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高等教育投融资体制的比较研究
2011-12-29李彬彬李伟强
李彬彬,李伟强
(长春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长春,130022)
中外高等教育投融资体制的比较研究
李彬彬,李伟强
(长春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长春,130022)
面对我国当前高等教育院校因扩招而导致资金紧缺的现状,回顾金融危机后全球各国政府体制结构的重组,社会政治经济结构的更新,由此来比较中外高等教育融资体制之异同,根据国外高校投融资的成熟经验,以中外政府和全民融资两个角度进行分析比较,进而,为我国推进和改善高等教育投融资体制提供更多借鉴。
高等教育;投融资;比较
在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指出:“应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强国必先强教,只有一流的教育,才能培养一流人才,建设一流国家。”[1]21世纪的今天,纵观全球各国,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已经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成为各个国家综合实力的关键性标志。美国教育行政专家罗森庭格(W.ERosentengel)说:“学校经费如同教育活动的脊椎。”[2]没有足够的经费,高等教育发展也就不会得到根本的保证,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和质量的提高都必须以充足资金投入为依托,而目前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给各国财政带来了压力。在这种形势下,高等教育开辟新的融资渠道,使其真正走上多元化的融资道路,显得尤为重要。总揽世界各国投融资的现状,高等教育经费的来源主要包括来自政府直接和间接的资金投入,个人和家庭享有教育的相对分担付费,以及社会的资本市场对高等教育捐增。从中可以看出,高等教育的财政来源主要是政府投入和全民融资两个主要渠道,为此,本文在对中外高等教育融资比较中,研究国外高等教育融资经验对于建构我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高等教育投融资体制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中外政府对高等教育投入资金比较
世界各国高等教育投融资的实践证明,政府是高等教育投资的最主要的主体,这种方式是各国目前高教融资的最主要来源。
(一)国内外政府拨款方式的相同点对照
就国际来看,一些发达国家中,如北欧和西欧主要国家,高等教育基本是实行免费或廉价制度的,在一些其他国家直接资助学生人数所占比例:其中澳大利亚为43%,美国为30—50%,英国为82%,荷兰为95%。法国的国立大学只收取少量注册费。
在美国,政府资助预拨款分为邦、州和地方三级政府的资助和拨款。联邦政府、各级政府、各州政府及高等学校本身建立在经济条件基础上的,有着各种各样的助学金及有一定补贴的学生贷款计划。这样,所有的学生都至少能上得起公立大学或学院,而才华出众的学生,则无论家庭如何都能保证上得起最贵的大学,因为有各种各样的学生贷款和勤工助学的机会。
反观我国,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入主要由中央财政内教育经费和各级政府征收用于教育的税费,直接拨款和助资给高等院校和学生(如奖学金、助学金等),间接投入的费用是通过社会中介或非教育管理部门分配、提供给高等教育机构或学生。可见,在高等教育资金构成中,我国高等教育投资过于依赖政府,由于政府财力有限,致使高等教育的发展必将受到制约。目前我国各大高校所设立的奖学金、助学金仅仅是杯水车薪,受惠的学生只在少数;金融机构开设的助学贷款业务,则要经过家庭信用度合适等重重手续,能接受助学贷款资助的毕竟不多,不具有普遍性。
(二)国内外政府拨款方式差异分析
英国在1998年发布的《我们竞争的未来建设知识经济》白皮书里的主要思想是将科学技术商业化,高等教育市场化的观点。2010年10月12日,题为《确保未来的高等教育持续发展》的报告终肯定了削减高等教育经费、提高大学学费上限等措施的必要性,整个报告的核心思想是高等教育市场化。[3]其一,引进竞争机制。英国将大学拨款委员会改组为高等教育基金委员会之后,基金发放依据市场竞争规律注重成本机制,及对高校的效益与核算评估,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排名,由排名状况对排在最后的学校或专业停止拨款。其二,开放高等教育市场。使大学积极向海外发展,拓展海外市场,并将学校的所有课程面向欧洲共同体国家、英联邦国家、香港等地区,同时招收海外学生。其三,注重联合办学。将大学与其它机构合作出版教材,合作制作电视节目,电台节目以及其它视听材料。高等院校把它们投放到国内外市场上,从中获得了丰厚的利润,高等院校为此创办了专门的营销机构,由它们负责营销。其四,扩大财务领域。高等院校向外开放咨询服务,对国内外企业团体机构提供咨询及对外开设管理及其他专业培训的课程,以此获得资金。
在高等教育费用中政府部门负担的份额,我国与英国、荷兰等国家相比要低得多,与直接资助学生人数仅占30—50%,美国相比仍然偏低。虽然美国直接资助学生人数占比与其它发达国家相比较低,主要是因为美国除政府拨款外其他收入比较高。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多元化投融资体制的有效实施,离不开政府强有力的支持,虽然我国政府已成为高等教育成长背后最大的受益者。但在高等教育的成本分担中,我国政府部门所分担的份额过低,而个人所分担的份额却相对偏高。
二、中外高等教育民间融资来源比较
第一,高等教育收费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是世界各国通用的做法。教育成本分担理论认为筹措教育经费的主要依据之一是“利益获得”原则,即谁从教育中获得的好处和利益最多,支付的费用便越多。二是“能力支付”原则,指所有从教育中获得的好处和利益的人们都应按其支付能力大小提供教育经费,能力越大,支付越多。在各国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背后最大的受益者除政府以外,就是受教育者本身及其家庭。依据我国国情,个人所分担的份额在逐年增高。
目前,我国的大学学费大约是3500—5000元人民币,我国的普通高等学校的学费与各地区人均GDP及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相关,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高等学院收费水平越高,中国高等教育支出的增长远远高于家庭收入的增长速度,参加高等教育的昂贵成本远远超过了个人所能支付的能力。就收费来说,美国公立高校来自联邦和州政府的经费为46.6%,来自学费收入为18.5%;而加拿大来自联邦和省政府的办学经费为70%,只有20%来自学费。澳大利亚高校经费中,联邦、州及高教贡献计划拨款60.71%,学费占21.2%。在我国,个人负担用费的比例为25%,比加拿大和澳大利亚要高4—5个百分点,比美国高出近7个百分点。中国高等教育收费的标准已经超过了普通人们的承受能力,收费水平甚至超过了一些发达国家。
第二,在欧美国家的高等教育里,教育捐款与政府拨款、学费收入已经并列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经费来源,在我国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在吸引社会捐赠方面已卓有成效,现很多高校中可以看到诸如英东楼、逸夫楼赫然耸立,但数量不多且大部分是由港澳富商捐赠。但我国高校数目庞大,但来自社会的捐助资金形势仍很单一。融资多元化这种筹措办学经费的新趋势就显得非常必要。
著名经济学家约翰斯通(D.Bruce Johnstone)所著的《高等教育成本分担:英国、联邦德国、法国、瑞典和美国的学生财政资助》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成本分担和补偿理论,即应由政府、企业、学生、学生家长、高校和社会共同分担高等教育的成本。[4]在社会分担中,争取社会捐款已经成为各个国家的高等教育融资的主要来源之一,其中美国高校接受捐赠办学由来已久,著名的哈佛大学、耶鲁大学、霍普金斯大学、斯坦福大学等就是接受捐赠而创立发展起来的典范。截止2007年6月哈佛大学的基金达到了春耕记录的349亿美元,达到捐赠记录之最。而美国一年受赠上亿的高校有10余所。在国外,普通高校中的大学校长主要的工作是沟通和社会各个方面的关系,以便使得社会资金能够不断地投入到高校中来,同时各高校会设立基金会,并且聘请专业人士对其进行管理和经营,很少听说高校从银行贷款的情况。在我国自1993年后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国内仅有几所高校相继成立了基金会,而其它普通高校基本没有设立基金会或专门机构作为管理社会捐赠的部门。
三、国外投融资成功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一)将我国高等教育投融资体制推向市场化
从英国高等教育的融资理念看,英国政府将市场经济注入高等教育融资中,从古老的牛津大学到新兴的苏萨克斯、沃里克等大学,高等教育大胆采用资本经营的思路与手法,努力提高自己的创收能力。就我国而言,长期以来中国高等教育投融资实行财政独家拨款,当务之急在于拓展中国高等教育融资市场,减轻国家财政投资的负担,集合英国的实践经验,经中国高等教育融资推向市场化,其中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其一,将政府对高校的财务运作采取比较开放的态度,使政府财政拨款日益市场化。将政府拨款的方式从单一拨款转向绩优拨款,将办学质量与年度效能核算相结合,以更好地体现效率公平原则,由此激励办学质量好的学校和学科的发展。其二,支持校办产业发展,拓宽筹款渠道,增加非政府的经费收入。在学校和地方、企业之间进行不同功能的优势互补的经济活动,通过各种不同形式进行培养、培训所需的各类专业、层次的人,支援地方、企业办学。其三,办理联营生产企业,创办高新科技产业,参与高新科技开发以及参与地方、企业的咨询决策等。
(二)完善我国捐赠制度
当前社会捐款尚未成为支持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经费来源,原因一是社会投资教育意识不足;二是国家法制政策出台不够完善;三是政府给与捐赠者激励效益不强,从而导致我国至今处于几所领先院校可获得社会捐赠外,其它普通高校仅是纸上谈兵。在捐款筹资方面尤为突出的代表国家——美国来看,政府允许高等教育与资本市场下结合,并设立多个相关法案。捐款在美国涉及到社会、企业、团体以及关系到每一个人,而在中国对高校的捐赠只能是有钱人的公益事业。
在我国高等教育应积极学习美国高校争取社会捐款的经验。其一应由原来单一化的捐款来源转向多元化,包括增加在校友和基金会、非校友个人、公司和宗教及其他组织的捐赠渠道,以及包括现金捐赠、不动产所有权捐赠、增值证券捐赠、有形资产捐赠、寿险捐赠、延展捐赠、信托捐赠、企业对等认捐等募捐的形式。
想要更多渠道获得捐赠不仅仅是社会公益的责任,更应该回归高校自身。第一,应该在高校中安排专业人员负责向社会募款,并且使高校的管理层在资产运作上加强管理,聘请一些优秀的管理人才和经验丰富的商业人士负责投资基金的运作。第二,应该在高校设立专门管理教育捐赠的组织,同时设立相应的信用监管机构,保证对捐赠的规范化操作,建立透明、公开的捐资管理体制,以确保教育捐赠资金得到合理使用。第三,从法律制度层面上合理修改和完善当前有关捐赠的相关条款,鼓励私人、企业和社会团体的捐赠。对捐赠者实行减免税政策,使捐款者在经济和名誉上得到双重回报。第四,我国高校众多,要尤其重视校友资源,应设立专门的校友会,健全校友档案,更多更广地开展不同类型的校友会活动。第五,来自个人或企业的捐赠时,可把资金或资金所用地归于捐赠者名下。
(三)发展高校自身融资潜力
我国高等教育多元化融资策略的有效扩展,离不开政府的相应政策措施的支持,也离不开高校自身在融资渠道中的不断蜕变。然而在我国高等教育投融资事业正处于转型期的同时,大部分高等院校仍然将政府对高等教育投入的资金作为高等院校自身发展的依托。这必将给政府带来巨大的压力。所以高等院校应该从自身出发,发展自身融资潜力。从2000—2005年美国教育经费来源看(见下表),政府财政拨款、学杂费、社会捐赠占教育经费总额的50%。同时,投资收入、三产业收入和其他来源同样占其比例的50%。可以看出美国高校的筹资渠道多样,筹资结构均衡。三产业平均收入达到总经费的20%,其中美国高校科研项目所获收益可占高校自筹经费的23%以上,大大减轻了政府投入资金的比例。
2000—2005年美国高等教育经费来源
在我国,高等院校首先应该加强对科研项目的支持,最终通过科研成果的专利出售与转让获取利润;其次可将美国科研项目招标获取的筹资形式投入到我国高等教育市场,开发更多更广泛的高端专利和先进技术;还可以借鉴公司集团化的运作经验,以高校为主,创办与高校相关企业,并且规范管理校办企业。高校在充分挖掘办学潜力的基础之上,还可以通过校区置换、利用日常办学结余等多种方式加大自身投入,改善办学条件,真正从高校自身出发,挖掘自身潜力,开发自我融资的新渠道。
以上分析表明,中国高等教育投融资渠道多元化的格局已经形成,高等教育提前步入大众教育时期,高等教育投融资规模正在迅速扩大。尽管我国高等教育投融资发展的渠道和体制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借鉴国外一些适用于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成功经验,进一步拓宽我国高等教育投融资体制的渠道。
[1] 政府工作报告[EB/OL].(2010-03-15).http://www.jyb.cn/china/ gnxw/201003/t20100315_346697_7.html.
[2] 优化高校经费管理机制的探讨[EB/OL].(2011-03-10).http:// www.cee.edu.cn/show_news.jsp?id=4039.
[3] 经费削减引发英国高等教育变局[EB/OL].(2011-01-04).http:// www.sina.com.cn.
[4] 布鲁斯·约翰斯通.高等教育财政与管理:世界改革现状报告[J].高等教育研究,1999(6).
G640
A
李彬彬(1986-),女,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教育经济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