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在培养学生人文精神上的作用
2011-12-28李会军
李会军
摘 要:本文在对语文作品的理解和把握中,从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培养 “仁者爱人”思想、正确面对挫折、指导中爱情生活四个方面论述了语文课在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方面上作用。
关键词:语文课;培养;人文精神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1)-16-0167-01
現代教育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德才兼备的人才的重任,未来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不仅要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更要具备一定的人文素质。然而近年来,很多学生对价值观、人生观缺乏正确认识。在获得越来越多的物质享受的同时 ,却丧失了越来越多的精神文明。而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在培养学生人文素质方面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并具有其他学科不可取代的优势。本文就语文教学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谈谈自己的几点思考。
一、培养爱国爱乡的感情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推动中国社会前进的巨大力量。几千年来,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特别是近百年中中华民族经历了无数内忧外患,但始终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依靠的就是各民族人民的伟大爱国传统。而这些爱国思想,在语文教材里可谓是随处可见。从《论语》里所讲的“杀身成仁”到《孟子》里的“舍生取义”,说的都是一个道理,为了维护国家民族的利益,敢于献出自己的生命。陆游《病起书怀》更云:“位卑未敢忘忧国。”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诗中亦云:“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都表现了对国家、民族的高度责任感。“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恨不为国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 表现出为祖国民族甚至愿意舍弃生命的伟大精神。可以说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是中华民族千百年积淀下来的崇高情感,更是当代学生必备的基本人生观和世界观。近年来,由于西方文化影响,一些青年民族感情淡漠,崇洋媚外思想严重,作为语文教师应当用优秀的传统文化熏陶、感染学生,用活生生的材料激励学生的爱国精神。
二、培养学生的“仁者爱人”思想
《论语·雍也》中提到 “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它的意思就是“要成就自己,必先成就别人;要想自己通达顺利,必先帮助别人通达顺利。”但是,我们悲哀地看到一部分人的爱心在消失,很多人抱着“各人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的态度,以冷漠对待他人。不断地听到许多英雄流血又流泪的消息,假如我们的社会人与人之间变得如此冷漠的话,那么有一天当我们自己需要帮助的时候有可能遇到也是他人的冷漠。因此,力所能及地关爱他人是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我们自己生存发展的需要。在语文教材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关爱他人”的思想。《孟子·梁惠王上》中说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表现了一种关心他人的思想。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唱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自己的房子漏雨透风,他先想到却是他人,这一种精神是多么难能可贵。学习文学课,教师要注意用杜甫等人的品质去感染学生,让学生树立一种关爱他人,回报社会的观念。
三、养成潇洒旷达、坚强乐观的人生态度
语文课的教学,应当教育学生应对人生磨难与挫折的素质。无论遭遇什么挫折,也能笑傲人生。比如苏轼。他一生几经挫折,然而不论处境多么艰难他始终保持着乐观旷达的心态。 “乌台诗案”以后,苏轼被贬黄州,但他并不消沉悲观。他在《初到黄州》一诗中说道:“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遭遇贬官对多少人来说是一个莫大的打击,但是苏轼却能够坦然处之,他这个美食家,甚至还认为这个地方挺好的,想吃荤的有鱼,想吃素的有竹笋。《定风波》一词更是表现出了苏轼的坚强乐观“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借写自然界的风雨实际上是写了自己面对人生风雨的态度:淡泊从容、旷达超脱。后来被贬岭南,甚至在晚年他被贬到更远的海南岛,但他依旧乐观。几次被贬,他不仅没有绝望,反而使创作达到高潮。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均作于黄州。朱弁《风月堂诗话》中曾云“东坡文章,至黄州后人莫能及,唯鲁直诗时可以抗衡。晚年过海,则虽鲁直亦瞠若乎其后矣,或谓东坡过海虽为不幸,乃鲁直之大不幸也。”这句话充分说明了苏轼不朽的文学成就是在遭贬的生涯中建立起来的,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苏轼的坚强旷达。他的人生态度也因此成为后代文人景仰的范式:进退自如,宠辱不惊。当代学生大多是在父母娇惯下长大的,生活比较顺利,经受挫折的能力较弱。教师在教学中更应该注意引导学生把挫折看成是人生的洗礼,正确面对失败,并积极地克服困难,创造新的胜利。
四、指导中职学生的爱情生活
爱情应该是神圣而伟大的。但是不少学生却缺乏这种意识,故常常在有意无意中采取简单、错误的方式去追求、看待和对待爱情,对对方缺乏最起码的尊重,故使恋爱变成玩弄感情、伤害对方的工具而失去其应有的价值和尊严,最后导致双方分道扬镳甚至反目为仇。也是由于对爱情的肤浅理解,不少同学认为只要讨好对方,多花精力、财力到对方身上即可使双方的爱情之树永青不枯。对此,文学课教师在课堂上一定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帮助他们了解什么是真正的爱情,男女双方应当注意什么。如教授《汉乐俯·上邪》时,可以对他们讲授坚贞爱情的可贵,特别是面对今天社会上的快餐式爱情,教师要进行正确的引导。秦观的“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鹊桥仙》)告诉我们什么是长久的爱情,两情相悦,不在于时间、地域,更在于心灵的相通。张籍《节妇吟》“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写出了当爱情和社会道德责任面临冲突时,应当如何做出抉择……语文教师在讲授这些的时候,可以结合当下的现实,对学生进行恰当的引导。让他们明白什么是真正的爱情,在恋爱中双方的地位如何等等。
总之,当今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教育,应当在教会学生专业技术的同时,还应当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提倡人文教育与专业技术的融合,而语文课在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方面可谓是任重而道远。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一定要在教授语文知识的同时,注意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这是实现教育培养目标的需要,也是社会的进步对教育的迫切要求。
参考文献:
[1] 郑 娟,王荣国. 跨越时空的回望——对《大学语文》现实教育意义的思考.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