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面向未来的消费理论及其对我国“十二五”时期扩大居民消费的启示

2011-12-29林丽端

关键词:十二五居民消费比重

林丽端

(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福建福州,350007)

面向未来的消费理论及其对我国“十二五”时期扩大居民消费的启示

林丽端

(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福建福州,350007)

面向未来的消费理论认为人们在进行消费决策时应该考虑将来的收支情况,其适合分析中国的经济情况。“十二五”时期与以往相比,更加强调消费的重要性,以此基于面向未来的消费理论对“十二五”时期扩大居民消费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生命周期假说;持久收入;预期收入;消费

一、面向未来消费理论概述

西方消费理论总体来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古典微观经济学中的消费行为理论,主要内容是以消费者的偏好、理性选择和追求效用最大化为基础,在给定的一组价格变量与消费支出预算条件下,作为一个理性消费者,会从种种可行的“商品组合”中选择最佳“商品组合”来实现自己的效用最大化;另一类是西方宏观经济学中消费理论,其中,较有影响的是凯恩斯的消费理论,它是凯恩斯有效需求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凯恩斯提出,在不确定性较小和不考虑跨时预算约束的条件下,消费者“当前的消费依赖于当前的收入”,即消费者的短期消费水平主要取决于短期内的绝对收入水平,实际消费支出与实际收入之间存在稳定的函数关系。

然而,在凯恩斯以后的数十年中,许多经济学家对凯恩斯的消费理论提出疑问,认为人们在进行消费决策时也应该考虑将来的收支情况。这类学说被称为“面向未来的消费理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莫迪利亚尼的“生命周期假说”和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消费函数假说”。

(一)莫迪利亚尼的“生命周期假说”

“生命周期假说”是由莫迪利亚尼、布伦伯格和安多,于1954年共同提出来的。其中,莫迪利亚尼做出了尤为突出的贡献,并因此于1985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故生命周期假说又常被称为“莫迪利亚尼的生命周期假说”。莫迪利亚尼突破了凯恩斯的绝对收入消费函数理论,强调人们的消费也会受跨时预算约束的影响。莫迪利亚尼将其理论的核心内容表述为:个人现期消费(储蓄)取决于个人现期收入、预期收入、开始时的资产和个人年龄大小[1]。

生命周期假说认为,由于消费者是理性的“经济人”,他将在更长的时间范围内计划自身的消费开支,并在消费过程中根据效用最大化原则来分配一生的收入,安排一生的消费,使其一生中的收入与一生的消费均衡。

储蓄是人们想为年老消费准备的结果。人们在短期内可以储蓄,也可以借钱消费(负储蓄)。储蓄是可支配收入减去消费后的余额。收入通常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工资收入,二是资产收入。具体可简要表示如下:

莫迪利亚尼将人生大致分为三个年龄阶段:未成年期(t1)、成年期(t2)和老年期(t3)。在t1、t3阶段,消费大于收入,储蓄为负数;在t2阶段,收入大于消费,储蓄为正数。具体如图1所示(图中,CC为消费曲线,SS为储蓄曲线,A,B为未成年期和老年退休期的负储蓄,D为成年期的正储蓄)。

图1 生命周期轨迹图

人们在年轻时不可能确切地知道将来的收入和支出情况,因此,上述生命周期假说是建立在对将来收支预测的基础上,将来收支是影响当前消费计划的。也就说,当人们相信将来收入会增加时,就会上调即期的消费水平;反之,当人们预感将来收入减少时,就会下调即期的消费水平[1]。

(二)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消费函数假说”

这个理论将人们的收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暂时收入,一部分是持久收入。消费支出不取决于消费者的现期收入,而是由其长期收入决定的,即取决于持久的或者平均的收入。在弗里德曼看来,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主要不是由他的现期收入决定,而是由其持久性收入,即消费者可以预计到的长期收入决定的。一般来说,只有持久性收入的提高才会增加消费者的消费预期和消费水平。

如果人们的可支配收入持久地增加,这时消费水平一般也会增加。或许人们起初未预期这种变化,消费并没有一开始就增加,那么积累下来的资产会增加,对于增加的资产,如果没有想全部作为遗产留给子女,那么消费就会增加。 而如果是暂时性的收入增加,即便人们一开始没有预料到,从消费时平稳变化的角度看,消费也不会因此而提高很多。

(三)面向未来的消费理论的一般特征

莫迪利亚尼的生命周期假说和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消费函数假说是面向未来消费理论的代表。两者共同体现了如下的面向未来消费理论的一般特征:第一,消费不只同现期收入相关,而是以一生或持久的收入作为消费决策的依据;第二,一次性暂时收入变化引起的消费支出变动很小,即其边际消费倾向很低,甚至近于零,但来自持久收入变动的边际消费倾向很大,甚至等于1;第三,当政府想用税收政策影响消费时,如果减税或增税只是临时性的,则消费并不会受到很大影响,只有持久性税收变动,政策才会有明显效果①蔡秀玲.消费理论与实践研究(博士课堂讲义),2010.。

二、“十二五”时期预示着我国消费主导时代的转型与改革

2010年10月中旬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全会提出“要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让很多专家眼前一亮。“这与以往强调的‘投资、消费和出口’三驾马车相比有新的变化,更加强调了消费的重要性”。

“扩大内需”首次在建议中成为独立章节。“刺激内需”是第一位战略任务,促进经济发展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投资需求是中间需求,出口满足的是国外需求,只有居民消费需求才是我们所讲的国内最终需求。

(一)居民消费需求是经济发展的基本推动力

居民消费不仅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同时还是能防止经济剧烈波动的稳定力量。因为,它的波动相对平缓并且往往滞后于投资需求的波动,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投资需求波动给国民经济带来的动荡。所以,居民消费需求的相对稳定性是经济周期性波动的重要制约因素。要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充分发挥扩大消费在转变发展方式和体制改革中的作用,通过正确的消费观和消费战略为指导构建良好的消费模式,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促进政府主导型经济向生产者、消费者主导转变,实现生产大国向消费大国的转变。进一步释放城乡居民消费潜力,逐步使我国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4]。

(二)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同时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里讲的“人”就是最广大人民,这里讲的“本”就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人民的根本利益集中体现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因此,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就是我们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夏业良也表示,“如果经济增长的成果不能体现到居民的消费增长上,不能切实提高老百姓的生活水平,这样的增长就只能是见‘物’不见‘人’的片面增长,从而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背道而驰”。

乐观地看,未来五年左右,我国消费率提高10个百分点,居民消费率提高15个百分点,应当说是有可能的。但是,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国的体制改革进程。

(三)“十二五”时期我国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趋势

现阶段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大幅度增长和消费结构的升级换代,被国外学者称之为“消费革命”。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质量的提高,突出地表现在消费结构的升级变化上。居民生存型消费的比重逐步减少,发展型消费的内容日益增多,享受型消费也日渐丰富。

1.城乡消费结构的变化趋势

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经历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剧烈变动之后,进入21世纪后变化已经趋缓,趋势也较为明朗:交通通信除2008年受整个经济下滑影响导致比重下降外,上升迹象十分明显;文教娱乐比重则自2002年后一直走低;其他各项——食品、衣着、居住、家庭设备和医疗保健等,比重基本稳定。农村居民居住类比重进入新世纪以来仍然波动较大,自2006年后又有大幅度上升。其余各项则与城镇居民相似。

将城乡居民消费情况综合起来看,今后变化的趋势可能是:第一,交通通信的比重仍然会上升;第二,文教娱乐比重还会下降;第三,食品比重将略有下降,但幅度不大。

总体来看,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期间,中国居民仍将沉浸在物质生活得到迅速提高的兴奋之中,服务性消费、享受性消费、精神层面的消费虽然拓展空间很大,但尚属起步阶段。

2.物质精神消费的变化趋势

如果从需求层次理论角度看,随着我国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低层次需求比重逐渐减少,高层次比重逐渐增加;物质性需求比重下降,精神文化需求比重上升。

按目前居民消费项目的划分,这种结构变化将具体表现为:第一,以恩格尔系数为代表的食品比重下降;第二,物质类消费即工农业产品比重下降,非物质类消费即服务业比重上升。物质类消费品中,“衣、食、用”比重下降,“住、行”比重上升;服务性消费中,作为居民个人消费的服务比重下降,而涉及公共性质的服务如教育、医疗等的比重会上升。

三、面向未来的消费理论适合中国国情

很多学者经过数据分析后都认为传统的凯恩斯绝对收入假说只能较好地解释1978年之前我国居民的消费行为,因为当时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下,收入分配平均化,社会消费基金几乎都由计划安排。人民消费水平长期处于低水平状态,家庭消费主要取决于家庭工资收入,而这些收入通常对应着事先由计划安排好的消费品。当时的储蓄倾向也很低,因此,资产有限,再加上利息率低,资本市场尚未发展起来,工资之外的额外收入有限,当时的家庭消费主要就依赖于当前的收入。因此,传统的凯恩斯绝对收入假说能很好地解释我国居民的消费行为,而面向未来的消费理论在改革之前或改革之初的适用性是受到很多学者的质疑的[2]。

1978年以后,也就是改革开放后,国民收入的分配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居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股票、基金等资本市场迅猛发展,居民的收入来源多样化,工资之外的收入比重逐渐增加,这给我国居民的消费跨时预算约束提供了可能。同时,社会福利保障制度的市场化和货币化,从规章制度上使“铁饭碗”存在的可能逐渐减小。在此背景下,家庭消费预算约束理应从单期预算转为跨期预算。

面向未来的消费理论认为,任何刺激消费的政策,如果不能使人们的持久收入增加,或改善人们对收入的预期,就不可能达到目的。

2008年由美国蔓延开来的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造成比较大的影响,我国应对的宏观措施是积极扩大内需、刺激消费等,但消费水平比预期增长缓慢,短期内收入的增加也未使消费增加。究其原因,可以从面向未来的消费理论中找到答案。居民对未来收入和支出的预期是影响人们消费决策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在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全球经济增长减慢,居民收入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加,对未来的支出也存在顾虑,消费欲望减弱,消费信心不足[3]。金融危机时期,在国际国内环境瞬息万变的情况,人们预期不确定性因素增加:职业稳定性下降,下岗人员增多,失业率不断攀升。与此同时,20世纪90年代我国住房、教育、医疗等一系列改革措施也进一步增加了居民对未来收入和支出的不确定。老年人要考虑医疗改革后就医治病增加的个人负担,年轻人要考虑购房、子女教育费用,所有这些导致居民的预防性储蓄增加。在收入没有持久增加的条件下,人们只能通过减少即期消费来增加居民预防性储蓄。这种情况下,国家采取的刺激消费的政策固然没有预期的效果好。

四、面向未来的消费理论对我国“十二五”时期刺激居民消费的启示

根据面向未来的消费理论,“十二五”时期刺激我国居民消费,首要的是要增加人们的持久收入,改善居民对收入的预期。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切实地提高城乡居民的持久收入。消费是收入的函数,要刺激消费,首先要增加居民的收入,特别是持久收入。而中国的经济环境下,制约居民收入增长,影响消费者预期的主要是分配制度,其影响着居民的消费和预期。所以要着力改善分配制度。

其一,努力提高中低收入者的收入,特别是农民的收入。中低收入者是社会的主要消费群体,因此,提高中低收入者的收入势在必行。对于城市居民来说,收入低、不稳定主要是由于下岗、失业造成的。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是要大力发展民营中小企业,降低中小企业的门槛准入标准,解决部分居民的就业问题。同时有针对性地搞好失业职工的再教育培训工作,提高这部分人的工资性收入。而在农村,农民作为最大的消费群体,具有较大的消费潜力,因此,大幅度提高农民收入势在必行。最好的选择是加大对农村居民收入的支持和补贴力度。目前国家采取的家电下乡、汽车补贴等措施对促进消费增长起到了显著的效果。同时也要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拓宽农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渠道,只有将劳动力转移出去,农民才有足够的现金进行消费[5]。

其二,建立稳定有效的收入调控机制。具体来说,要调节过高收入,取消不合理收入,打击非法收入。这就需要政府采取一系列积极的财税体制改革:提高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提高高收入群体的个人所得税的边际税率;尝试开征遗产税,促使高收入人群将财富转化为现实的消费能力;取消部分商品的消费税,达到刺激消费的目的;加大对偷税漏税的惩罚力度;推进铁路、电信等垄断行业的改革,引入竞争机制,让市场来解决行业间收入分配差距;设定最高工资标准等约束性指标,规定其职工收入水平。通过这些措施来缩小各行业间职工平均收入水平的差距。

其次,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消费的助推器,有利于增强人们对未来的信心,消除消费方面的顾虑,从而减少为预防不确定性条件而发生的储蓄,把更多的钱用于即期消费。因此,要尽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具体措施有:加快建立和完善包括医疗、就业、住房、养老等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居民的后顾之忧;适当提高城乡居民低收入者的社会保障水平;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提高非公有制经济的社会保障的参保率,尽快把农民工纳入社会保障体系。

再次,建立健全消费信贷制度。完善消费信贷制度,减轻流动性约束,为居民消费创造良好的条件。进一步扩大消费信贷规模,扩宽消费信贷领域,确定合理的消费信贷利率,简化贷款手续,使更多的居民有条件利用信贷消费,实现消费升级。同时要转变居民的消费观念,使其不再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树立居民新的消费观念,引导居民科学消费。

[1] 李健.当代西方货币金融学说[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

[2] 司春宁,王安宇,孙妍.面向未来的消费理论及其对刺激内需政策选择的启示[J].当代财经,2000(7).

[3] 王姗,江雪.基于面向未来的消费理论对我国刺激居民消费政策的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0(7).

[4] 十二五规划解读[EB/OL].http://www.360doc.com/content/11/ 0104/23/5381613_84035916.shtml.

[5] 张存刚,张小瑛,赵夫鑫.扩大消费需求的理论及对策建议[J].兰州商学院学报,2010(2).

F063.2

A

教育部2010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10YJCZH249)

林丽端(1979-),女,博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为理财、全球化与中国对外开放。

猜你喜欢

十二五居民消费比重
2018年9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5%
2018年8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3%
今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或仍下降
2017年居民消费统计数据资料
中央和地方财政收入及比重
中央和地方财政支出及比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