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隐性教育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的路径探索

2011-12-28张尧

青年文学家 2011年16期
关键词:隐性教育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现路径

摘 要:在现实社会中往往通过隐性教育的方式,将某种思想和理论内容丰富、隐蔽和多样化,使受教育者无意识性的接受。党的十七大报告着眼于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提出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本文通过对隐形教育优点的分析,从隐性教育全新视角探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途径。

关键词:隐性教育;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现路径

作者简介:张尧,安徽省人,青海民族大学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当代中国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3.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1)-16-0225-01

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其全面适应中国本土化的一个重要过程,所以党的十七大提出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的地位,加快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任何思想传播都是经过一定的教育途径实现的: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显性教育具有目标明确、条件可靠、效果外显等特点和优势,其实现手段很明显、单调、单一,一旦有反触心理就很难进行下去。所以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发挥隐性教育的特殊作用和宣传路径选择。

一、隐性教育在大众化中的作用

隐性教育是指在宏观主导下通过隐目的、无计划、内隐的社会活动使受教育者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的教育过程。它实现教育目的于日常生活中,渗透教育过程于休闲逸致间,以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方式对受教育者产生影响。隐性教育是一种客观存在的教育方式,它具有信息传递方式隐蔽性、受教育者接受信息无意识性、教育过程跨时空性和教育结果难测评性等特征。

(一) 隐性促进显性教育渗透能力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显性教育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受教育者出现背离教育目标或与教育常態性质相反的逆向反应情绪体验和行为倾向。这样的教育方式因其目的过于明显,导致宣传方压力很大。而隐性教育可以很好的避免冲突相反力,通过隐性教育的方式来实现显性教育的目的。这种将显性教育的外化力量通过隐性教育内化途径变内外结合,从而实现全面“灌输”的力度,比较单一使用高强度外力的效果要好得多,阻力小得多。

(二)隐性教育扩大受众范围

一般的显性教育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有很明显的主体和客体。由于不同层次的受教育者由于其文化程度、拥有媒介种类、社会关系及日常生活状态不同,针对的教育方式也是不同的。但是对于教育者来说却是相反,由于一般的教育过程中,专家级别的教育者对所有的受众都是有很大影响力的。所以我们可以通过隐性教育通过各种途径进行普遍,比如说网络和广播媒体,实现马克思主义在其中的普遍宣传,将有限的教育资源无限放大。

(三)隐性教育改变教育的环境要求

隐性教育是通过无意识的、间接的、内化的教育活动使受教育者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的道德教育。所以它对外部环境的要求就不像显性教育那样对教育的硬件那么严格,反而对教育的周围环境要求有所提高,比如说生活环境、道德环境、精神环境等等。这种环境要求是要进入受教育者的内心世界的,将环境内化到人的内心世界中去,实现从宣传社会社会融入环境,受众融入环境生活,将宣传容入人的内心的传播路径。

(四)隐性教育更注重发挥人际关系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就是运用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语言来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揭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规律,使之成为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所以就要求发挥人际关系来实现几何学似的传播方式,加快大众化进程。隐性教育就是把这种理论内化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去,通过人与人的交往,把理论的优点和好处相互传播下去。

二、从隐性教育视角探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途径

长期以来,以“灌输”为主的显性教育虽然在培育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方面起到了建设性的作用,但是这种显性教育在信息化时代下却难以克服人们对其产生的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而以“渗透”为主的隐性教育由于其具有间接性、渗透性、长期性的特点,能在很大程度上克服显性教育的缺点和不足。

(一)结合网络信息化的时代潮流,促进大众化发展

与显性教育相比,隐性教育信息与更多的其他信息一样,散落于受教育者学习、休息、娱乐等日常活动中。在网络条件下文化可以以声音、图片、视频等形态表现出来。这样的文化传播不再受到受众的地域、时间、知识水平等条件限制,可以从网络环境中自由抽取自己喜欢的文化内容。这种点对面的宣传方式,在以前的教育方式中是不曾有过的机会,我们要发挥网络这种优势,满足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发展的需要。

(二)隐性教育与民族精神结合,宣传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由少数人理解掌握到广大人民群众理解掌握并自觉指导实践的过程。中华民族精神具有包容与开放的特质,它不仅能够容纳植根于中华大地的本土文化,也可以接受在其他国家和地区中生长起来的异域文化。我们可以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真正的融入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精神中去,让马克思主义成为我们民族精神的一部分进入人心。

(三)结合事实,证明马克思主义伟大力量

九十年来,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领导中国人民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胜利,中国的面貌之所以发生翻天覆地的巨变,其中一条重要历史经验就是一代又一代的共产党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而在日常的生活中每个人的成功都与这种先进的理论有关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同样的适合任何一个人,我们就是要是平时的生活中的榜样,引导社会的需求方向,用这种成功的例子来说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要性。

(四)结合隐性教育本身,提高教育环境

隐性教育体系对其教育环境要求非常的高,在环境的设计上不要过分体现教育标题化,要以适合人的身心发展,合乎道德的行为为基本,激起受众对美的情感体验,净化心灵,陶冶情操,便宜躺在着教育所希望的方向引导。另外还是注重实践环境的创造,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结合实践发展而来,所以用实践传播,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的。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才能把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实践来认识、领悟道德规范,达到自我选择和自我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渠长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时代化若干问题研究[M].中国社会出版社.2011.1.

[2]吴晓明.论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9,(2).

[3]陈烨,王雯田.浅析“隐性教育”[J].教学交流(理论版)2008,(3).

[4]张博颖.关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若干思考[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8,(3).

猜你喜欢

隐性教育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现路径
隐性教育视角下高校体育社团对大学生契约精神的培养研究
探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
隐性教育在思想品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农村文化事业建设要抓住哪几个关键点
“互联网+”条件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研究
论红色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路径
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的途径
浅议人民银行金融稳定职能的实现路径
国际私法法典化的挑战与实现路径
马克思主义早期大众化研究的重要学术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