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时空分布与城市管理应对——以抢劫案为切入点的实证分析
2011-12-27王兴安
王兴安
(三亚市人民检察院,海南三亚 572000)
犯罪时空分布与城市管理应对
——以抢劫案为切入点的实证分析
王兴安
(三亚市人民检察院,海南三亚 572000)
犯罪的发生有其内在规律,研究发现其时空分布规律对于刑事犯罪预防具有较为重要的现实意义。从一些案件来看,刑事案发的时间分布、地点空间分布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依据发现的规律,在刑事案件的防控上可以从治标与治本两个层面上设计。
刑事犯罪;案发规律;时空分布;防控对策
城市,既是现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商务中心,又是人流、物流、信息流的枢纽,还是各种矛盾纠纷交结的场所。20世纪初,美国芝加哥学派曾提出过“犯罪是城市的问题”的命题。这一命题反映了城市犯罪严重的程度与倾向,指出了现代社会犯罪的主要策源地和发案地是城市。[1]因此,研究犯罪发生规律,对于促进城市管理、维护社会稳定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抢劫犯罪不仅侵害公民的财产权利,而且侵害公民的人身权利,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也对城市管理提出了挑战。我们就以抢劫犯罪为切入点,考察其犯罪的时空分布,透视城市管理的薄弱环节以加强城市管理的对策。
一 抢劫犯罪发案的时间分布
2008年以来,三亚市检察机关共办理抢劫犯罪案件103件205人,发生的抢劫行为198次。从时间上看,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抢劫案发的昼夜分布
(图1:抢劫发案的时间段分布图)
1.夜间成为抢劫发案的高发时段。以6点到19点计算,白天84次黑夜116次,夜间作案是白天的1.3倍。特别是从晚上22点到凌晨6点之间,8个小时内,共发生抢劫案件86次,占全部的43.4%,接近半数。
2.上午是抢劫案的低发时段。图1抢劫发案时间曲线表明,早晨8点到中午12点,是抢劫犯罪发案最低的时间段。如图所示,在8点到12点之间,这4个小时之中所发生的抢劫案件在所有抢劫案件(29起)中所占的比例只有14.6%。
3.抢劫案发的昼夜周期性解释。从22点到凌晨5点形成了一个高原平台,发案率保持高位运行。这可以从以下几个原因得到解释:一方面,人们经过一天的活动,到了22点时会感觉比较疲惫,防御意识和防御能力均有所下降,这为抢劫发生提供了机会。另一方面,到22点,户外活动人数逐渐减少,被害人在遭到抢劫时寻求帮助的可能性也减少,增加了抢劫行为得逞的概率。中午12时至14时之所以会成为抢劫发案的一个高峰时间,这是由以下因素造成的:首先,12时是人们的午餐时间,街头活动的人口减少,被害人在遭到抢劫后寻求帮助的可能性也减小;其次,12时也是机关工作人员下班或交接班时间,防控力度相应减弱。
4.生活方式对抢劫发案的影响。三亚属于热带滨海旅游城市,昼夜温差小,在深夜仍有不少人外出活动,这就为抢劫犯罪人寻找目标提供了可能,导致抢劫发案率夜间居高不下,一直持续到凌晨6点之前。而与三亚市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北方某市,发生在下半夜的抢劫案件在所有抢劫案件中所占的比例只有2.8%。这说明,在不同地区,由于人们生活方式不同,抢劫发案时间也呈现出较大差异。
(二)抢劫犯罪发案的月份分布
(图2:“两抢”案发月份分布图)
1.抢劫发案的月份周期性。如图2所示,抢劫犯罪在全年的不同月份分布中,呈现出周期性规律。在上半年的4、5月份是犯罪的高峰月份。这两个月每月均超过25起,分别为30起和26起,两个月共56起,占上半年的52%,占全年的29%。在下半年,7、8和10月形成了抢劫犯罪的三个小高峰(相对于4、5月份),分别是20、21、17起,三个月共58起,占下半年的64%,占全年的29.3%。而在属于冬季的11、12和1月份,是抢劫发案的两个低谷月份,分别只有11、11和 8次,总共30次,占全年的15%。
2.犯罪发案月份周期性的原因解释。抢劫犯罪的周期性规律与人口流动规律密切相关。每年的冬季,三亚的流动人口最为集中,脱逃几率降低,抢劫风险增大,且冬天毕竟气温较低,人们户外逗留时间短,案发相应较少。而在夏季,候鸟型老人返乡、前来旅游的游客较少,更为关键的是夏季天气炎热,穿着单薄,手镯、项链、名表等各种饰品容易暴露,抢劫时容易发现目标,人们在室外逗留时间较长,导致发案率高。
二 抢劫犯罪的空间分布
调查表明,在不同区域,抢劫犯罪发生的可能性差别较大,一些区域成为抢劫犯罪的高发地,而另一些地方则发案率较低。
(一)发案的“热岛效应”。①热岛效应是指城市气温高于郊区的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城市工厂及车辆排热,人口密度大,建筑物多,地面干燥、水分蒸发少等。简称热岛效应。参见景元书、谢济善的《城市热岛效应影响因素分析》,见《中国科技信息》,2006年21期第86页。三亚城市,滨海而建,呈现出南北狭长东西相对较窄的空间布局。总体上看,以三亚河步行桥为中心,东至凤凰路,西至三亚湾,北至金鸡岭路,南至鹿回头广场,是商业场所集中、城市人口聚集的区域。这个城市区域内共发生抢劫案42起。尤其集中在以三亚步行桥为中心的方圆2公里以内。在这个范围内,共发生抢劫案34次,占城市抢劫案的81%,占全部抢劫案的17%,呈现出明显的热岛效应,即市中心发案率较高,明显高于城市其他区域。
(二)发案的“带状分布”。在三亚,抢劫案件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作案者利用摩托车作为逃跑的工具,这种作案方式需要选择交通比较发达的地方,公路沿线也就成为抢劫犯罪的绝对高发地。如发生在城市的抢劫案中,解放路沿线为17起,占市内抢劫案的40.5%,新风路沿线10起,达到23.8%,即63%的抢劫案发生在公路沿线。这主要是因为,在公路沿线抢劫后,犯罪人更加容易脱逃。
(三)发案的“触角延伸”。由于城区防控力量较强,抢劫犯罪则在空间分布上向防控力量薄弱的区域延伸,即城乡结合部发案率高。从分布地点上看,西北部和北部的城乡结合处也是抢劫案发生率较高的区域,共发生抢劫案78起,占城市之外抢劫案的(城市之外的抢劫案156起) 50%,占全部抢劫案的39.4%。
三 抢劫犯罪的主体特征
(一)职业特征:无业、农民居多。在205人中,学生11人,个体工商业者和工人各1人,有相应工作的4人,其他188人均为无业和农民,占全部人数的91.7%。
(二)文化特征:初中以下居多。从文化程度上看,文盲、小学文化的83人,技校3人,高中5人,专科1人,中专3人,而初中文化的达到了110人。初中以下文化程度193人,占全部人数的94.2%。
(三)年龄特征:青少年居多。从年龄上看,青少年犯罪占绝大多数。30岁以上17人,29岁以下青少年188人,占全部的91.7%。其中,18岁以下未成年人82人,占全部的39.4%,占29岁以下的43.6%;
(四)户籍特征:三亚本地人居多。从户籍上看,岛外人员24人,分别来自湖南、安徽、广西等地,岛内只有22人是非三亚人,其余159人是三亚本地人,占全部的80.3%。这与宁波、东莞等城市抢劫犯罪主体构成呈现明显不同特征,宁波外来人口抢劫作案的占70%以上,[2]东莞市的比例则更高,达到了90%以上。[3]即便深处内陆、经济发展一般的陕西宝鸡市,外来人员实施抢劫犯罪的也占到了62.8%。①陈梅《近年来我区抢劫犯罪案件的特点、原因及对策》,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人民检察院官方网站 http://www.jtjcy.com/ main.asp,2010年8月12日访问。
四 基于调查分析上的城市管理应对
在对抢劫犯罪时空分布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我们认为,应当从战略和战术两个层面上设计犯罪防控对策,坚持标本兼治的思路,采取城乡互动、以人为本的策略,强化管理,注重防范,以营造安定有序的治安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推进国际旅游岛建设。
(一)治标:战术性对策
1.根据发案时空分布,做好防控工作。在案件多发时段、路段、区域,进行重点防控,完善工作机制、优化警力配置,以社会、社区和内部单位防范为基础,警民结合,动静结合,点线面结合,形成快速反应、打击有力、防范严密的治安防控体系。
2.加快发展,增加就业率。资料显示,社会就业率增加,个人工作稳定,有利于社会治安环境的改善;反之,失业率高,无业人数增多,犯罪率就会提高,城市管理难度加大,城市管理成本提高。应当紧紧抓住国际旅游岛建设的项目多、投资大的有利时机,在提高就业率方面下功夫,同时强化法制教育、道德教育,促进他们融入城市,为城市建设积极作贡献。
3.齐抓共管,进行综合治理。实践证明,犯罪防控问题,单靠政法机关作用是有限的,必须运用社会系统论和社会控制论的基本原理,对社会治安实行综合治理,各部门、各单位都应跳出“部门利益”的圈子,增强参与意识,把共同维护社会治安当作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来看待,作为推动三亚市稳定和谐的份内任务来抓。
(二)治本:战略性对策
1.关于教育问题。法国文学家雨果感言:多建一所学校,将少建一所监狱。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组织,以使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智力诸方面都得到发展的人的活动。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4]犯罪人中文化程度低也印证了必须把教育放在防范犯罪的首位。在可能的条件下,三亚市应当把高中纳入义务教育范围之内,推行12年制义务教育,普及职业高中、技校等职能教育,让即将走向社会的青少年有一技之长,防止和避免过早迷失在社会发展的洪流中。
2.关于信仰问题。从深层次来看,信仰的缺失无疑是导致犯罪率居高不下的重要因素。信仰的缺失,必然有相当一部分人崇尚“享乐”、“拜金”,进而走向犯罪。三亚作为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排头兵和先遣队,应当以国际化的视野、国际化的思路,来认识和看待宗教,全世界80%以上人口信仰的传统宗教,都是人类智慧的伟大宝藏,更是铸造道德价值的有力基石。①参见学诚《对新世纪中国宗教的一些思考》,见《法音》2002年06期;叶小文《略谈宗教文化研究》,见国家宗教事务局官方网站,http://www.sara.gov.cn,2010年8月15日访问。而且从实践上看,一些青年人信仰宗教后从心理上、行为都发生了积极的变化,表明宗教信仰在道德建设、社会整合以及心理调适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社会功能。②左鹏:《象牙塔中的基督徒——北京市大学生基督教信仰状况调查》,载《青年研究》2004年第5期,第12页;华桦:《大学生信《仰基督教状况调查——以上海部分高校大学生为例》,载《青年研究》,2008年第1期,第28页;肖小霞、刘怡娃:《大学生基督教》,见信仰的动机和影响》,载《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第45页;孙轶炜《当代中国人宗教信仰调查》,见《瞭望东方周刊》,2007年第6期,第29页。很多基督教社区的犯罪率相对较低,就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5]因此,在当下,充分发挥宗教对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态度和行为模式引导功能,发挥其在减少犯罪,促进和谐方面的作用。
3.关于增强工作规律性的问题。刑事发案规律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可以在工作中加强研究发现并运用指导工作,推动实践。比如,刑事发案存在着起伏消长规律、时空分布规律、辐射蔓延规律、关系互动规律等。研究与掌握刑事犯罪规律,有利于因地制宜、因情施策进行专项治理,减少发案率,增强安全感,着力营造国际性热带滨海旅游城市建设的法治环境。
[1]宋浩波.城市犯罪控制模式的新构想[J].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3):3.
[2]王益澄,林玲.东部沿海城市犯罪问题的城市地理学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9(1):110.
[3]郑诚.当外来人口暂住时[J].南方,2006(34).
[4]刘长铭.学校教育作用是什么[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7-11-02(11).
[5]孙尚扬.宗教社会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Distribution of Crime Occurrences and Crime Control in Cities——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Robbery in Sanya
WANG Xing-an
(People's Procuratorate of Sanya,Sanya572000,China)
As there are inherent rules for crime occurrences,a study of the spatiotemporal patterns of crime is the key to crime prevention in the real world.According to statistics,robberies in Sanya show some kind of distribution patterns in time and space.Therefore,a system of crim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may be designed at two levels:temporary measures adopted and effective steps for permanent settlement.
criminal offence;patterns of crime;distribution of time and space;control and prevention countermeasures
D924.36 < class="emphasis_bold">文献标识码:A
A
1674-5310(2011)-01-0074-04
2011-08-28
王兴安(1973-),男,山东荷泽人,海南三亚市人民检察院二级检察官,法学硕士,研究方向:刑诉法、法理学。
(责任编辑:李 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