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索高校教职工理论学习的新途径——基于构建多媒体数字化学习城的视角

2011-12-29张晓晶闵建颖

关键词:教职工学习者数字化

张晓晶,闵建颖

(1.上海交通大学,上海,200240;2.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上海,200240)

探索高校教职工理论学习的新途径
——基于构建多媒体数字化学习城的视角

张晓晶1,闵建颖2

(1.上海交通大学,上海,200240;2.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上海,200240)

在分析目前高校教职工思想理论学习工作的现状和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建构高校教职工思想数字化学习城的设想。该模型以信息化、数字化的平台建设为基础,以包括校领导班子、院系领导班子、普通教职工在内的不同层次的学习对象为主体,以学分制改革为切入点,进行合理、系统的内容设计,订制灵活的个性化学习,深入开展学习实践,推进面向问题的研究,建立科学的学习管理制度,从而在高校内营造崇尚学习的文化氛围,推进高校教职工思想理论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提供坚实思想基础和内涵支撑。

高校;教职工思想理论学习;数字化学习城

当今世界日趋全球化、多极化、多元化,信息化、多媒体、网络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高校是先进文化的传播和创新源,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面对日趋激烈的竞争和日益艰巨的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的任务,高校教职工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知识水平、认识能力和利益需求也在发生相应地变化。随着我国教育规划纲要的正式实施,提高高校管理能力,建立高素质师资队伍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顺利推进和深入实施的当务之急。高等教育的教育目标不再仅仅着眼于为社会培养人才,更添加了促进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的价值取向。高校需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转变教育理念,保持创新的锐气和活力,创建学习型组织,充分利用信息化平台,对高校教职工进行除专业技能外的整体素质的提升。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担负起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新局面的历史重任,才能对整个社会推进自我教育、公民教育和终身教育发挥示范性作用。

一、高校教职工理论学习的现状

我国高校教职工理论学习制度长期以来受到中央、高校和教职工的重视,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发挥了巨大作用。为了考察目前高校教职工理论学习的现状,我们在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东华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海洋大学等9所高校进行了有关教职工理论学习的调查,共计发放280份调查问卷,收回254份有效问卷。在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同济大学、东华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电机学院、上海海事大学、上海对外贸易学院、上海理工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体育学院、上海商学院、上海戏剧学院、上海政法学院等16所高校发放有关“党委中心组学习”的调研问卷。两次调查问卷的数据统计显示:面对新时期的新任务,高校教职工理论学习的传统的内容和形式越来越不能满足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

调研数据显示,在关于理论学习的组织体制方面,普通教职工的理论学习普遍由党委宣传部负责,其他部门配合;在党委中心组学习的主要负责部门中,43.7%的高校由党委宣传部负责党委中心组学习,37.5%的高校由党办和党委宣传部共同负责党委中心组学习,12.5%由党委组织部和党委宣传部共同负责党委中心组学习,6.3%的高校由党委组织部负责党委中心组学习。在多个负责组织学习的职能部门之间的分工情况方面,由党委宣传部主要负责,其他部门配合的占50%;由各部门按照不同的学习内容,明确分工,各司其职的占25%;由党委组织部主要负责,其他部门配合的占12.5%;情况不明的占12.5%。在负责组织理论学习的工作人员的设置方面,由党务部门专设兼职负责学习的工作人员占68.75%,由党务部门专设全职负责学习的工作人员占18.75%,二级学院设兼职工作人员的占12.5%。

从学习面临的主要问题来看,高校教职工认为“外来文化带来的冲击”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带来的冲击”是最主要的问题,分别占比50.1和46.7,排在第三位的是“学校内部改革带来的冲击”,占比43.1。

图1 定期集中式理论学习的“弊”

图2 集中式理论学习仍有存在的必要

从学习内容来看,有相当部分的高校教职工认为,集中式理论学习内容多为中央文件、会议精神,比较枯燥,内容重复,学习效果不明显(见图1)。但基于各种原因,大规模集中式学习仍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原因按重要性从大到小依次为“能够形成定期主动学习的氛围”、“能够有一个相互监督的机制”、“便于大家集中交流”(见图2)。

从学习形式来看,报告会是高校教职工参加最多的,其他像班组学习、自学、网上学习、参观考察都参加过(见图3)。在对各种学习形式的评价中,网上学习最有收获,认为构建网络学习体系有必要的占比重较大(见图4)。

图3 参加过的理论学习形式

图4 构建网络学习体系的必要性

在最受欢迎的学习方式方面,“社会实践学习”得分最高,其次是“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互动”、“灵活的网络学习”以及“形势报告会”、“小规模的班组学习”(见图5)。

图5 最受欢迎的学习方式

在“检验理论学习效果的方法”中,高校教职工认为中心发言和写学习体会是比较好的方式。

在目前高校教职工理论学习体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方面,有一半以上的认为“会议太多,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绩效很低,联席会议很少”,其次是没有齐抓共管的机制、领导体制不够健全、校—院系—教职工三级网络常脱节(见表1)。

表1 目前高校教职工思想理论学习体系中的突出问题

根据以上调研问卷和访谈的结果,结合高校具体情况,我们认为,目前高校教职工理论学习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第一,学习动力不足。在知识密集、资源丰富的高校,绝大多数教职工对理论学习持认可和支持的态度,参加理论学习的态度也比较端正。但与此同时,高校教职工理论学习表现出两面性,主观上广大教职工对参加学习活动的态度是积极的,但客观上由于科研、教学或是管理任务繁重,而理论学习似乎不能带来太多的实惠和好处,所以学习动力是缺乏的。

第二,学习内容不深入。在学习内容上,绝大多数高校没有根据学习对象的不同要求设计个性化的学习内容,多是一些应景的辅导报告、专题讲座、领导讲话,缺少对高校教职工真正关心的热点问题的深入分析或与高校教职工工作、生活相关问题的关注。真正能够基于问题研究型的学习则更少。由于缺乏“针对性”,所以就无从谈“有效性”,往往让教职工感觉学习只是一种形式的需要,而没有解决实际需求的功能。长此以往,被动灌输型学习占了主导地位,主动参与型学习甚少,教职工理论学习的主动性很难被激发。

第三,学习方法不科学。大多数高校的理论学习仍囿于传统的做法,在形式上多为集中式的专题报告学习,但是由于教学工作的特点,教职工统一时间学习有困难;而且有些学习从党员干部到教授讲师,再到后勤职工全都参加,不分需求、不分层面的大课教学,让人有隔靴搔痒的感觉;再者,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日益发达,教职工获取知识的途径越来越便捷,有些报告中的主要观点教职工可能已经获得。如此种种,教职工学习的欲望很难被激起。

第四,学习体制不健全。在理论学习的规范性、系统性方面,高校教职工理论学习体制不健全、分工不明确。表面看起来党、校办、宣传、组织、统战等部门都在管,但学校对各部门在思想理论学习工作方面的具体职责与分工没有明确的划分,缺乏有机的整合。虽然与教职工思想理论学习工作相关的学校党政职能部门很多,但是没有形成一个环环相扣、流程清晰的系统网络。在理论学习的考核方面,也存在着不规范和落实难的问题。

二、加强教职工理论学习、构建数字化学习城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必须紧密围绕“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好大学”、“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两大课题,努力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引领四大功能。当下高校面对的层出不穷的时代挑战和纷繁复杂的形势变化,使美国当代教育家克拉克·克尔提出的“多元化巨型大学”的概念越来越成为现实。高校作为“一座充满无穷变化的城市”,[1]组织成员多样,结构系统复杂,组织活动异彩纷呈。克拉克·克尔认为,在这个“城市”里,由于不同系统之间既相互依存又相对独立,垂直分化程度较低,权力关系模糊,加之知识操作的过程和结果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教职员工的工作模式和价值观存在较大的差异。在这种情况下,加强教职工理论学习的课题研究更加重要,构建数字化学习的任务更加迫切。

第一,加强教职工理论学习是高校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首要任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到,要“把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贯穿学校党组织活动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牢牢把握党对学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高校既是人才培育的摇篮,又是新思想、新观点、新意识形成的集中地,高校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动向会直接影响到社会政治和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推进高校教职工理论学习是加强党在高教领域领导的重要途径。高校构建学习型组织,加强教职工理论学习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必要途径。

第二,加强教职工理论学习是高校推进内涵发展的有力支撑。我国高等教育目前面临着学科发展、教育教学、科研创新、师资建设等方面的挑战,如何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培养创新人才,提升科研能力,引领先进文化,这是高等教育必须面对和破解的难题。这要求高校必须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加快学习观念的转变,建立健全合理的制度,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不仅意识形态教育、马列主义理论学习是政治,爱国主义教育是政治,而且完成高等教育中心任务所开展的一系列活动也是政治或者说是高校教师最主要、最大的政治之一。[2]因此,新时期、新形势下我国高校学习型组织建设应该围绕当前我国社会整体发展的既定目标来制订,应该围绕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目标来实施。思路上的变化,决定着高校教职工理论学习的战略的调整、内涵的变化、外延的发展以至内容的扩大。

第三,数字化学习城是建立知识共享体系的必要前提。就高校内部而言,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当今社会,高校的管理模式和工作方式正发生着变化,一种适应现代需求的新的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正在萌生,高校这个巨大的信息知识库,一定需要建立一个强大的知识共享体系来完成内部的整合提高和外部的辐射发展。就知识类型而言,知识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类,个体拥有的知识对集体而言是隐性知识,学习者个体通过交互产生的在虚拟学习型社区里显露出来的知识,相对于集体而言是显性知识。应用知识管理的关键,就是要开发和利用各种形式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实现由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知识公共化管理,形成一个有序运转、可持续化的知识共享体系。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知识经济悄然临近的今天,建立数字化学习城正是高校完成知识共享体系的基础和前提。

第四,数学化学习城是改变学习方式的有效途径。现阶段教职工理论学习的不足之处在于针对不同层面、不同个体的学习需求中可选择性供应不足,学习中必要的各层级之间、同一层次中各主体之间的互动交流不够,学习所能提供的破解瓶颈难题、增强工作绩效的能力转化不强。和传统的教职工理论学习相比较,数字化学习城的优势在于:基于这种学习环境的学习任务设计和学习活动易于满足学习者的个性化要求,使学习者可以突破时空限制和学科专业限制;这种学习环境为学习者创造了一种相互交流、指导和学习的机会,有利于学习者传递和共享隐性知识;在有效改善学习环境、学习模式,强调自主学习的前提下,面向问题的研究性学习才能得以实现。总之,构建数字化学习城是把传统学习的单向性改变为交互式,把传统教育内容的单一性转变为多元化,从而实现破解高校发展难题,提升教职工学习能力,增强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可能途径。

三、数字化学习城的设计构想

数字化学习城,是以计算机网络和通信技术为支撑的学习平台,借助于网络和通信工具,以现实协作和合作学习为目的,通过探究、协作与交流等活动形式建立的虚拟学习共同体。作为一种高度共享、无时空限制的个性化学习方式。以此为主导的学习更多时候是一种基于资源的学习,它以各类学习资源为载体,并以交互学习、协作学习和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为主。

(一)学习课程构建

数字化学习城的课程建设是为创建高校学习型组织服务的。在高校建设数字化学习城有三个要义:一是高校教职工为学习主体;二是以高校内涵发展为目标;三是能被用来解决高校发展瓶颈问题、提升文化品质。

1.课程内容构建。共设置四大类课程:包括旨在提高教职工思维分析能力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课程;使教职工及时了解、深入贯彻国家大政方针和中央精神的形势政策分析、高教研究等教育课程;旨在提高专业素质或管理能力的培训课程;旨在提高教职工道德文化素养和精神境界、拓宽知识面的社会、经济、人文、心理等文化课程。课程内容显著的特点是丰富性、开放性和可选择性。课程的设置以高校教职工各层次学习需求为导向,以高校发展中的瓶颈难题和高校教职工工作中的难点问题为中心,形成可供选择的“课程超市”。学习的过程不是完全预设的,尽可能向自适性倾斜,随着学习者解决问题的具体情况进一步提出新的问题,使学习者的思路进行调整。

2.课程形态构建。主要有四种形态的课程:包括传统教职工理论学习中的讲授类课程,有集中式学习报告和网上视频讲授两种形式;以丰富高校学习生活和主题学习为主要任务的活动类课程,有知识竞赛、学习心得、活动资料等多种形式;以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和深入研究问题为基本任务的自学课程,包括网上自学与电子阅读学习两种形式;以解决学校发展中的瓶颈问题为主要任务的对话类课程,包括讨论、宣讲、在线谈等形式。数字化学习城课程形态最显著的特点是活动性和实践性合一。强调以课程目标为出发点,课程形态要与课程内容相适应;强调内容的丰富性与形态的多样化的统一;强调课程形态的成长性,可以根据内容和情境的不同进行调整和创造。

3.课程资源整合。学习城的课程资源可分为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和信息资源。值得指出的是信息资源除数字化学习资源包括文字、音频、视频资源等之外,还应包括无形的高校文化资源,如高校文化传统、高校教职工的行为观念、学风教风、文化环境所传达的信息等。学习城课程资源最显著的特点是:数字化、丰富性和区域性。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有效地开展利用各种资源,做好资源整合,把数字化资源与其他形态的资源、有形资源与无形资源结合起来。要利用资源的丰富性拓展视野,为学习者深入学习提供服务,利用高校的独特资源优势打造独特的学习文化。

(二)学习环境建设

数字学习城建设,是数字化技术与高校教职工思想理论学习的结合,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创建学习型高校的有益实践与探索。数字化学习城与传统教职工理论学习在学习模式上的显著区别之一就是创造了理想的数字化学习条件。

1.数字化的学习支持服务系统。学习城建设的前提条件是完成宽带网的接入、无线网的覆盖、多媒体计算机学习终端建设,为高校教职工提供数字化学习条件。除此,还应建设面向教职工学习的管理平台和交互平台。最终目标是使学习过程中的学习媒体发生革命性的变革。其特点表现为:信息处理的智能化、信息传输的超时空和网络化、信息显示的多媒体化。

2.数字化的学习资源。学习城的数字化学习资源,主要包括音频和视频的各种多媒体电子读物、课件、电子图书馆和其他网上资源。这些资源可利用搜索引擎、各种类型网站和本地资源库获取。它与传统的学习资源相比,具有多媒体、超文本、虚拟仿真、共享性、丰富性等特点。

3.虚拟的学习社区。虚拟社区是网络为有共同兴趣和需求的人们提供的一个相互交流、沟通的新型的生存与生活空间。社区的学习者可以通过电子留言、电子信箱、论坛、博客、微博等常用的工具讨论问题、交流经验、合作研究。虚拟学习社区的明显特征是:社区空间结构的跨地域性,群体成员志向、兴趣的一致性,社区成员的交往互动性。

数字化学习城不仅把信息技术作为学习的工具,而且力图通过对学习认知工具的改变达到对学习观念的变革。由于数字化、多媒体能提供文本、图形、动画、视频、声音等多种媒体集成的大容量信息,又具有形式灵活、资源共享、超媒体、交互性等特点,甚至还能创设更接近实际情景的虚拟化实验学习环境,给学习者带来一种全新的学习环境和认知方式。[3]数字化学习城不仅会成为课程学习内容和学习资源的获取工具、协商学习和交流讨论的通讯工具,它还将成为启发情景探索和发现学习的有效手段,成为进行知识构建和学习反馈的方式方法。认知工具的变革必然引起认知方式的变革。

(三)学习方式构建

数字化学习城是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并以网络信息技术与多媒体技术为依据而构建的线上线下互动的学习方式。它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以交互、协作、自主方式为主,使学习者在此获得知识、改善心智、自我超越、实现共同愿景。基于此,以数字化学习城为主导的学习方式有注意以下几方面:

1.集中学习与在线学习相结合。高校教职工理论学习的现阶段,集中学习仍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和现实性,不必强求全部取消,应该把集中学习与在线学习结合起来,既有传统的邀请专家来校做报告,组织教职工集中学习现场交流的学习方式,也可以把这些资源制成视频资料,纳入数字化学习城的资料库,还可以以此为基础,借鉴“自适应式远程教育”模式,以学习者为中心,根据学习者对知识的掌握和接受程度进行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教学。比如借鉴游戏特点,采用角色扮演的形式,将教职工学习者置身于虚拟的学习城中,采用类似游戏闯关和开心网积分的自适考试的出题方式,学习者面对题库自动生成的各种题目,连续做对一定数量的题目,题目难度上升一级,反之下降一级。通过一定学分的累积和其他条件的满足,学习者可以不断在线升级。

2.线上学习与线下活动相结合。数字化学习城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只要有网络的地方,就可以实现随时随地的学习交流。学习者之间的知识和情感交流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从而大大拓宽了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交互学习的互动性。高校数字化学习城的学习主体是高校教职工,数字化学习城突破了时空限制,使高校教职工在繁忙的工作与学习的时间安排上更灵活、更有弹性。以数字化学习城为主导的学习方式并不只局限于数字化学习资源和交互方式,它同时辐射、延伸、串联线下学习活动,比如以集体学习作为在线自学的补充,以宣讲讨论作为沟通反馈的渠道,以支部活动作为落实党风学风的抓手,以评比表彰作为促进学习的手段,以实践研究作为检验学习的方式,最终建立起线上线下联动的、系统化、科学化、长效化的学习模型。

3.兴趣培养与能力提高相结合。数字化学习城主导推动高校教职工在培养学习兴趣的同时提高其学习能力。每年年初做好学习的顶层设计,制订全年学习计划,在此基础上结合国际国内最新形势和高等教育热点问题安排短期课程学习,同时面向高教发展中的瓶颈难题,推进问题型学习研究。结合高校教职工的理论学习与研究社团(如党建研究会、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等),发布课题,以理论学习带动理论研究。高校抓学习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也具有很大的挑战性,关键是要立足实践,鼓励工作、学习一体化,把破解难题、解决问题作为上至领导干部、下至普通职工学习的最终目的。在现代大学管理实践中,如果不立足于建设学习、工作一体化平台,广大教师的工作和学习就很难与时俱进,很难具有创造性,当然也很难培养出具有创造精神、创造能力的高素质的精英人才。[4]

4.学习管理与评估考核相结合。数字化系统将通过对数字化学习城学习信息的数据统计分析,有效认识以高校教职工为学习主体的能力倾向,从而为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提供重要参考依据。数字化学习城日常的学习管理主要包括高校领导班子、学院领导班子和普通教职工等不同层次的学习用户的帐号注册、在线学习、考试竞赛、学分管理、升级管理等等,按照学校、院系、支部等设置管理权限,进行层级管理。自适题库系统在比较不同学习者做题正确率的同时,还比较分析每次做题的选对率,为不同学员之间的能力差异和倾向提供分析。在建立日常学习管理机制的基础上,还要进行定期学习评估和考核,实行每天上网学习一小时、每月一次支部学习、每学期一场知识竞赛、每学年一次大会交流。

5.学风建设与长效机制相结合。高校建设学习型组织,一定要结合国家教育规划纲要,结合各高校具体情况,形成崇尚学习的文化氛围,创建自己的特色学习文化。围绕不同阶段的中心工作,明确主题,利用本校独特的文化资源、校史校情,在校领导班子、二级单位领导班子、普通教职工等不同层面,组织开展广泛的交流讨论。校领导班子和二级单位领导班子成员除动员参加讨论之外,还可对本单位教职工进行宣讲,将学校发展的战略方针、工作部署、政策制度的精神内涵及时传达到基层教职工中,引导基层单位对学校发展进行深入讨论。注意推出一些学习典型,召开试点单位创建工作经验交流会和成果分享会,积累试点经验,探索学习模式。高校学习型组织文化是高等教育获取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要创建一个学习型组织,必须在组织里培养个人学习和组织学习的良好环境,并逐步形成一种个人或组织内生的学习机制。

高校校园作为新思想、新文化、新技术、新理论的发源地,随着数字化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各种数字化互动媒体,如校园网、论坛、博客、QQ群、手机短信等已成为高校文化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学习主体的高校教职工,具有科研教学工作任务忙、学习需求强、信息接受度高、思想价值多元化等群体特征。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关系国家民族未来发展的重任,我国高校教职工肩负着关系培养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充分利用数字化信息技术,转变观念,创新载体,加强高校教职工理论学习,对于加强高校教职工理论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面对高校教职工的理论学习需要更加灵活、开放、科学、有效,要当作一件关乎高校发展的系统性工程来经营和建设。现代信息技术对资源的采集、整合、分析与传递方面的速度和质量,应该被系统、科学地运用到高校学习型组织构建中,数字化学习城的建设是大势所趋。

[1] 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M].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23.

[2] 陈杰,王胜炳.论高校教师政治理论学习制度的创新[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181.

[3] 张新华.关于在课堂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情境创设[J].电化教育研究,20011(5):48-52.

[4] 柳恩铭.学习型学校的管理理论与策略[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7:233.

G645

A

张晓晶(1974-),女,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高教研究。

猜你喜欢

教职工学习者数字化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集大教职工抗疫优秀作品选登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从教职工福利谈高校工会工作的创新
汉语学习自主学习者特征初探
数字化制胜
高校学习者对慕课认知情况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