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学.乐学.会学
2011-12-26蔡正华
蔡正华
一、提供参与机会,让学生肯学
在教学中,个体品质的差异性决定了学生参与的差异性,所以,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就要注意到学生参与的广泛性,决不能顾此失彼。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不同层次的问题,运用一些灵活多样的形式,尽可能地让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如,对善于言谈的学生,教师创造机会组织他们参与各种讨论;对不善于言谈的学生,教师给他们提供板书参与的机会。又如,对形体知识的教学,教师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进行剪、拼、摆等实际操作;对计量等知识的教学,教师让学生亲自量一量、称一称,力求做到全班没有被教师遗忘的角落。
对于小学生学习数学来说,特定的环境是不可少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自主参与的机会,让学生感知新知,并产生问题,引起探究的欲望。
二、激发参与兴趣,让学生乐学
1.设置悬念,激发参与兴趣
在一节新课的导入时,教师设置悬念,能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引发学生自主参与的兴趣。
2.设计问题,激发参与兴趣
教师在教学中精心地设计问题,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 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例如,在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时,教师先引导学生复习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方法,然后提问学生:“能否用类似的方法推导出梯形面积计算公式?”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积极主动地思考,通过动手动脑,最后得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这时,教师又提问:“除了这种方法外,还能由其他途径得出计算梯形面积的公式吗?”学生带着这个充满诱惑力的问题继续探索新知识,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3.适当鼓励,激发参与兴趣
心理学研究发现,教师对学生有积极态度和高期望值,在平时的交往中,经常用语言、微笑、手势等方式鼓励学生,能够让学生尽情地表现自己,树立学习的自信心,确立远大的志向,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发展潜力,用内心的体验与行为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教师在设计具体教学活动时,应尽量让学生感受到成功多于失败,通过适当的激励机制,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自主参与的兴趣。
4.培养美感,激发参与兴趣
大自然、人类生活中有着许多美好的东西,在这些美好事物的背后都深藏着许多数学的奥妙。数学以高度抽象、极其简洁的形式和思想反映了客观世界的内在美。在学习几何知识时,教师可以培养学生欣赏数学的对称美。同时,可以引导学生发现和把握数学知识之间存在的有机联系,体验数学的统一美。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美感,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自主参与学习的兴趣,加强他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三、教给参与方法,让学生会学
1.以动促思,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提高计算能力
在计算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能让学生较好地掌握计算方法。如口算“25-8”,教师让每个学生准备两捆小棒另配5根,然后要求学生动手从中拿去8根。有的学生从一捆里拿去8根;有的学生先拿去5根,再从1捆中抽出3根……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判断哪种取法最好。这样,抽象的数据计算通过“物化”的动手操作和“内化”的语言表达,使学生懂得了“个位不能减,从十位退1作10,和十位上的数字加起来再减”的道理,让每个学生都兴致勃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摆脱了计算的枯燥和呆板,克服了学习数学的畏难情绪,在愉快的动手操作中,兴趣盎然地学习知识。
2.以动促思,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数学概念
直观演示和实物操作能帮助学生逐渐建立正确的数学概念。如在学习“有余数除法的初步认识”时,我让学生准备好一些纸折的果盘和纸画的苹果,然后根据不同要求动手摆:9个苹果每盘放3个,可放几盘?9个苹果每盘放2个,可放几盘,还余几个?9个苹果每盘放5个,可放几盘,还余几个……学生通过亲手摆放,不仅人人参与了教学,而且加深了对有余数除法的认识,明确了“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道理。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动积极的状态中,眼、耳、手、脑同时并用,通过学习知识提高智能素养,获得正确的学习方法,形成学习能力。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由肯学、乐学发展为会学。
(责编 杜 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