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产业集群演化升级途径研究
2011-12-27郑时
郑 时
(大连民族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辽宁大连 116605)
辽宁省产业集群演化升级途径研究
郑 时
(大连民族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辽宁大连 116605)
传统产业集群理论强调集群的发展是一个演化升级过程,其高级阶段是一个联系广泛的具有自组织能力的分工协作体系。然而这一体系全球化与本土化之间的矛盾性,并未在其理论框架中加以分析,于是马歇尔式的工业区往往被描述为产业集群演进的最高阶段。从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冲突角度,将远程工作这种新形式的影响纳入产业集群演化升级的理论框架,对产业集群演进与升级理论进行创新,提出了辽宁省产业集群演化升级新的途径。
产业集群演化升级是一个热点问题,也是辽宁省经济发展中的关键问题。国内外学者对产业集群演进研究提出了四种学说:演进的路径依赖说[1-2]、演进的生命周期说[1-2]、演进的自组织说[3]、产业组织结构变化说[4-5]。除这四种学说之外,也有学者从交易费用角度[6-7]、知识与技术角度进行分析[8],更有学者借鉴联合国组织秘书处的分类从多角度分析产业集群的演进问题。这些学说从不同侧面分析了产业集群的升级途径。但并不能直接为辽宁省产业集群的升级提供方案。
一、辽宁省产业集群面临的主要问题
辽宁已有的产业集群包括:以抚顺石油为中心的石油开采加工企业集群;华晨金杯、华晨宝马、金杯通用等整车厂所在的沈海工业区及其周边地区,沈阳东部整车产业集群;中顺—松辽汽车所在的南部副城为沈阳南部整车产业集群;以沈阳金杯为核心的汽车企业集群;以沈阳机床为中心的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位于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沈阳西部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海城的纺织工业园;以鞍钢和本钢为中心的钢铁产业集群等。改革开放以来,在发展民营经济和县域经济的过程中,辽宁出现了一些企业集聚区或产业集聚区。如宽甸县硼海镇聚集了四、五十家以硼矿开采和生产硼、硼砂的企业;在大石桥市聚集了一批生产镁制品的企业;在佟二堡聚集了一批生产皮装、皮具的企业;在法库县聚集了一批生产瓷砖的企业等。同时辽宁省新产业集群也正在逐步形成。辽宁省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沈阳铁西新区等一批产业集聚地正在规划和建设之中。特别是沈阳铁西新区建设,铁西新区产业集聚效应初步形成,2006年铁西新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地方财政收入和固定资产投资分别是2002 年的2.63 倍、3.63 倍、3.5 倍和5.26倍;装备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总产值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55%,分别占沈阳市和辽宁省装备制造业产值的50%和12%。
虽然辽宁省的产业集群一直向前发展,但仍然受到了一些学者的批评,他们认为目前已有的产业集群仍只是一种简单的“企业集中”,并未真正形成“产业集群”。新建设的产业集群缺乏产业升级的必要推动力和目标指向。
众多研究[9-10]认为造成上述状况的原因主要有:(1)政府规划少。国内外的发展经验表明,产业集群完全是在市场机制作用下产生的,集群内产业技术的选择,产业的地区布局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等都是在市场经济作用下形成和发展的,而不是政府预先规划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政府在发展产业集群方面应该放任自流,作为一种经济发展战略方式的产业集群,完全可以通过有意识地规划发展而成。印度的班加罗尔软件产业集群的成功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示范。目前辽宁省利用开发区进行规划的产业集群偏少。(2)产业集群中的中小企业占辽宁省中小企业数量比重小。截至2009年底,全省具有区域特色的中小企业产业集群120个,企业数量2.7万个,同年全省民营经济单位数已达到180多万个。相比之下,集群中的企业仅占辽宁省民营企业数量的0.15%左右。(3)非公有制比重小。至2010年底,辽宁省国有经济比重虽已接近60%,仍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与2003年的58.1%左右相比,提高幅度不大,国有企业就业比重也较高。(4)产业集群处于低级发展阶段。主要表现在产品的档次不高、技术含量比较低、多数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低价竞争时有发生,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尚未占到主导地位;企业集群在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工业转移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还不够,市场化程度不高。(5)产业外向性差。辽宁省配套生产能力较差,许多企业生产所需要的零配件要到外地去寻找,这既影响了生产,也降低了对当地经济的带动能力。许多日资企业反映,如果企业处在东莞或苏州,一个零部件在半小时就可以采购到,而布局在辽宁省的企业却做不到。
辽宁的产业集群升级还需要区分清楚产业集群和企业集群的不同。产业集群与企业集群在地理空间、产业范围、构成主体和数量规模上都有区别。产业集群更强调如下方面:(1)地理空间服从于产业联系,(2)更大的产业跨度,(3)企业、政府和科研机构等多元化主体。同时,产业集群不强调企业的规模与数量。因此辽宁省产业集群演化升级绝不是一个简单的辽宁省产业结构调整问题,它应该被纳入到一个更大的视角。
从产业集群演化升级角度看,作者认为辽宁产业集群升级既要全球化又要本地化,既要市场驱动,又要政府驱动。以下四个原因才是解决问题关键所在:(1)产业链过短,组织体系缺乏关联,直接影响辽宁省产业集群进一步升级;(2)低价竞争影响了全球化进程,制约了其进一步升级;(3)低成本竞争影响其本地化,导致了企业外迁,破坏了升级过程;(4)辽东密集型小企业形成了进入门槛很低的产业集群,动摇了升级过程。
二、辽宁省产业集群的演化升级状况判断
从国外的经验及相关的产业集群理论研究中可以发现,产业集群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演化的过程。辽宁省产业集群也不例外。
1.辽宁省产业集群成长阶段总体判断
无论集群成长理论如何对集群发展的阶段性进行划分,集群升级都存在于集群生长的若干阶段中,也是促进集群成长的过程,并延长集群生命周期。集群成长在某种程度上说是一种集群升级的形式。
众多的集群理论家都认为集群的成长呈现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具有代表性的有以下三种阶段划分理论。第一种是集群生命周期理论。克鲁格曼、波特、斯旺都认为企业集群的成长过程存在某种生命周期形态,存在一个从出生到死亡的过程。该理论表明并不是所有集群都能保持长期的竞争力,集群会由于外界和内部的力量丧失其竞争地位,走向衰败。保持企业集群竞争优势,延长企业集群生命周期这必然要求在集群成长的各个阶段及时进行升级。意大利著名集群理论家布诺梭提出的两阶段模型被认为是第二种集群成长阶段理论。他的模型是按照对集群进行干预的时间先后划分,认为集群是自发的组织。布诺梭认为第一阶段(Mark I)集群自发成长,无政府干预。当集群发展到一定规模后,政府或当地行业协会开始干预集群的成长,向集群提供多种多样的实体服务(real services)。这一阶段称为集群成长的第二阶段(MarkⅡ)。第三种集群成长阶段理论是荷兰经济学家范迪克提出的基于进化理论的五阶段成长模型:地理区位型集群——贸易集散地型集群——劳动分工型集群——创新型集群——功能齐全的工业区[9]。这三个模型各有特点,生命周期理论描述了集群成长所具有的高潮和低谷的周期性特点;布诺梭的两阶段论说明了集群在自发发展后,干预对于其发展的意义。范迪克的进化理论基于发展中国家集群发展的研究和实证,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定义了集群发展从低级向高级进化的特点,对于发展中国家发展集群实践具有借鉴意义;可以看出第一和第三种模型强调了集群发展阶段的自发性,而第二种则说明了干预对集群成长的重要意义。以上三个理论仅仅从集群发展现象的描述总结角度定义集群发展的阶段性,没有说明不同阶段如何转型、升级,以及转型和升级的具体方法。将集群成长划分为不同阶段,使集群升级研究找到依托。阶段的演变是积累的结果,升级也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升级可能发生在成长的每一个阶段。集群成长从低级向高级阶段的演变过程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一种集群升级。集群升级可以看作是生命周期曲线的上升阶段。但是集群升级不仅仅是通过集群的成长演变得到的,其手段和形式是多样的。
如果将辽宁省产业集群的发展纳入上述理论框架之内进行分析,可以发现:(1)按照生命周期理论辽宁省产业集群从总体上看处于持续增长期,其中10%的产业集群成长潜力处于全国一般水平,可以将其认定为进入了饱和与转型期。(2)按照布诺梭的两阶段模型分析,可以认为辽宁省产业集群已进入了政府干预期。(3)按照范迪克五阶段成长模型分析,目前辽宁省产业集群处于劳动分工型集群向创新性集群过渡期。
2.辽宁省各产业集群成长状况与成长条件判断
由于辽宁省各产业集群从发展规模、发展速度、分布行业、高成长潜力等方面都有其特殊性,除了从成长阶段方面做出总体判断,还需要从诸多方面进行更细致的分析与分类。荷兰经济学家范迪克长期对发展中国家的企业集群进行研究,尤其对印度、秘鲁以及非洲国家的一些企业集群做过实地调研而得到的五阶段成长模型,并认为马歇尔式的工业区是集群进化的最高阶段,这样的集群具备自我调整能力,成为长寿型的组织。如果通过这个范式进行判断,辽宁省2009年销售收入超过百亿元的33个产业集群都已距离马歇尔式的工业区近在咫尺了。
但如果从产业链与价值链分工程度及组织架构体系来看,辽宁省的产业集群仍然属于下述四类产业集群:(1)蜂窝型(蜂窝型产业集群是由专业化于生产链体系不同生产环节的小企业组合而成的“企业网络”)(2)专业市场领导型(专业市场领导型产业集群的特点是集群的存在依附于专业化的销售市场或销售网络)(3)主企业领导型(其特点在于集群中有一个具有垄断力量的主要企业处于集群分工网络的控制中心地位,其他小企业作为该核心企业的多层外包、下包供应链体系分布于其生产链的上下游,共同组合成一个分工协作生产体系)(4)混合型(即上述三种类型的混合体或共存体)。
Kaplinsky and Morris的地方产业集群价值链的四种升级类型划分思想将产业集群进行了如表1的分类,由于主企业领导型产业集群出于功能升级和链的提升阶段,所以学者一般认为主企业领导型产业集群是地方产业集群升级的最高级阶段。
表1 地方产业集群的四种升级类型价值链分析法
根据作者在《Network and Spatial Economics》中关于远程工作者在两化融合的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的一个简单的分析型的二重空间模型的推演结果,作者认为由于产业集群具有网络化的特征,具有远程工作形式的主企业领导型产业集群,由于其交易成本更低,创新能力更强,才是地方产业集群的最高级形式。
具有远程工作形式的主企业型产业集群是地方产业集群的最高级形式,主要以下几个现实依据和理论基础:(1)远程工作已成为跨国公司工作的形式之一,它符合世界经济发展趋势;(2)国内企业已具备进行远程工作的初步条件。首先,中国在制度和管理体制上可以达到远程工作的要求。其次,在人员素质上,目前中国企业员工也可以初步尝试这一形式;再次,在工资发放方面,目前全国联网的工资卡、银行卡使得远程工作者可以在异地收到单位付给的工资。最后,互联网在中国的迅猛发展也为远程工作提供了充分的条件。(3)理论分析认为产业集群的升级可以发生在集群成长的任何阶段。既然地方产业集群在升级过程中会受到产业链过短问题的困扰,那么就应该增长产业链,而与外部企业及劳动力市场建立广泛的、高级的联系的远程工作正好可以解决这一问题。
根据作者的理论推理,目前辽宁省的软件产业集群虽然在2009年的年营业收入337亿元,但是其主企业是主要是国外的几十个世界500强企业。因此,软件产业集群目前距离产业集群升级的最高级阶段还有相当长的距离。按照Kaplinsky and Morris的观点辽宁省的软件产业集群还需经过功能升级,进而实现链的升级。相比较而言,大石桥镁质材料产业集群,以其国内一流的专业技术及设备,在中国乃至世界上处于主导地位,目前则具备了成为具有远程工作形式的主企业领导型产业集群的能力。沈阳市沈北新区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集群、瓦房店轴承产业集群、辽阳精细化工产业集群、法库陶瓷产业集群等集群由于都已经培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集群协作及创新体系,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建立了适应产业集群需要的公共服务平台和网络,因此具备了成为具有远程工作形式的主企业领导型产业集群的初步条件。
同时,对于辽宁省产业集群的演进与升级,作者也选择与设计了多个测度指标进行实证分析,分析结果支持上述判断。
剖析辽宁省120个产业集群状况,所能作出的成长状况与成长条件判断可以归纳为如下几点:第一,辽宁省大部分产业集群距离产业集群最高级阶段仍有相当长的路程要走。如果辽宁省产业集群按销售收入计,装备制造业占38.1%,原材料深加工占23.3%,化工占11.9%,农产品加工占10.6%。四个行业产业集群占产业集群总销售收入比重达83.9%。上述产业仍主要立足于低附加值的传统产业。第二,具有市场导向的高成长性产业集群将对辽宁省其它产业集群发展起到示范作用,并为它们的发展提供了方向。第三,政府扶持是近年来辽宁省产业集群蓬勃发展的重要“助力器”,也是产业集群发展到今天的必然结果。作为全球经济的一部分,辽宁省产业集群发展规划仍需在全球化视角下设计地方化的集群培育方案。
三、辽宁省产业集群演化升级的途径
1.重构产业组织体系,明确产业结构发展趋向
辽宁省产业集群长远发展的最大障碍是缺少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国有大企业和灵活的管理机制,因此无法形成具有远程工作形式的主企业领导型产业集群。目前迫切需要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国有大企业以便形成主企业领导型的产业集群,进而实现远程工作模式,而小企业和高素质员工将是这一模式的支撑条件。
要实现产业集群的最高级形式——具有远程工作形式的主企业型产业集群,信息产业的发展是基石。因此产业结构的发展目前应围绕沈大工业带内的开发区,重点发展装备制造业和原材料工业产业集群。随后建立起以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为主,机床装备产业集群、造船产业集群以及钢铁产业集群为辅的产业结构,使产业集群的最高级形式逐步成为辽宁经济的主体。政府应该组织有关部门认真研究,制定优惠政策加以扶持。
2.抑制低价竞争,以提高产业外向性
中国的许多出口产品都被国外以反倾销的名义控制进口。从政府与行业协会角度,对低价的恶性竞争加以抑制非常必要。如果价格不再是企业竞争的主要手段,那么出口额必然会得到增加,产业外向性随之得以加强。由于辽宁省产业集群外向性差是产业集群向具有远程工作形式的主企业领导型产业集群的一个制约条件。这一条件被放开后,在具有远程工作形式的主企业领导型企业集群中,网络结构追赶效应和拉拢效应就会发挥更大作用。同时由于外部企业介入,增加的网络整体的良性竞争机制,挤压效应可以加速集群的迅速升级。
3.通过主企业的本土化,削弱低成本竞争影响本地化消极影响
辽宁省产业集群以“嵌入式”产业集群为主,集群企业间的联系是跨国公司联系的复制,而非建立在当地社会网络的基础上,一旦产业链中的关键企业决定迁移,就有可能导致产业集群的崩溃。为防止该类情况发生,可以通过两种途径强化原有产业集群。一种途径是通过培育国有大型企业的竞争优势,使其取得集群中的主企业地位;另一种途径则可以寻求集群各经济主体交流和互动的“粘合剂”,促进辽宁省集群内本地企业与外来(外商)企业的整合,增强地区的粘性,使外来企业更具本地化特点。
4.促进社会资本的积累和升级,抬高产业集群门槛
社会资本是支撑集群发展的软件条件。Coleman对社会资本进行了如下界定:“行动者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相互进行各种交换,甚至单方面转让对资源的控制,结果形成持续存在的社会关系”,包括权威关系、信任关系以及建立规范基础的关于权力分配的共识。由于社会资本可以促进组织间的合作,改善相互信任的关系,它对于网络中隐性知识的传递以及远程工作形式带来的集群网络创新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会使集群向更富竞争力的层次演进。
[1]M KENNEY,UES VON BURG.Technology and Path Dependence:The Divergence between Silicon Valley and Route 128[J].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1999(8):103.
[2]J MEYER-STANER.The dependence in Regional Development:Persistence and Change in Three Industrial Clusters in Santa Catarina,Brazi[J].World Development,1998,26(8):1495 - 1511.
[3]G TICHY M.STEINER.Clusters Less dispensable and more risky than ever.Clusters and Regional Specialization[M].London:Pion Limited,1998:226 -236.
[4]迈克尔·波特.竞争论[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
[5]R POUDER & C.JOHN H.ST.Hot Spots and Blind Spots:Geographical Clusters of Firms and Innovation[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6,21:1192-1225.
[6]A MARKUSEN.Sticky Places in Slippery Space:A Typology of Industrial Districts[J].Economic Geography,1996,72(3):293-313.
[7]秦夏明,董沛武,李汉铃.产业集群形态演进阶段探讨[J].中国软科学,2004(9):123 -130.
[8]李刚.试论产业集群的形成和演化——基于自组织理论的观点[J].学术交流.2005(2):78-82.
[9]马廷玉.辽宁发展产业集群的难点与对策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4(11):83-85.
[10]赵连荣,赵冰.辽宁省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经济论坛,2005(19):17-19.
Strategies for the Evolution and Upgrade of Liaoning Clusters
Zheng Shi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Dalian Nationalities University,Dalian Liaoning 116605,China)
Classical industrial clusters theory focuses on the evolution and upgrade of their development.It holds the view that the advanced stage of clusters evolution is the construction of division and cooperation system with self organization.However,the controversy of globalization and localization is not explained clearly in the theory.So Masall's industry districts are thought to be the ideal forms at the advanced stage of industrial clusters evolution.From the aspect of globalization and localization,this paper puts the influence of telework to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industrial clusters theory to innovate the theory.Strategies for the evolution and upgrade of Liaoning industrial clusters are provided.
Liaoning province;industrial clusters;evolution and upgrade;globalization;localization;telework
F299.23
A
1009-315X(2011)04-0402-05
2011-04-11;最后
2011-05-03
辽宁省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L07DJY067);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DC10030207);大连民族学院博士启动金资助(20066201);国家外专局项目(wz201031)。
郑时(1971-),男,山东龙口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区域经济管理研究。
(责任编辑 董邦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