].4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423.

[4] 尹伯成.西方经济学简明教程[M].6版.上海:格致出版社,2008:166.

[5] 曼昆.经济学原理(下册)[M].3版.梁小民,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281.

[6] 梁小民.经济学是什么[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56-58.

[7] 多恩布什,费希尔.宏观经济学[M].6版.李庆云,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121-125.

[8] N·格里高利·曼昆.宏观经济学[M].5版.张帆,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225-236.

[9] Abel A.,Bernanke B.Macroeconomics[M].Third Edition.Addison—Wesley Publishing Company,1998:150-175.

G642

A

李景海(1981-),男,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宏观经济学。

猜你喜欢

宏观经济学总需求国民收入
波音预测中国民用航空市场总需求将达2.7万亿美元
宏观经济学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对“破窗理论”与“破窗谬论”的探究
宏观经济学中金融市场影响经济的分析
讲清国民收入分配,助力高中政治教学
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公平性对农村消费的影响
MBA宏观经济学[HT19.H]教学理念的多维视角探讨
国民收入循环视角的土地出让金性质及相关政策乘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