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2011-12-26刘爱兰
刘爱兰
苏霍姆林斯基说:“智育的目标不仅在于发展和充实智能,而且也在于形成高尚的道德和优美的品质。”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呢?下面我依据新课程标准结合教学案例谈几点感想:
一、充分利用教材挖掘数学中的德育素材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数学教材中,蕴藏着丰富的德育素材。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当学生探求圆的周长和直径关系的热情被激发起来之后,我给学生们提供有结构的材料(大小不同,标有圆心、直径的圆形纸板和线、直尺等),组织学生活动:
用绕线法或滚动法分别量出准备好的几个圆的周长,并同直径进行比较
师:通过前面的活动,你想说些什么?
生1:圆的周长是该圆直径的三倍多一点。
生2:圆的周长随着直径的变化而变化,直径比较大的,圆的周长就比较大。
…… ……
(对学生的操作和计算的结果加以肯定)
师:是呀!圆的周长和它的直径间存在着一定的倍数关系,这个倍数我们称之为圆周率,常用符号“π”来表示。
(适时向学生介绍:早在一千四百多年前,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求出了圆周率在3.1415926与3.1415927之间,这一成果比外国数学家求得的这个值要早一千多年。)
……
在这段教学过程中,能使数学德育理论具体化、操作化,同时,又可以使数学德育实践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如案例中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动脑思考,顺乎自然地推导出圆的周长和它的直径间的倍数关系,把数学中的原理和方法,转化成学生的一般的世界观和思想方法,从中领悟出“实践出真知”的观点。同时适时地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科学家祖冲之是世界上第一位将圆周率算到小数后第七位的人,这比西方国家要早一千多年,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从而树立学科学、探索科学奥妙的理想和信念。像这样的例子在数学中举不胜举,可以说数学是个万花筒,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只要教师充分挖掘教材,是可以找到德育教育的素材的。
二、充分利用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进行德育渗透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要使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数学教学在完成知识教学,能力培养的同时,要充分利用数学内容和数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如在教学《公顷 平方千米的认识》时,学生通过课外查找资料知道,我们伟大的祖国领土面积有960多万平方千米,用以前所学的面积单位来计量不方便。不仅让学生了解祖国的辽阔广大,激发起学生的爱国热情。而且通过自主探究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增强了自信心,还能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团结合作的能力等。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数学内容和数学方法,对学生进行生动而具体的德育渗透,智育、德育巧妙结合,相得益彰,必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三、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评价进行德育渗透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数学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情感的感染作用。教师动之以情,才能激学生之情,使之乐其所学。在课堂的理性灌输中融进形象化的情感,使教与学之间产生和谐的共振效应,德育就会进入新的境界并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如我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第五个环节是这样设计的:
小结收获,自我反思
1.情感评价
这节课快结束了,老师想了解一下同学们这节课的学习情绪如何,特别是愉快、紧张、遗憾这三种情绪,你能用百分数来告诉大家你这节课各部分情绪所占的比率吗?
愉快()%紧张()%遗憾()%
2.思品教育
送大家一句话与同学们共勉。
屏显:天才= 99%的汗水+1%的灵感
“情感评价”充分体现了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情绪和感受,让学生学会去审视、反思自己的学习情绪,更学会了用数学方法来表达自己的学习情绪。我想,这一点对于学生的发展来说是可以终身受益的。同时,设计“送上一句话”与学生共勉的情境,能产生课堂总结的韵味,达成有机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使学生走出课堂,仍然对数学怀抱好奇。
总之,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数学教学要将德育贯穿于教与学的全过程中,作为数学教师,应在教学中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不断扩充和开拓思想教育材料,点点滴滴地进行有机渗透,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样才能使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我们的教育才能达到德育和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
(责编 夏 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