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新词新语的词语模研究

2011-12-29禹存阳

关键词:词根词缀语素

禹存阳

(黄淮学院外语系,河南驻马店,463000)

基于新词新语的词语模研究

禹存阳

(黄淮学院外语系,河南驻马店,463000)

主要对具有新造词语功能的各式各样的框架——词语模进行全面分析。词语模的出现避免了汉语言采用某个单一的标准将汉语中连续的界限模糊的语言现象划分为离散成分,同时它对现有词汇的构成方式和表达方式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力,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

词语模;模标;模槽

一、问题的提出

语言随着社会的变化在语音、词汇、语法等各个方面也发生相应的变化,词汇对社会的反应最为灵敏,突出表现在某些语素或词语意义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泛化和虚化,产生了大量以它们为中心的新词新语。如:~卡:爱心卡、帮困卡、医疗卡、IP卡、新秀卡,等等;~族:工薪族、追星族、考研族、拇指族,等等;大~:大气候、大礼拜、大文化、大环境、大贸易、大农业、大市场、大排挡,等等。

当前有很多词语以这种方式构成,这种方式构造词语速度快、数量多、范围广、能力强,很多学者认为其中心词语“卡、族、大”等尽管没有词缀那么典型,但还是倾向于将其归入类词缀的范畴。词缀是一个从形态语言中引进来的概念,汉语是一种非形态语言,缺乏严格意义上的词形变化,在构词上不像印欧语言那样将词根、词缀、词尾分得很清楚,词与短语、句子的界限很分明,构词法与构形法有明显的区别。在汉语中词根与词缀之间、构形与构词之间、词与短语之间、词汇内容与句法手段之间具有一定的模糊性,这些问题历来富有争议,类词缀概念的提出让这些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如果象形态语言那样采用某个单一的标准来将汉语中没有明确界限连续性的语言现象划分为离散性成分,这很不利于汉语言的发展,面对这种现象,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类词缀问题,对语言中的新现象进行充分的研究,找出其中的规律,找出一个既遵循普通语言学中语言发展的渐变性规律又符合汉语本身实际情况的标准。

2002年李宇明提出了“词语模”概念,他认为词语模具有新造各式各样词语的功能,由“模标”和“模槽”两部分构成,其中模标是指词语模中不变的词语,模槽指词语模中的空位。我们概括为:词语模=模标+模槽或词语模=模槽+模标。

笔者认为李宇明的观点能够合理地分析和解释并解决上述语言中的问题,因为双音节、三音节新词新语和单音节模标较为典型,故采用他的观点来分析这类词语。单音节模标主要指的是广告人、音乐人、电影人、科学人、国际人……吧姐、空姐、的姐、报姐……多渠道、多方位、多视角、多层次中的“人、姐、多”。模标的某些特性以及与构词能力的词根语素的区别在此不做详细分析。

二、词语模研究的意义

对词语模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意义和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词语模的大量出现,有其独特的语言学研究价值。词语模在新词语的构造方面具有相当的开放性、类化性、能产性和周遍性,处于能产活跃期的新词新语对现有词汇构成方式和结构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如:酒吧、冰吧、聊吧、淘吧,等等。

这里的“吧”是词缀语素还是词根语素,形式上并没有明显的标记,这类新产生的构词成分都还处于变化之中,大多虚化程度不高,增加了判断的难度。对它们的性质进行定性的研究,直接关系到对它们所构成词语结构方式的判定。正确认识和判定词语的结构方式、性质,动态地看待汉语的发展变化,关系到对汉语词汇整体面貌的认识和判定。词语模的研究顺应了词汇对其的需要,能深化对汉语构词法发展变化和词汇发展规律的认识。

第二,从文化语言学角度看,词汇是人类文化文明的反映,词语模现象的高频出现非常敏感地反映社会变革、人们心理、社会新思潮,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和发展较快的社会领域,引导人们追踪时代前沿,掌握最新的社会文化动态,为人类在透视社会变革,考察人们思想观念变化等方面提供了相当大的社会价值和认识价值,为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哲学的研究提供了有利的线索,为后人研究历时语言提供了详实的资料,其研究具有语言学和超越语言学的意义。

第三,归纳相同语素义义项,补充词典对词语的释义。通过比较某个词语在词典的释义与其在现实中的运用,找出现实生活中广泛运用且符合大家的接受心理而词典中没有收录的义项,补充编入词典。例如:《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中对“酷”的解释是这样的:残酷;程度深的。很显然,这些释义涵盖不了“装酷、耍酷、扮酷、摆酷”中的“酷”,这里的“酷”是英语中cool的音译词,含有“时尚、流行”之意,这个新义应用很广泛,原有的词典中又没有相应的释义,在《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中就增加“酷”的新义:“形容人外表英俊潇洒,表情冷峻坚毅,有个性。”

我们也可以对某些概括性差的义项进行补充。如“库”词典是这样对它解释的:(1)储存大量东西的建筑物;(2)姓。但“语料库、数据库、题库、血库”显然不属于以上两种意思,有“能储存大量东西的结构”的意思,这个意义是对义项(1)的补充,可以与之合并,增强它的概括性。

词典的编纂,目前词语模的运用体现在利用同一系列词语的最后一个语素相同的特点编纂了大量的倒序词典,比较常见的是英语倒序词典。

第四,词语模词语的大量涌现,为汉语词汇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由于这类词的大量产生和使用,它们又是语言里相当活跃的部分,以前没有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如果我们能对这一新现象、新情况进行充分的研究,将会更好地为词语模的正确运用提供理论依据。

三、理论依据

由词语模构成的词语能够广泛地存在各个领域,其背后有深刻的理论作为支撑。

(一)框架理论

1982年Fillmore在《框架语义学》提出了框架理论,框架是一种与经常反复出现的情景相关的知识和观念相联系的认知结构,人们在表达言语时习惯借用大家所熟悉的框架模式,借用的框架一旦与当前的情境相吻合,框架就会激活人们对这些新词新语及新义的理解,也加深了这些词语的运用深度和广度。

从新词新语的广泛使用和可接受性来看,词语模在很大程度上沿用了现有的众所周知的框架结构。上世纪80年代,R.Fikes和T.kehler分析了框架系统的组织原理,认为框架的性质是由必须有相应填料的信心槽确定的,信心槽指的是结构中的概念空位,填料是指进入空位的成分,且框架特征具有继承性,即框架根据继承策略按等级体系从上义位特征向下义位特性转移。[1]对比李宇明的词语模概念和框架内涵,我们可以发现这两者本质上具有一致性,都是构词框架和认识框架。

(二)“连续统”理论

“连续统”理论认为,语言从历时角度来看是一个逐渐变化的过程,且一般来说这个演变过程是比较漫长的,从共时的角度来看,则体现为某一时期同时存在不同的变异形式,形成一个连续不断的,有无限多等级的连续体。(R.R.K哈特曼& C.F.斯托克,1999:58)。表示某一范畴的各个成员从最典型的到最不典型的序列中动态地构成有等级的连续分布,以词语模的模标这个范畴为例,我们在认识过程中往往容易拿典型词根或典型词缀的某些性质直接套到单音节模标上,这就使我们的认识存在一定的模糊性,也有造成一定的认识偏差,大量的新词新语证明:

首先,模标与模槽的组合具有任意性和偶发性,搭配相对灵活自如,这些词语并不是词汇学真正意义上的完全定型且进入词汇系统的词语,除了一部分词语现已定型外,还有一部分可能是语法学意义上的临时的语法词语,或者说是搭配较自由的“准短语”。

其次,绝大多数模标由于意义多少发生了偏离,成了既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词根,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词缀。

再次,就是这些词语在动态中逐渐形成一个由定型向自由,由单一向多样,由词汇向语法,由语言单位向言语形式发展的“词——语”连续统,两者之间的界限模糊,很难区分。[2]

要想科学地认识和理解汉语模标,必须把词语模放入“连续统”中进行动态的考察。

(三)类推性理论

所谓“类推”,索绪尔定义为“类比形式就是以一个或几个其他形式为模型,按照一定的规则构成的形式”,[3]词语模的类推是建立在一个模型上,如索绪尔所说,类推形式只有以一种或多种其他形式为模型才能类推出来的,在类推机制的作用下,词语模将具有相同语法功能的言语纳入模槽中。以“零”为例,目前出现就有零距离、零接待、零换乘、零储蓄、零库存、零消费、零损失、零风险、零利润、零首付、零增长……从理论上说,我们的语言中还潜藏着许许多多的“零”类词语,语言的词语模如一个潜在的磁场,吸引着无数暂时游移的言语现象,使用者能以类推的方式使很多潜在的词汇显露出来,尽可多地把具有某一共同特征的一群词聚集在一起进入我们日常用的词汇里面来,类推性规律问题在深层次上涉及到词语模的潜显问题。

(四)潜显理论

当代信息社会新事物、新现象的大量出现,促使人们不断产生新观念、新感受,面对这种现象,原有的词语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新事物和现象是无限的,以有限的语言表达无限的事物必然会造成语言的空缺,于是人们便倾向于运用高效便捷的类推造词手段来及时有效地补充语言空缺。“不管一种语言是多么发达,都无一例外地存在着许多缺环、空档、空语符号”。[4]在类推造词的作用下,许多潜在的言语以新词语的形式出现,学者们也发现了这种现象,认为语言范畴应该包括正在使用着的语言和许多潜在的语言成分、语言现象,因此“显词”和“潜词”就这样应用而生。显词是有例可证的客观存在的词语,潜词就是潜藏在语言深层、底层的词汇,虽然符合语言构词规律但尚未变成言语事实的词语。[5]这说明在显性词语以外应该还有一个潜在的词库,且潜性现象应该要比显性词群大得多,多得多,潜词语一旦具备了显化的条件,便可进入词汇系统,补充词汇系统中的空位。我们应该重视潜显问题,运用词语模构词手段,将其作为突破口研究潜在的新词语。

词语模的潜显性是通过模标和模槽的潜显性得以体现。当前社会环境和语言环境的高速发展使潜在模标出现有其必然性、合理性和显化性。沈孟璎曾指出“高、软、多”等族词影响“低、硬、少”等族词,这些“高、软、多”等作为模标时会映射并突显它们相应的反义词,将其反义词带入词语模模标的范畴。

模槽是潜在词语替代显性词语的聚合。为什么词语模中有些新词只出现过一次就再也没有出现了?为什么有些新词尽管出现了一段时间,但还是很不稳定?因为这些潜在性词语只在表达需要的时候临时产生,如果不被人们广泛接受,出现一次就会消失,即使有些没有马上消失,因它们现身不久,稳定性差,在使用的时常带上引号。如:在“零忍耐”的口号下,人们试图以更科学、更人性也更全面的方式,对家庭暴力的消除有所推动。(《南方周末》2004年3月25日)

语言就是在潜和显的运动中发展的。

四、词语模对词汇系统的影响

(一)对当代词汇系统的影响,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由于汉语中出现外来词语素化的现象,这些语素化了的新词一旦在语素系统中取得属于自己的位置,便具有模标的功能,构成大量新词语,从而丰富汉语词汇系统。如“show,taxi,bar,bus”等外来词借助汉语的字形“秀、的、吧、巴”存在,与本来在汉语中或为语素或为词的“秀、的、吧、巴”有不完全相同的含义,苏新春对这些词以原貌出现的新词语进行分析得出:[6]

例字 吧 秀 的 巴构词数表外来词数外来词中语素化数语素化构成比例(%)21 21 21 100 10 10 9 90 175 31 19 61 77 37 5 13

从表中可以看出这些词语的语素化程度相当高,它们与汉语中原有同形的词语是同音词关系而不是多义词关系,同音词与多义词的区别关键是看义项的意义之间是否有联系,同音词是语音相同而意义之间并无关联,多义词是一词多义,意义之间有联系。如“秀”在汉语中有“秀1”表“植物抽穗开花”,“秀2”有“清秀,聪明灵巧,特别优秀的人才”之意。“模仿秀”中的“秀”是英语show的音译词,音译词的特点是将外民族的语言连音带意吸收过来,英语中的show是“表演、演出、展览”的意思,在“告别秀、服装秀、脱口秀、模仿秀、内衣秀、表演秀”词语中表示的意思与show是一致的。这说明“秀”有了新义,我们姑且叫它“秀3”,它与“秀1”、“秀2”意义之间没有内在的联系,只是书写形式相同而已,所以它们是同音词关系,对汉语词汇系统而言,“表演、演出”义的“秀”是个新出现的词,是汉语词汇系统中新增加的成员。

第二,引起汉语词汇系统内部的词语语法功能发生变化,主要指在词形不变的情况下而功能发生变化,从其形式上很难看出它的变化。如“热”既可以作形容词又可以作动词,作为形容词有两个义项,一是指温度高,与“冷”相对,如“三伏天很热”;二是指受很多人欢迎的,如“热货”等。但当“热”用在名词、动词或词组后组成“出国热、留学热”等时,“热”的词汇意义发生某种程度变化的同时,其词类也发生了变化,即由形容词变成了名词,指“形成的某种热潮”,与其它词语组合配列关系发生了变化或者说它与其他词汇关系有了变化,功能也随之有了变化,以“热”为中心语的名词性偏正短语经常作主语和宾语。所以我们不能不承认这类词汇的语法功能发生了变化。

第三,促使词语的性质发生根本的变化。当一个词根逐渐虚化最后成为典型意义上的词缀,这个词从具有词根特征发展到具有词缀特征,造成词缀系统成员逐渐增多。有些模标沿着虚化的轨迹走下去,那它将会有怎样的轨迹呢?有人认为词语虚化的路线是“实词-实语素-准后缀,焦点标志”,西方学者Hopper和Traugott认为是“实词-语法词-附着成分-形态标记”。[7]我们认为词语模中单音节模标语义虚化路线是沿着“实词-实语素-语法词-词缀”发展的。

(二)词语模发展趋势的预测

从历时的角度看,词语模的单音节模标的功能由词根语素到词缀的发展通常是一个具有连续统性质的渐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观察到过渡阶段的存在,即词根、模标、词缀这三种状态目前并存于语言的共时平面,模标到底往词根语素方向发展还是往词缀方向发展具有很大的偶然性,但总不外乎以下几个方向:

一是往词根语素发展,词语模的模标其意义还未完全虚化,还具有实在词汇意义。二是模标保持目前半虚半实的状态,还有就是往词缀方向发展,模标的语义逐渐虚化、泛化,具有词缀的语法特点,逐渐从语法化程度较浅发展为语法化程度较深,语法化具有单向性、一维性和不反复性,即只有从词根语素变到词缀语素,没有词缀语素会发展成为词根语素。汉语中所有的词缀可以说都是从实义的词根语素发展而来的,汉语词缀的自源性特点决定了模标发展成为真正词缀的可能性。

词语模造词快捷、简约,我们可以作这样的预测,这种造词方式很有可能成为今后新词新语产生的主要方式。

[1] 韩晓玲,陈中华.框架理论及其在话语分析中的应用[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9):1.

[2] 张宜生.说“X式”——兼谈汉语词汇的语法化过程[J].语言文字学,2002(9):5564.

[3] 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商务出版社,2002:226.

[4] 王希杰.修辞学新论[M].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3:89.

[5] 王希杰.论修辞学中的基本概念:显性和潜性[J].松辽学刊,1996(1):41.

[6] 苏新春.当代汉语外来单音语素的形成与提取[J].中国语文,2003(6).

[7] 石毓智,等.汉语语法化的历程-形态句法发展的动因和机制[M].北京教育出版社,2001:8182.

[8] Charles J.Fillmore.框架语义学[M]//语言学译丛:第27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9] 李宇明.语法研究录[M].北京:商务出版社,2002.

H031

A

禹存阳(1977),女,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字学。

猜你喜欢

词根词缀语素
词根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价值与实施策略
藏在英文里的希腊词根(九)
从网络语“X精”看“精”的类词缀化
大学生如何通过学习词根来改善英语词汇学习
《最低入门等级音节、汉字、词汇表》语素和语素义分析
多义语素识别及教学探讨
——针对对外汉语语素教学构想
语素的判定、分类及语法单位关系研究述评
因果复合词
释西夏语词缀wji2
高职英语教学中“词根教学”的应用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