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2011-12-26张银霞
张银霞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电脑、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正在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工作和学习方式。新课改实施以来,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数学课程标准》也进一步指出:“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以讲授为主。不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不重视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过程;不重视数学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不重视数学结论的发现、推导过程的探索。课堂上偏重于逻辑思维的培养,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及训练,使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教师所讲授的知识,致使大多数学生每学习抽象知识时就会感到困难,这影响了学生数学思维的全面发展,也不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更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
计算机给数学的教育带来了深刻的变化,迫切要求我们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把计算机当作铅笔、橡皮一样的学习工具。将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相结合,使得原来难以用语言、普通教具阐述的抽象问题可以以直观的形式出现,帮助学生对其建立直观表象,更好地思考各知识间的联系,促进新的认知结构的形成。例如,在求解阴影部分面积时(如图所示),若用传统方式教学,几块不规则的阴影部分的面积很难计算;但若利用计算机,可以先将几块要求解的阴影部分重新组合,组成一个规则的常见图形,该题就变为计算一个常见的规则的图形(长方形)的面积了,形象生动地让学生学会了如何先简单组合再求解阴影部分的面积。这利用了计算机的动态变化,将数与形有机结合起来,把运动和变化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数学信息,同时也使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但要注意,计算机的演示只能帮助学生思考,而不能代替学生思考,教师必须恰当地给予提示,结合计算机的演示帮助学生完成思考的过程。
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中,还要个性化互动、群体互动,做到因材施教。我们知道决定学生学习效果的主要因素并不是技术的先进与否,而是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师能否构建与信息化教学环境相匹配的教学模式是决定学生学习效果的关键。因此,探讨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模式就显得十分必要。
而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主要就是一种以解决问题为中心,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等步骤去掌握知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模式。其教学程序一般为:创设情景——提出问题——自我探究——合作交流——总结反馈。该模式主要强调以下几个方面:
1.情境中激发学生强烈的数学问题意识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特征,设计安排一个或多个与现实相关的问题情境,其中蕴含了与学习有关的问题,让学生在问题情境的体验中产生问题意识,这会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增强对数学的求知欲,对数学知识产生兴趣。
2.在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强调学生协作、教师参与
在探究过程中,小组成员既有分工又有合作,能主动地利用各种信息工具获取、分析、处理信息,在整个过程中小组成员要相互合作才能完成学习任务。因为学生对新知识的认识比较零散,缺乏系统性,教师是以指导者、促进者的身份,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归纳和总结,全面地看待问题。
3.及时评价问题的完成情况
为了保证上述过程的顺利进行,还要对学生解决问题的情况进行评价。评价的内容包括:对数学新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应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同学间的相互协作能力;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值得注意的是,整个过程要求学生将学习的重心不再只是放在学会知识上,而是应该转移到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和培养能力上。
综上所述,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的应用,可以做到数形结合、音形兼备,有意识地和无意识地学习结合,有助于学生容易地掌握数学知识,使学生既提高了学习效率,又觉得轻松愉快。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师既要注意学生的认识规律、心理特点,又要注意是否能达到教学目标,是否与实际联系等诸多因素。在教学中将“教师教、学生学、学生做(或操作)、学生在技术的支持下复习、运用旧知识来探索新知识”等这几部分融为一体,实现“教”、“学”、“做”合一。
(责编 钟 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