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品德教育,促进健康成长
2011-12-26张有光仲春芬
张有光 仲春芬
新课程《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综合性课程,主要表现为:一是以育人为本,重在对儿童文明行为习惯、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二是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重在培养学生学会生活的能力;三是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道德情感,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因此要求教师打破 “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的模式,构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一、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是学生品德形成的源泉。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核心。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中感受、领悟,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促进学生人格的发展。实践证明:教学内容越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道德观念越易被学生认同、接受。教育家赞科夫说:“如果真正的、广阔的生活冲进教室的门而来到课堂上,教室的天地就开阔了。”因为德育不仅仅在课堂上,它还蕴藏在学生多彩多姿的生活中。我们不妨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所提供的各种手段,把生活搬进课堂。例如,在教学《我是班级小主人》一课时,我们拍摄了学生打饭、接水、打扫卫生;洗脸刷牙、折叠被褥;跳绳、打篮球、跑步、做操;读书、做作业等日常生活的小片断,将学生的实际生活作为教学内容搬进了课堂,增加了教育的真实感、亲近感,更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教学《平安每一天》时,让学生看意外事故数字及图片:据有关部门的统计,全国平均每天有40多名中小学生死于安全事故。我们每天都要失去将近一个班的孩子,40多条花一般的生命从我们眼前消失。安全事故已经成为14岁以下少年儿童的第一死因。联系生活实际,由一个具体案例的分析到一个宏观的数据显示,由点及面,使学生认识到各类事故给人们带来的危害实在太大,明白学会自护自救是非常重要的。生活的过程就是道德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有教育作用,学生自己生活中的事例是思品活动的极好素材。因此,让学生观察身边一些常见的安全隐患,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错误,改正错误,使教学更贴近儿童的生活。我们的教学应向生活开放,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二、指导学生到社会中学习,去生活中实践
我们要鼓励学生走出校门,到社会中去学习,去实践,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如教学《购物有学问》时,可事先让学生在集市上、超市里亲自购买物品,亲身体验购物的学问。在课堂上创设购物的情景,学生进行模拟购物,并和同学一起交流购物的感受。又如在《交通安全》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了解所居住的环境的交通情况及人们的交通意识,我们组织观看了《中小学生安全教育》视频,让他们从一些鲜活的事例中对交通事故的发生有了更明确的认识,从而对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理解得更深更透。同时,可创设几种要外出的情景,如往返学校、旅游、走亲戚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利用哪种交通方式才能达到自己的要求。设置出火车站、汽车站、飞机、轮船客运码头等情境和现场,让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开展乘车、坐船、乘机的模拟活动,使学生从活动中学会一些乘车、坐船、乘机的基本常识和技能。生活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仅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学生广泛地接触了社会,开阔了视野。
三、组织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合作,相互交流
合作是最常用的儿童学习活动的形式,可以是小组的,也可以是全班的;可以是随机的,也可以是专门安排的。合作活动能使儿童有机会运用多种方法表达自己的感受、想法,展示自己的成果,锻炼表达能力等。在《品德与社会》课上的合作交流,教师应当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防止形式上的合作交流。活动是教和学共同的中介,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儿童的活动,而非单纯地只讲教科书。如教学《平安每一天》时,让学生认一认“小心触电”、“安全出口”、“小心中毒”、“注意安全”等危险提示牌,找一找日常生活中,在学校和家庭里存在的安全隐患,并让学生通过查资料、小组合作解决生活中一些极有可能发生的问题,进行“模拟演习”。整节课从认一认、动一动、找一找到议一议,让合作活动贯穿全过程,引导学生多感官参与,多渠道实践,让学生真正动起来,使学生的认知有展现的过程,情感有体验的过程,意志有历练的过程,行为有实践的过程,让学生在交流中学会合作,学会生活。
在《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中,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师生互相倾听和对话,尊重彼此的观点,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共享生活的意义和价值,引导儿童走向更美好的生活。
(责编 钟 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