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资料翻译过程认知误区的探析
2011-12-29张露,姜诚
张 露,姜 诚
(上海理工大学外语学院,上海,200093)
旅游资料翻译过程认知误区的探析
张 露,姜 诚
(上海理工大学外语学院,上海,200093)
运用认知语言学中的图式理论分析了旅游资料中译英过程中存在的认知误区,主要表现为图式不当、图式欠缺、图式差异等等。在旅游资料的翻译过程中,译者在对源语信息进行解码以及用目标语再编码时,应明确作者、译者和目标语读者的共有图式知识,充分了解中西文化差异,避免图式不当及不足,以获得最佳的交际效果。
图式理论;图式不当;图式欠缺;图式差异
图式是指关于一类事物的有组织的庞大知识单元和信息组块(维基百科)。Cook(1994)把图式定义为“典型事例的心理表征”;Eysenck和Keane认为,图式是关于世界、事件、人及其行为的完整的知识块,其主要功能是帮助人们形成认知过程中的期待;Brown和Yule(1996)把图式理解为组织好的背景知识,其能够引导我们期望以及预测话语理解的相关方面。George Yule(1996)认为,图式是存在记忆中的先存知识结构。简言之,图式是一组抽象于过去经验,存储于大脑中,能积极作用于对新知识的理解的背景知识。
根据图式理论,图式大致分为三大类:语言图式(language schema)、形式图式(formal schema)和内容图式(contentschema)。语言图式指读者关于词汇、语法的先前知识,包括拼写、词汇、句子结构和语法规则等,这是理解文本的基础。形式图式即文本图式,指关于不同文本的形式、修辞结构的背景知识,如风格差异及结构差异等。内容图式是关于文本内容或世界的背景知识,具有文化特定性,是理解文本的关键。
长期以来,人们用图式理论来解释二语、外语阅读和听力理解的心理过程。如Carrell(1988)、Hudson(1988)、崔雅萍(1998)等人认为图式是外语阅读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并探讨了图式对阅读的影响。此外,图式理论也被应用到语篇分析、文学批评、心理学、美学等领域。近年来,图式理论已经从心理学、语言学和文化学等角度扩展到翻译研究中,有的侧重于语言信息,有的侧重于文本结构,有的侧重于文化问题等。Holmes(1988)在研究文学翻译转换过程中提出了“双图式”翻译模式,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首先对原文形成一个原文图式,然后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译文图式,根据译文图式再造译语文本。王立弟(2002)提出了“知识图式”,运用“脚本”概念对翻译过程中的原文解析和译文建构进行了探讨。周笃宝(2002)探讨了图式理论对理解和翻译的解释力,认为充分激活读译者大脑中存储的图式并发挥其认知能力,会使理解翻译更全面透彻。周红民(2003)将图式分为知识图式和语言图式。前者作用于文本的理解阶段,后者作用于译语的表达阶段。刘明东(2003)将“文化图式”引入到翻译中来,通过文化的特性论述文化图式的几种可译性方式。他于2005年又提出了翻译即图式翻译的论断。彭开明(2006)认为,运用图式进行翻译包括三个方面,即运用原型匹配、运用模板匹配和运用“自上而下”搜索。
翻译包括理解和表达两个阶段。而图式理论认为,人们在理解、吸收输入信息时,需要将输入信息与已知信息联系起来。对新输入信息的解码、编码都依赖于人脑中已存的信息图式。输入信息必须与这些图式相匹配才能完成信息处理的系列过程,即从信息的接受、解码、重组到储存(刘明东,1998:28)。由此可见,图式与翻译密不可分。旅游资料的中译英,涉及译者对源语图式的正确解码以及进行成功的目标语图式编码。因此,只有将图式有效恰当地贯穿在整个翻译过程,才能造就较好的译作。
一、翻译的认知过程
奈达(1973)指出:翻译,就是将原文所表达的内容用另外一种语言最接近原文而且最自然地表达进行再现。由图1可知,翻译的过程即:原文→分析→传译→重新组织→译文。传译的过程,也就是译者发挥主导作用的过程,需要译者既要熟悉原文传递的信息,又要具备丰富的背景知识,通过解析,重新组织成恰当的译文。
图1 (Nida模式(1969))
从翻译的主体即译者的角度来说,翻译实质上是一种思维活动。因此,翻译即一项认知活动。翻译的过程可分为理解和表达的两大阶段。理解实质上是对源语信息的正确解码,而表达实质上是用目标语对源语进行恰到好处的再编码。
由图2可见,作者运用其图式知识对原文本进行编码,再由译者用其相关图式知识对原文本进行解码和激活;译者对已激活的图式进行再编码,将其转换成译语文本;最后由目标语读者对译语文本进行解码和理解。因此,译者这一桥梁在翻译的认知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图2
二、旅游资料中译英的认知误区
由图2可知,译者在整个翻译过程中,连接着解码和再编码的重要过程。然而,在对原文进行解码和用目标语进行再编码时,难免产生一些错误和不当。
第一,译语提供的图式不当或错误图式。译者在对原文本进行解码的过程中,运用了错误或不相关的背景图式,从而导致目标语读者的误解。
如例(1),“富春桃源”翻译为“Fuchun Peach Garden”。国外读者在没有任何图式背景的前提下,乍一看便会认为,这是一个名叫富春的人拥有的私人桃园。既是一个私家花园,想必里面也没有什么引人入胜之处,无法引起游客的兴趣。其实不然。桃源即桃花源,源自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风景优美,人们安居乐业、与世无争的人间仙境。而杭州富春桃源地处富阳西北部,有九霄碧云洞、逍遥岩岭湖、天成野槠林、桃源三家村、休闲鹤舞等五大区块,是一处融山、水、林、洞于一体的旅游景点。这里以“桃源”命名,无非是想给游客营造一种田园惬意的意境,召唤人们抛弃城市的喧嚣,尽情地享受大自然的恩赐。因此,此译文不仅不能传达原意,反而让国外读者产生误解。
又如例(2),许多导游词、宣传册、旅游参考书中将“网师园”译成“Wang Shi Yuan”、“Wangshi Garden”、“the Master-of-Nets Garden”、“the Garden of the Master of the Nets”等。乍一看,游客便会理解成“网的师傅或主人的花园”,这是由于译者提供的图式不当,对风景名胜的内涵缺乏深刻的了解。网师园,原为南宋淳熙年间吏部侍郎史正志“万卷堂”故址,号称“渔隐”。史正志,扬州人,退归苏州,意将泛舟五湖,渔隐终老。园名寓渔隐之意,名“网师园”,网师即渔翁之意。
再如例(3),提到杭州,西湖龙井乃杭州最著名特产之一,很多国外游客赞不绝口。新西湖十景之一的“龙井问茶”,出现了不同的中译英版本,如“Enjoy Tea at the Dragon Well”、“Sampling Tea at the Dragon Well”等。此时,国外游客会误认为“龙井问茶”乃“品龙井”、“赏龙井”之意。然而并非如此,其中奥妙,唯有亲去龙井村品茗问茶方可悟出,龙井泉水清澈甘洌,龙井茶更负盛名,人们争先前来问询,才就有了“龙井问茶”之趣说。
第二,译语存在图式缺失、图式不足。译者未能为目标语读者提供足够的线索来激活图式或译者未能认识到目标语读者的图式缺失。
如例(4),远在春秋时期,苏州就有了相当的经济文化基础。到隋、唐时期,苏州地区生产力发展很快,到宋、元、明、清时,这里已成为全国最富裕的“鱼米之乡”。翻译为:
As early as in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Suzhou was already fairly developed,both economically and culturally.In Sui and Tang dynasties,the productivity in Suzhou region grew quickly,and in Song,Yuan,Ming,and Qing dynasties,the region already boasted as the most abundant“land of grain and meat”of the nation.
众所周知,中国历史上朝代更迭不断。大多数外国游客对于中国的朝代知识,存在图式缺失的现象。因此,为了更好地帮助目标语读者了解苏州历史和发展历程,充分的图式背景知识是必不可少的。
又如例(5),苏州狮子林景区的“双香仙馆”译成“Double Fragrance Hall of the Immortals”。看到这一译文,游客便会产生好奇,这里的“double Fragrance”指的是哪两种香味呢?为什么说是“双香”呢?显然,这种译法并不能为目标语读者提供足够的线索来激活图式。而所谓的“双香”是指梅荷之香:因亭外近处有梅花,山下有荷花池,冬天梅花暗香浮动,夏天荷花香远益清,在这里能享受到这两种清香,好似仙人居住之所。荷花与梅都是纯洁的象征,其香气带给观赏者以高尚的享受并使心灵得到净化。
第三,译者和目标语读者的图式差异。译者和目标语读者各自处于不同的历史文化、宗教习俗的背景下,因此,二者存在的图式差异在所难免。
如例(6),在一篇西湖的介绍词中,引用了苏东坡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陈刚将“西子”译为“Chinese Cleopatra”。殊不知,“西子”与“Cleopatra”在中西方文化中存在很大的差异。“西子”即西施,天生丽质,乃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她忍辱负重,以身许国,表现了一位爱国女子的高尚道德情操。而“Cleopatra”即“埃及艳后”,在西方文化中,她拥有倾国倾城的姿色,聪颖机智,擅长手腕,心怀叵测,一生富有戏剧性。但是莎士比亚等都将这位传奇女人描述为“旷世的性感妖妇”;萧伯纳也称她为“一个任性而不专情的女性”。由此可见,将“西子”与“Cleopatra”相提并论,实属不妥。
三、旅游资料中译英的改进
由于中西文化存在很大差异,译者在旅游资料中译英的过程中,要充分了解中西文化的内涵及所赋予的寓意,明确其与目标语读者的图式差异。并在解码和再编码的过程中,译者要尽量克服图式不当、错误及图式不足。
第一,译者在对原文本进行解码的过程中,首先应激活大脑中的相关图式,尽量与作者保持更多的共有图式,准确全面地理解原文本。
如例(1),将“富春桃源”译为“Fuchun Peach Garden”。此时,译者应准确得当地理解作者的真实意图,不应简单地拘泥于字面意义。既然“桃源”是一种幻想的理想境界,在英语中,“wonderland”这个词再恰当不过了。“wonderland”即“仙境”、“奇境”,如同爱丽丝误打误撞闯入了人间仙境。“仙境”里可能什么都有,往往会伴随意想不到的收获和幻想,这样便能激活游客的想象力和探索的兴趣。因此,“富春桃源”便可译为“Fuchun wonderland”。又如例(2),“网师园”存在不同的译文。此时,只要能知晓“网师园”的真正寓意,即“渔隐之意”,问题便能迎刃而解,可以将其译为“Garden of the Retreating Fishman”。又如例(3),“龙井问茶”并非品尝之意。《辞海》(1999)中关于“问”字有一个义项较为吻合,即:“有所不知而寻于人以求解答”。因此,“问”乃“询问”、“咨询”之意,“龙井问茶”可以译为“Inquiring about Tea at Dragon Well”。
第二,在编码的过程中,译者应避免背景图式缺失和不足,尽量提供足够的线索或丰富的背景图式来帮助目标语读者理解文本。
如例(4)中,译者便可提供丰富的背景图式,帮助目标语读者理解苏州的发展历程。As early as in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770BC-476BC),Suzhou was already fairly developed,both economically and culturally.In Sui(581AD-618AD)and Tang dynasties(618AD-907AD),the productivity in Suzhou region grew quickly,and in Song(960AD-1279AD),Yuan(1271AD-1368AD),Ming(1368AD-1644AD),and Qing dynasties(1644AD-1911AD),the region already boasted as the most abundant“land of grain and meat”of the nation(林可,2004)。
又如例(5)中,“双香仙馆”译成“Double Fragrance Hall of the Immortals”。目标语读者也无从知晓“双香”的真正寓意,此时可借助增添法,丰富其寓意,“Double Fragrance Hallof the Immortals”(Fragrance of Lotus and Plum Blossom)。
第三,译者在再编码的过程中,应明确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尽量寻求原文与译文的一致性,保证理解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如例(6),将“西子”译为“ChineseCleopatra”,国外游客便会将二者产生联系,从而导致误解。此时,“西子”便可译为“An ancientChinesebeauty”,关于她的详情,可在附录里增译。
在旅游宣传资料中译英的过程中,图式不当、图式欠缺等问题影响译者与目标语读者的交流和沟通,甚至会导致目标语读者对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产生误解。因此,译者与作者、译者与目标语读者的共有图式知识是关键。译者在解码以及再编码的过程中,既要避免过多背景图式,又要兼顾图式得当。译者这个桥梁,在旅游宣传资料中译英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 Bell,Roger.T.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ng:Theory and Practice[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2] Brown,G.and G.Yule.Dsicousre Analysi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3.
[3] Eysenck,M.W.and Keane,M.T.Cognitive Psychology[M]. Hove,Hillsdale: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d Ltd,1995.
[4] 陈刚.旅游翻译与涉外导游[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5] 刘明东.图式理论与大学英语阅读教学[J].国外外语教学,1998(4).
[6] 范勇.文学中的形象思维[J].外语学刊,2001(2).
[7] 刘明东.图式在翻译过程中的运用[J].外语教学,2002(6).
[8] 王立弟.翻译中的知识图式[J].中国翻译,2001(2).
[9] 江苏旅游信息网[EB/OL].http://www.jstour.com.
[10] 杭州旅游[EB/OL].http://www.gotohz.gov.cn.
H159
A
张露(1986-),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