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旅游岛建设与黎族文化开发
2011-04-13蔡晓娜
蔡晓娜
(海南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海南海口 571158)
国际旅游岛建设与黎族文化开发
蔡晓娜
(海南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海南海口 571158)
海南岛作为我国唯一的黎族居民聚居区,其浓郁的民族风情、旖旎的热带风光吸引着国内外越来越多的旅游者,但近年来,黎族的原生态文化正受到冲击、威胁而逐渐弱化。开展旅游活动的前提是保护好黎族文化,同时有效适度的旅游开发也有益于保护传统文化,二者相辅相成。本文通过探索一种在保护基础上的国际旅游岛建设方法,以期有效地保护黎族原生态文化,进而保护我国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国际旅游岛;黎族;开发保护
黎族作为海南的最早居民,具有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和悠久的民族历史。据相关的人口统计资料,黎族是海南省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总人口有124万,主要分布于海南岛的中南部,分布区域约占海南岛总面积的1/2。[1]自海南建省以来,黎族现代化的建设问题、经济持续化发展问题受到人们的关注,黎族区域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尤其是民房改造工程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这是值得肯定的。但在黎族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的今天,尤其是在海南国际旅游建设过程中,黎族传统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好在这种现象已引起了政府、企业界、文化界的关注,各方面已着手开始了黎族传统文化的保护抢救、开发利用的工作,基于这一发展趋势,笔者浅析了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背景下黎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及其旅游开发。[2]
一 黎族原生态文化的特点
黎族作为海南岛最早的居民,迄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汉族人民一般对黎族的称呼为“黎”,“赛”一般为黎族人民的自称,根据历史学家的研究与考证,黎族是由古百越族的一个分支—骆越发展而来的。由于黎族内部习俗、方言、地域分布的不同还有不同的称呼,主要有“哈”、“润”、“杞”、“赛”等称呼。黎族聚集区主要是在海南岛中部和南部,共有六个自治县、三个市,另外还有海南北部少数民族散居区有10个民族乡(镇),有人口120万左右。在漫长的民族发展过程中,黎族人民创造了独具特色又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也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黎族文化是在海南岛独特历史条件、自然环境下形成的,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原始性。在很早的时候,黎族文化以及形成,根据考古发现和古代史籍记载知道,海南岛在3000—4000年前已有黎族文化的原形。由于在海南岛上孤悬着,黎族与其他各民族接近和相处的机会不多,所以外来文化冲击对黎族在海岛上创造的一系列传统文化影响较小,直至近代,火耕的农业生产方式仍然被黎族人保留着,他们仍使用渡水葫芦这种水上交通工具,而且把采集当做获得食物的重要辅助手段。他们相信世界万物皆有灵魂,迷信现实仍存在鬼魂。人类都生活在鬼世的关注之下,于是在日常生活中,他们竭力和鬼灵沟通,在交流中尝试着获得指引。而且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黎族仍还保留很多原始文化的特点,包括饮食文化、服饰、地理交通、思想观、道德观、宗教信仰等。
独特性。由于中原离海南岛较远,海南的中南部成了黎族聚集区,群山环绕在方圆百里之内,形成了与外界阻隔的环境。黎族地区全年平均气温高,终年摄入的热量多,高比例的季节分配、均匀的中纬地区,为热带气候的形成莫定了基础。夏季长,冬季短,四季不够分明,秋季与春季相连,昼夜差异小,全年太阳高度较大,地表得到的太阳能量较多。同时,黎族聚集区又是多降雨量,有丰富的水资源的地区。高温,强光和多雨相结合,共同形成了黎族地区的自然条件。以耕种为例,黎族人以刀耕火种的方式种植山兰,无须进行太多的管理,作物播种以后,能在肥沃的土地以及充足的阳光雨露下自然生长,这时候秋季的收获通常都可以得到保证。封建时期,生产力低下,丰富的自然条件、独特的资源,给予了黎族人能够自给自足的条件保证。可以说,黎族人的生活方式和环境是由自然环境决定的,同时也表现了黎族原生态传统文化的内蕴,从而显现出其独特性。
丰富性。黎族内部分支结构较多,有哈、润、杞、赛、美孚五大支系,他们的差别分别体现在语言体系、风俗观念和服饰上。他们在文化上是比较完整独立的,因为各个支系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文化内涵。同时个别支系又因服饰语言及风俗习惯上的差别又派生出更多分支,各分支在文化上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依靠,共同表达了黎族文化的丰富多彩。数千年来,这块与外界相对隔绝的热土上,黎族人创新创造、开阔发展、丰富发达了本民族独特传统文化,简言之,黎族传统文化是在海南岛独特的历史条件和自然环境中形成的。
此外,通过形态上的区分,黎族文化可分为物态文化、符号文化以及观念文化。物态文化包括建筑、服饰和生活用品等,如匠心独运的船形屋,独具特色的文身图案,驰名海外的黎族服饰以及纺织技术,结合艺术与实用的独木器具,南国特色的黎医黎药,群众至今仍在制作和使用的陶制品等,这类文化具有强烈的实物属性,突出了黎族特定的生活生产和民族特征方式。符号文化包括音乐歌谣、舞蹈、文化风俗等,它象征地反映了黎族淳朴乐观和坚强刚毅的民族精神。观念文化则直接表现为意识形态层面上得的宗教信仰、道德观念等,它是属于黎族文化中深层次的东西,渗透到黎族文化的各方面。表现为黎族人热情好客、诚实守信、勤勉勇敢、团结互助、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对内则是一种振奋和鼓励民族精神的动力,对外是一种保持优良形象的方式,是黎族具有富含生命力的宝贵精神文化财产。[3]
在历史发展中,黎族传统文化还逐渐形成三个特点:相容性——与外界其他民族保持交流,容易吸收消化来自其他方面的先进文化。独特性——作为海岛民族的黎族,其文化既不同于祖国大陆边疆民族,也不同于其他海岛民族,它华而不实,求本务实,重视文化传统,又坦荡无私,这是大山文化和广博海洋文明文化相互交融的结果。多重性和多样性——地理的差异和方言的不同、以及接受不同程度异族文化的影响,形成丰富多彩的黎族传统文化。
二 黎族传统文化在保护与利用中存在的困难
(一)从事黎族传统文化研究的机构数量少、规模小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海南相继成立了海南省民族研究所、海南省民族博物馆、海南省黎族织锦所等。到2005年底,黎族地区共建有博物馆6个,除海南省民族博物馆以外,三亚、陵水、保亭、白沙、昌江等市县也设有博物馆。长期以来,由于资金紧缺,海南省各市县所建立的博物馆大多都陷人窘迫困境,几乎无法正常开展对文物标本的保藏、收集、陈列、研究、传播文化科学信息等工作。这些于黎族传统文化相关的机构只停留在一般性保护、研究工作程度上,从事保护、研究的工作人员比较少,真正研究成果很少。随着近年来一批技术精湛的老艺人相继去世,许多工艺绝活没有得到传承,这些传统工艺趋向消亡。如一些木刻、编织、水利灌溉器械、剪纸、捕猎器具等多种手工工艺。黎族传统织锦艺人年纪偏大,后继从业人员较少,他们对黎锦的编织技术既没有做到保古,也没有做到创新,产品图案花纹单调,数量也比较少。例如,黎族织锦中的精品——龙被,其工艺复杂、图案繁多,学习编织的人逐渐减少。[4]若不加强保护和挖掘龙被的编织工艺技术,可以预见,在不久的未来,这种宝贵的工艺技术将很难得到传承。另外,文身作为海南黎族的“敦煌壁画”,迄今为止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目前,还可以在一些地方找到它的遗存。传统文身技术在现代文明的影响下正在消失甚至灭绝,现代文身的都是50、60年代遗留下来的。长此以往,黎族人民将会逐渐失去延续数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遗产,中国甚至世界将在民族文化宝库中失去一块瑰宝。
(二)对于黎族传统文化的研究与保护起步较晚、抢救无力
总体上来说,我国对黎族传统文化的相关研究起步晚,对于民族遗产的抢救没有到位。自唐、五代、宋、元时期起至近代以来,就有国内外学者和历代官员,以专著或游记的方式记载黎族文化。但是长久以来,黎族传统文化从来都没有得到有效系统的保护和研究。随着时间的流逝,很多优秀的原黎族生态文化尤其是一些细致精湛的工艺技术已逐渐远离我们而去。直至近年来海南省民族博物馆建成并对外开放,黎族的传统文化才开始得到了初步保护和研究。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现代文化和黎族传统文化既相互适应、相互渗透,也存在相互冲击、相互碰撞。近年来,随着各种外来文化不断融人,虽然精神文化方面增添了各种新内容,但是黎族的原生态传统文化中的物态文化逐渐消失。目前看来,各界对黎族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和研究,仍然显得无力,黎族传统文化遗产流失现象比较严重。
(三)黎族传统文化在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中未得到足够的保护与利用
从长远来看,保护传统文化的目的仍在于利用、发扬文化。目前,由于黎族传统文化仍处于被研究、被保护阶段,而利用方面仍还是一个薄弱环节。近几年来,在海南旅游大潮中,各个省、市每年都要举办各种旅游促销活动和节庆活动。例如三亚市承办的世界小姐大赛、海岛欢乐节、天涯婚庆节等等。在此类旅游促销活动中,黎族文化并没有得到充分地开发而成旅游品牌,也没有发掘出相应的旅游产品等,很少有商家想到把黎族传统文化纳入到旅游促销的范围内。[5]原本处于海南中部的黎族风情景点,被人为地迁移到东南部沿海地区,并且集中分布在琼海——三亚东线高速公路两旁。由此造成海南西部、中部黎族风情景点经营不善、客源少,大部分处于瘫痪状态。而且如黎族织锦、民俗风情、服饰和手工艺品等,没有被放到旅游文化节促销的重要位置上。例如:黎族服饰作为黎族传统文化重要的象征和标志,同样也是海南文化的一大特征。但是长期以来,黎族传统服饰并没有得到旅游行业充分的重视和开发利用,海南省从未举行过关于黎族服饰促销、展演等活动。而且,黎族风情景点还存在档次低、规模小、景点分布格局不合理、管理混乱等问题。为了开展相关的旅游促销活动,南山佛教文化苑推出具有“福禄寿”文化的“莲花衫”,海南省推出具有浓郁热带海岛特色的“海南衫”,惟独没有推出独具民族文化特色的黎族服饰文化衫。农历“三月三”作为黎族的传统节日,这同样是宣传黎族文化的法定节日,都只是地方各个市、县举行的一些一般性活动,活动内容少,活动规模比较小,很少体现出黎族传统节日文化的主题。另外,宣传黎族传统文化的书籍、报刊、杂志较少,宣传力度薄弱,黎族传统文化传播造势力度比较弱,缺少创新、综合、精品的大型黎族民族风情景点,同比之下,国内外专家、学者中,专门从事研究黎族文化的人少之又少,相关专业研究成果极少。
三 黎族文化的保护性旅游开发对策
黎族传统习俗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遗产之一,同时也是海南省国际旅游岛建设项目中不可多得的旅游资源。对黎族传统文化进行合理、有效开发利用一方面可以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另一方面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对黎族传统文化传承和保护。
在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项目中对黎族传统文化的旅游开发可主要采取以下三种形式:一是建设黎族综合文化村;二是建设民俗博物馆;三是建设黎族风情生态文化村。
1.黎族综合文化村的建设。综合性的黎族文化村要做到把黎族五大方言甚至其土语群的方言文化有效、准确地表现出来,其中有代表各方言群的服饰表演、民居建设、舞蹈表演、民歌演唱等等,这样的文化村可以从多种角度和各个方面来反映黎族的原生态文化,给旅游者以生动活泼、较为真实的感受。从另一方面来说,整个文化村的运作过程本身也是对黎族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保护过程。目前来看,海南省黎族文化村的建设还处于低层次、低投入阶段,还没有出现一个综合性强并能从整体上反映黎族传统文化内涵的黎族风情文化村。
2.民俗博物馆的设立。海南省民族博物馆作为海南省重要的旅游定点单位之一,是有关黎族文物的保护、搜集和对外展示的重要的平台之一,海南省民族博物馆可以说是最先对黎族传统文化进行发掘、保护、研究、旅游开发利用的单位。但是,目前海南省民族博物馆的主要工作是民族文物的保护、搜集、陈列和对外展示,虽然配上了相应的图片和介绍,终究缺乏现实感、生动性。黎族综合文化村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民俗博物馆在生动性和直观性感觉上的不足之处。
3.黎族生态文化村的建设。黎族生态文化村的建设最主要目的就是对黎族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和就地保护,把自然村作为依托主体使旅游开发、文化保护相结合。目前,海南黎族生态文化村的建设项目仍处于萌芽状态,随着时间的不断流逝,精通黎族传统工艺的艺人的逝去,黎族生态文化村的建设项目必将越来越困难。然而不可否认,它是传承、保护黎族传统文化的最好方法之一。因此,很有必要在黎族五大方言区范围内有选择性地寻找具有代表性的村寨,将之建设成为黎族生态文化村,这也是是黎族传统文化传承、保护及其旅游开发的又一当务之急。
综上所述,可把以旅游开发带动传承,以传承促进保护是进行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项目的指导思想。民族遗产保护也罢,国际旅游开发也好,其最终目的都应该是使黎族文化发扬光大、源远流长,传承与利用并举,保护与开发并重,通过有效合理的旅游开发建设提高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经济的整体水平,从而达到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发展民族经济之目的。[6]
[1]陆琦.广东民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34-37.
[2]夏敏慧.海南体育旅游应选择特色生态集约型开发模式的研究[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5:36.
[3]黄写斟.试议黎族传统文化的几个特点[J].琼州大学学报,2005(2):2-5.
[4]符桂花.黎族传统织锦[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5:15-18.
[5]栾丽霞,郭娟.湖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市场的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6(5):62-67.
[6]江冰.试论现代化与全球化双重撞击下的黎族文化[J].琼州大学学报,2006(3):42.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i Ethnic Cultur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Tourism Island
CAI Xiao-na
(School of Geography and Tourism,Hainan Normal University,Haikou571158,China)
Hainan Island,the only habitat for the Li people in our country,has attracted more and more tourists at home and abroad because of her distinct national customs and wonderful tropical landscape; whereas the primitive culture of the Li people has,in recent years,come under shocks,threats and gradudal weakening,however.Tourist activities should be promoted on the premise of preserving the culture of the Li people while the effective and moderate tourism development is also conducive to protecting traditional culture,which are complementary to each other.This paper attempts to explore an approach to constructing the international tourism island in the context of good preservation so as to effectively protect the primitive culture of the Li people and to preserve the diveristy of national culture in our country.
the international tourism island;the Li people;development and protection
G112 < class="emphasis_bold">文献标识码:A
A
1674-5310(2011)-01-0134-04
2011-10-04
蔡晓娜(1988-),女,海南海口人,海南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学生,研究方向:旅游管理。
(责任编辑:詹 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