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浅谈
2011-12-26孙信兵
孙信兵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下面就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如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效率。
一、把握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机
在教学中,只有选准合适的内容和把握恰当的时机,才能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进行。
1.在重难点或悬念处开展小组合作
在教学重点、难点处引导小组合作,能发挥集体的智慧,较快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在思维悬念处引导小组合作,能使学生的思维走向深入。如教学“年、月、日”时,上课一开始,教师提出十分有趣的问题:小明今年12岁,可是他只过了3个生日,这是怎么回事?学生在问题悬念的驱使下不仅能主动探索,而且产生了交流和合作的需要。这时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既能有效地解决问题,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许多公历年份2月的天数变化情况,比较、分析和研讨,得出“四年一闰”的规律。学生不仅掌握了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而且提高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易于引发争论处开展小组合作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当学生的意见出现分歧时,如果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持不同观点的学生展开争辩,引起思维碰撞,能使问题越辩越明,最终达成正确认识。如,教学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时,我出示这样一道题:某班有男生20人,比女生多1/4,女生有多少人?学生利用已有知识求出了女生的人数是15人或16人。求出女生人数是15人的一方振振有词:男生比女生多1/4,就是女生比男生少1/4,所以要用男生人数20人减去男生人数的1/4(5人),就是等于女生人数。持另外意见的学生立即反驳,双方各不相让。这时教师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学生通过画线段图等方法得出了女生是16人的正确结论。
二、注重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在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创设小组合作学习的良好氛围和空间,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1.科学组建小组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分组时要注意做到三点:第一,要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应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的差异进行分组,考虑男女生的搭配,尽量减少小组间的差异,便于各小组之间的竞争。第二,小组的人数一般4—6人为宜。一般情况下小组成员应该基本固定,但有时根据实际教学内容,需要将小组成员临时组合。第三,小组成员要明确职责,合理分工,安排好组长、记录员、汇报员等,明确各自要做些什么,怎样做。经过一段时间后角色要轮换,为每个学生提供均等的学习机会,使每个学生在不同的位置上得到体验、锻炼和提高。
2.留出独立思考时间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后就应立即让学生进行讨论,学生缺少独立思考的时间和冷静分析的空间,容易形成学生的依赖心理和从众心理。只有当学生思考充分后展开小组合作和交流,才能充分挖掘个人智慧。因此,要让每一个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去体会,形成对问题的初步认识和个人见解,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才有基础,才不会流于形式。
3.学生主动参与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关键。小组合作学习时,要突出每个学生的作用,当学生回答不完整或遇到困难时,其他学生要及时补充,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共同解决问题,真正发挥“合作”的作用。
4.积极评价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催化剂。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要做到三个结合:学生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对小组集体的评价与对小组成员个人的评价相结合。这种突出小组团体的评价方式,使学生能够把个人的成功融入小组的竞争中去,小组团体的成功又激励学生个体主动合作,从而获得共同发展,真正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例如,教师可对课堂上小组探究的成果、小组的汇报情况,以小组为单位每周进行评比,根据小组表现评出“集体智慧奖”、“共同进步奖”等,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合作,提高学习效率。
三、突出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的主导作用
小组合作学习是教师和学生积极互动的学习方式,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是合作学习成功的保证。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不应是旁观者和局外人,而应是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
一是要教给技能。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会讨论,学会倾听,学会欣赏。特别要关注学习困难的学生,鼓励他们积极发言,大胆说出自己的意见。即使回答错了,也要耐心引导,给予鼓励和帮助。
二是要及时调控。教师要认真观察、了解每个小组的活动情况和合作进程,发现不认真参与讨论和交流的个别学生,或者小组讨论偏离主题等问题,要及时指出,明确要求,确保合作学习顺利进行。
三是要排除障碍。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经常会出现因思维受阻而导致小组合作不能深入的情况,这时教师要设置一些有层次的问题及时加以点拨,帮助学生尽快排除障碍。
四是要引导深化。当学生的交流浮于表面时,教师要不断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当学生的概括与总结不够全面时,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不断完善自己的认识。
(责编 婷 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