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回归后澳门学校体育课程的改革路向

2011-12-28吴新凡

关键词:课程目标澳门体育

吴新凡

(华南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1)

回归后澳门学校体育课程的改革路向

吴新凡

(华南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1)

澳门于1999年回归祖国后,特区政府根据社会发展和学生的需求,在非高等教育政策上适时推出一系列的调整。体育是全面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政策推动下,体育课程改革已成为优化学校体育的核心。本文通过对202位教育工作者和560位学生进行问卷和访谈调查,探讨澳门体育课程改革的路向。

一、回归后澳门学校体育的现状

在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澳门学校体育有了一定的规模,但由于种种条件的制约,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体育教学课程标准。除了少部份学校遵照统一的教学大纲外,体育课程以自行开发为主。澳门体育教学存在多元化的特色,课程的质量,主要取决于学校的重视程度以及师资的素质。90年代后,虽然教育暨青年司(局)编订了体育教学大纲,但由于还没有统一的体育教材,且限于场地和器材,各校的体育课程发展很不平衡[1]。

2.学生运动时间不足。澳门中小学生的运动参与未如理想。研究显示:达到中等运动强度的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者,6-12岁和13-18岁的学生分别只有30.1%和44.8%,没有达到经常参加体育的超过半数[2]。另一报告指出:澳门中小学27.2%男生,42%女生每周参加体育活动时间(含体育课)不足2小时。澳门学生运动时间存在不足的问题,对于运动习惯的培养有待改善[3]。

3.学生体质较差。澳门理工学院体育暨运动高等学校与教育暨青年局在1994年开展的澳门首次青少年体质调查研究,其数据与中国上海和日本东京的调查结果作比较,发现澳门女生的耐力跑,澳门男女生的坐位体前屈、60秒引体向上、60秒仰卧起坐等方面都明显落后于上海和东京两地[4]。

4.体育教育资源不足。各阶层对体育不太重视,投入资源有限,43%的澳门学校对体育的经费投入不足[5]。此外,由于澳门地域面积小,场地不足长期成为学校体育最严峻的问题,学校体育场地平均面积仅为394.01平方米,学生人均面积只有1.91平方米[6]。师资方面,所调查的111名中、小学体育教师,平均年龄 33.4 ±8.4 岁,教龄 8.0 ±6.8年,属于年轻和资历较浅,有19.8%未具学士学历。资源不足,成为制约澳门学校体育发展的瓶颈。

二、回归后澳门体育课程改革意向的调查

1.对体育课程目标的认知。教育工作者对体育课程目标的多项选择,经卡方检验,差异显著(P<0.000)。受调查者对体育课程目标的认知有所侧重,偏好于学生增强健康和身体素质上,对休闲娱乐、发展个性、智力发展等不太认同。总体而言,被调查者对体育课程目标有相对程度上的理解,但全面认知尚存偏差(见表1)。

表1 澳门中小学体育课程目标的认同调查

2.对体育课程现状的评价。对教育工作者进行关于现状的态度调查,数据分布呈两极端对称,满意以上和不满意以上的人差异不大,满意度为一般者占多数。卡方检验显示满意度选择之间的差异非常显着(P<0.000),说明对不同等级的满意度之间存在差异:较多人偏向认为澳门体育课程现状为“一般”,较少数满意和非常满意(见表2)。

表2 澳门教育工作者对体育课程满意度调查

对澳门体育课程的满意度,采用李克特五级评分。澳门学生对体育课程的满意度均达到“一般”的中性回答以上,但所有的纬度均未达到“满意”的程度,说明对澳门体育课程满意度的评价不高,其中,对场地设施的满意度最低(见表3)。

表3 澳门学生对体育课程总体满意度的评价调查

3.对澳门体育课程改革动因的调查。关于澳门体育课程改革的动因,问卷从目标、内容、实施、评价、健康水平、体质水平、运动习惯和体育兴趣等8个方面进行了调查(见表4)。

表4 对体育课程改革原因的调查

选择“同意”以上等级的人数最多,共60.9%。卡方检验显示赞同改革和不同意改革或选择中性作答的人存在差异(P<0.000)。可以认为,同意体育课程改革者占大多数,仅少数人对改革不认同。

4.体育课程与内地接轨的意向调查。调查澳门体育课程改革应否受中国内地影响,卡方分析结果显示认为应与内地课程接轨的人和认为“一般”或“不同意和非常不同意”之间存在差异(P<0.000)。同意与内地体育课程接轨的被调查者占多数(见表5)。

表5 对澳门体育课程与中国内地课程接轨意向的调查

三、澳门体育课程的改革路向

透过对政策的解读与分析,根据学校体育的现状,对澳门体育课程未来发展的路向作如下探析。

1.寻求更有效的课程管理机制。在澳门的学校体育课程问题中,课程管理最具争议。多数人认为,澳门体育课程的滞后,主要原因是没有落实统一的课程管理。然而,面对澳门文化、教育的多元的社会传统,统一课程是非常复杂的事情。虽然意识到各自为政的课程管理会影响教育质量,但对集权式课程制度不少人仍存在抗拒。课程变革应该主动控制这种偏向,解决这一问题可借鉴国家的课程管理模式。为此,在加强澳门课程标准框架的指导与影响作用的同时,保持学校制定课程计划的自主权,以政府、社会与学校对学生发展的共同理念和意向,制定与颁布澳门体育课程标准,作为学校课程的指导性准则。为此,可先重点在有代表性的学校开展试验,摸索经验,示范后者,然后逐步推行至全澳学校。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协调统一性与多元性,同时体现课程的框架要求与学校的自主。

2.建立各层次的课程目标。从澳门的教育政策中,体育课程目标应当体现在把握总目标的基础上,考虑学生在发展水平上对课程所达目标的分解与设计,同时,应有提升素质、促进全面发展、培养运动习惯、勇于面对逆境、富有爱国精神等方面的内涵,综合融入澳门体育课程总目标中。中国内地新一轮的体育课程改革,将学习划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个领域,并制定领域目标及适合不同学习程度的水平目标。关于学习领域的概念,尽管还存在不清晰之处[7],但有其可取的优点,通过学习领域的划分可以使体育课程的目标变得更具操作性。从澳门体育课程优化设计的思路出发,学力要求中的领域划分,太繁或太简均不适宜。在学习领域划分以后,根据澳门现行学制,再制定幼儿、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体育课程目标。这样的目标体系,既符合澳门学校管理自主权较大的特点,也与澳门非高等教育的方针政策具有一致性。

3.多元化的课程内容。澳门面积只有29.2平方公里,各校的地理和气候环境几乎没有差别,但办学条件却存在差异。各校在制订具体的课程内容时,可以依据课程目标,从学校各方面的情况和多数学生的兴趣出发,作灵活处理,在不同类型的运动项目中选择。考虑澳门体育课程内容对运动项目需求多的实际,优化体育课程的内容应既有个人又有集体的项目,也考虑澳门的一些特色项目,如龙舟、攀石、高尔夫球、巧固球等。此外,还应选取一些与体育有密切关系的教学内容,如生理卫生、心理健康、保健,环境,社会,安全,营养等诸多学科的相关知识技能[8]。构建新的课程内容体系须以适应澳门学校条件,满足澳门青少年发育特点,也符合澳门政府的教育目标为指向。

4.全面落实课程的执行。体育课程目标和内容确立后,并非自然就能达到实现的目的。访谈结果显示,问题往往存在于课程的实施上,而关键又在于对体育未有足够的重视。因此,在政策上应将体育列入升学考试的一门科目,确定体育不可替代的地位;规定体育的上课率,保证体育课堂不被随便占用;与课外活动结合,延续学生对体育的参与;保证学生在校有足够的体育活动时间。同时,体育还需与其它科目内容互相渗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学生完整、和谐、多方面、自由的全面发展[9]。另外,重视学生学习的需要,在小班教学政策配合下,课堂由教师为主体转移到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习兴趣和爱好,真正培养体育学习的能力,以学生能够制定个人锻炼计划为基本的要求,为日常运动习惯以至终身体育打下基础。

5.完善课程评价体系。课程评价是澳门学校体育一个比较薄弱的环节。要完善评价体系,不只是单一的学生学习成绩评价,还需包括课程和教材的评价。澳门中小学体育课程及实施在2007年进行了调查与评鉴,对保证体育课程的优质教育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由此,可以根据澳门的学制,设立每三年一次的常规体育课程评鉴机制,促进课程的实施与革新。对于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应以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两者互补的方式进行,形成性评价改善在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终结性评价则反映阶段完成后所取得的成果[10]。而且,不单进行课堂上的评价,还对学生在课余活动中参与体育运动的程度进行评价。为弥补以往澳门缺乏统一的评核,可引入内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建立一个比较全面、科学、实用的学生体育与健康评价标准,通过完善的评价机制,为澳门体育课程的实施服务。

6.课程资源的优化。澳门回归后对教育投入的经费逐年增加,但投放于体育教育相对较少,因此,需要制定学校体育资源投放的相关规定,保证体育课程实施有比较充足的条件。在体育教师工作压力得到减缓的情况下,强化教师培训机制,重点开展对新课程理念、课程目标、教学方法、学生发展等方面的研习与提高。对外学术交流的同时,也建立本地体育教师的交流平台,增强各学校间的沟通,促进体育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合作,培养本地课程建设与开发方面的人才,更合理地构建本土化的体育课程。对于体育场地与设施的建设,制定短期、中期、长期的方案,短期可以适度增加场地设施的经费,借鉴国内外经验提高管理的质量,中期以改善体育场地设施的质量为主,长期则需在城市规划中统筹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建设。

[1]李旺华,郑健威,关文明,等.澳门的学校体育现状及其发展对策研究.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1(4).

[2]澳门体育发展局.2005年澳门特别行政区市民体质监测报告.2006.

[3]梁洪波,张细谦,萧建忠.澳门中小学体育课程及实施现况研究与评鉴.澳门:教育暨青年局,2007.

[4]翟群.澳门青少年身心发展研究.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27.

[5]宁自衡,詹建国,李益群.澳门体育发展——回顾、现状与发展.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111.

[6]吴新凡,毛志雄,梁洪波,等.澳门中小学体育场地设施研究报告.澳门:教育暨青年局,2006.

[7]毛振明,赖天德,陈雁飞,等.关于完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建议(上)——体育课程性质的表述和目标体系的讨论.体育学刊,2007(3).

[8]季浏.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29.

[9]扈中平.“人的全面发展”内涵新析.教育研究,2005(5).

[10]L.E.Kelly,V.J.Melograno.Developing the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Champaign,IL:Human Kinetics,2004:242 -243.

吴新凡(1967—),男,中国澳门人,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

2010-08-26

G423

A

1000-5455(2011)03-0157-03

【责任编辑:二月风】

猜你喜欢

课程目标澳门体育
基于混合式教学模式下课程目标达成度分析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澳门回归20周年:“一国两制”的回溯与思考
澳门回归日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历史课程目标及其分类的探索
浅谈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课程目标的达成程度
谈体育实践课中知识的扩展
发生在澳门的几场微型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