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新一轮猪价波动的成因与对策分析
2011-12-26徐万刚
徐万刚
当前我国新一轮猪价波动的成因与对策分析
徐万刚
本轮生猪价格的高位运行直接“拱”高了CPI,呈现出波动周期缩短,波动幅度增大,波动季节异常及预警机制失灵等明显特征。这既是生猪生产进程中成本因素与结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又是疫病引致与刺激因素综合叠加的产物。因此,采取培育稳定的供应基地、逐步完善的期货市场、健全的科学预警体系及优化的补贴机制等措施,将有利于减缓生猪的周期性波动,稳定生猪的市场供给,缓解“猪贵伤民,猪贱伤农”的两难困境。
猪肉价格;生猪市场;价格周期;预警机制;引致因素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生猪生产国与猪肉消费国,猪肉一直是城乡居民生活消费的主要肉食,素有“猪粮安天下”之说。作为重要的生活必需品,猪肉价格的波动对一般物价走势具有带动和示范效应,我国几次通胀,猪肉价格都成为“带头大哥”。①余丰慧.尽快使猪肉价格走出大起大落怪圈〔EB/OL〕.2011-07-05:http://gb.cri.cn/27824/2011/07/05/882s3296875.htm2011年6月,全国 CPI同比上涨6.4%,成为2008年6月份以来的最高点,猪肉价格被再次抛到市场的风口浪尖,同比57.1%的涨幅对6月价格总水平贡献度达到21.4%。②国家统计局.6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变动情况〔EB/OL〕.2011-07-09:http://www.stats.gov.cn/tjfx/jdfx/t20110709_402737953.htm毋庸讳言,猪肉价格的快速上涨直接“拱”高了CPI指数。
“猪贵伤民,猪贱伤农”,猪肉价格的较大波动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产与生活,并使经济问题上升为民生问题。因此,探寻我国生猪价格的波动规律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生猪价格波动历程的简单回顾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农村余粮增加,生猪供应充足,国家逐步取消了生猪派购的计划流通体制,放开肉类市场,猪肉价格进入了市场调节阶段。同时,生猪价格的周期性波动也屡屡出现,至今已历经8次猪价波动,其中4次50%以上的大涨价。③林艳兴,甘泉.中国经济30年频遭猪周期搅局 生产消费皆受伤〔EB/OL〕.2011-07-18:http://finance.ifeng.com/news/ 20110718/4280026.shtml农业部生猪波动规律性研究课题组2008年的研究成果显示,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猪生产呈波动增长趋势,先后历经了1985年、1988年、1994年、1997年、2004年和2007年6次明显的价格波动。其中,1988年、1994年和2007年为3次大波动,价格的年环比增长超过50%。〔1〕2007年以后,猪肉价格又历经了2次波动;尤其是2011年1月以后,全国猪肉价格一路飙升,形成改革开放以来的第4次大波动,7月初,猪肉价格上升到历年最高水平,同比涨幅高达74%,目前仍处于高价运行阶段,波动周期尚未结束。
二、我国生猪价格本轮波动的主要特征
根据国家商务部猪肉监测数据显示,全国猪肉价格自2010年7月以来一直处于上涨阶段, “波动周期缩短”、“波动幅度增大”、“波动季节异常”及“预警机制失灵”成为本轮波动的主要特点。
(一)波动周期缩短
一般情况下,生猪生产周期要历经繁育母猪、产仔、仔猪育肥三个阶段才能完成一次循环,从母猪饲养到生猪出栏大约需要18个月时间。生猪价格一起一落,完整周期大约是三年,早已成为养猪行业多年来遵循的黄金法则。其中,2004年和2007年的波动周期堪称两轮完美的3年波动周期:2003年5月至2006年5月,猪价走出一轮和缓的涨落;此后,又从2007年~2008年的波峰降至2009年6月的波谷。
然而,自2009年以来,生猪波动周期越来越短,在短短2年间完成了2009年7月至2010年6月的“超短型”波动周期和2011年上半年价格剧烈飙升的“半坡型”上升周期,从而使3年的波动期缩短为一年循环期,打破了传统的生猪周期法则,改变了生猪生产与供给的波动频率,增大了把握生猪市场预期的难度。
(二)波动幅度增大
本轮生猪价格上涨持续时间长。根据商务部对全国470个集贸市场的定点监测,我国仔猪、生猪和猪肉价格连续13个月 (2010.6~2011.6月)保持同步的上涨态势,尚处于高位运行现状,仍有持续上涨的可能 (如图1所示)。
图1 2010.6-2011.7我国生猪行业价格变化示意图(数据来源:根据商务部生猪等畜禽屠宰统计监测系统整理: http://cms.dppc.org/listIndex.do?id=220)
同时,商务部监测数据显示,本轮生猪价格的波动幅度进一步增大。仔猪、生猪、猪肉价格分别从去年6月的14.33元/公斤、9.99元/公斤、13.46元/公斤上涨为2011年7月初35.18元/公斤、19.88元/公斤、25.26元/公斤,同比上涨145.50%、99.10%、87.67%,远高于50%的增幅,也使三个品种价格创下历年来的新高。
(三)波动季节异常
源于中国人的消费习惯,猪肉价格波动的季节性较为明显。〔2〕每年12月~次年2月,天气寒冷,居民对猪肉的需求增加,呈旺季之势,而且,在此期间,受传统节日(尤其是春节等)的影响,居民对猪肉的需求量较大,从而有效拉动猪肉价格的上涨。每年5月~6月,天气逐渐变热,居民猪肉消费量变小,有效需求不足,淡季特征明显,猪肉价格随之呈下降之势,至中秋节前后方又显上升趋势。〔3〕
本轮猪肉价格的波动逆常规而行,出现“淡季高涨”的异常迹象。2010年12月~2011年2月,猪肉价格维持在18.30元~18.97元的价格高位,比2010年6月高出36%~41%;进入2011年6~7月,猪肉价格不降反升,从3月的19.44元/公斤一路飙升至7月初的25.26元/公斤,与3月相比,增幅达30%。因此,“淡季不淡”的价格反常现象成为本轮波动的一个显著特征。
(四)预警机制失灵
为有效稳定生猪市场,国家相关部门强化了对生猪等畜禽产品的价格监测,设置了生猪生产和市场判断的预警指标,将猪粮比价作为基本依据,同时参考仔猪与白条肉价格之比、生猪存栏和能繁母猪存栏情况。主要目标是猪粮比价不低于5.5∶1;辅助目标是仔猪与白条肉价格之比不低于0.7∶1;生猪存栏不低于4.1亿头;能繁母猪存栏不低于4100万头。
然而,根据国家检测部门的相关数据显示,本轮“猪周期”的各项参考指标均在可控范围之内,预警机制出现失灵的现象。
1.猪粮比。根据国家商务部从全国大中城市获得的生猪出场价格与主要批发市场的玉米价格数据分析 (如图2所示),我国生猪市场重要的预警指标猪粮比,从2010年7月的5.78∶1上升到2011年7月初的8.50∶1,处于国家规定的绿色正常范围之内 (6∶1~9∶1)。但是,此次周期波动却在远未探“9”的常态下反常发展,实难彰显猪粮比的良好预警作用。
图2 2010.6-2011.6我国猪粮比变化示意图(数据来源:根据商务部生猪等畜禽屠宰统计监测系统整理:http://cms.dppc.org/listIndex.do?id=220)
2.仔猪与白条肉价格之比。为有效保障生猪生产的持续性和相应的盈利性,仔猪与白条肉价格之比应当不低于0.7∶1的标准。根据商务部的统计数据,2010.6~2011.7月,我国仔猪与白条肉价格之比一直保持在1.02∶1~1.4∶1之间 (如表1所示)。尤其是进入6月以来,仔猪每周涨幅同比超过100%,截止7月13日的统计数据,涨幅已高达128.7%,体现出强劲的盈利预期。
表1 2010.6-2011.7我国仔猪与白条肉价格比较表
3.生猪存栏头数。根据农业部畜牧业司发布的月度生猪存栏数据表明,2010年5月至2011年6月,我国生猪存栏量经历了“几”字形的发展历程 (图3)。从2010年5月的43370万头低谷跃升至2010年11月45470万头的峰值,增加了2100万头;受春节需求影响,2月生猪存栏量减至44410万头;随后,生猪存栏量止跌上升,截止2011年6月,生猪存栏量上升至45640万头,始终保持在44000万头以上,超出预警指标近3000万头。而母猪存栏量在历经2009年的波动后,跌至2010年8月4580万头,随后在震荡中逐步上升,截止2011年6月,达到了4720万头的相对高位,超过预警指标的15%,充分保障了生猪供给来源的可持续性。
图3 我国生猪、能繁母猪存栏量变化示意图(数据来源:根据商务部生猪等畜禽屠宰统计监测系统整理:http://cms.dppc.org/listIndex.do?id=220)
三、我国生猪价格本轮波动的成因分析
在本轮生猪价格的波动演变中,既存在成本推动的现实因素,又伴有供给失衡的结构因素。疫情的偶发也助推了本轮仔猪价格的飙升,成为诱发猪价整体上涨的引致因素。同时,国家生猪扶持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也刺激了生猪价格的异常波动。
(一)成本因素分析
生产成本是生猪定价的重要基础,它主要包括生产过程中耗掉的各种饲料费、人工费、固定资产折旧费、药品防疫费等一系列相关费用。
在生猪生产过程中,饲料成本占养猪成本的60%以上,因此,饲料价格直接影响生猪产量和生猪价格。〔4〕玉米一直是猪饲料的主体,约占60%~70%的比例,这使玉米价格成为生猪生产成本的重要参考依据。如图4所示,自2011年1月玉米价格从2.12元/公斤上涨到7月初的2.34元/公斤,上涨幅度达到10.34%,与去年同期相比,涨幅达14.7%,仅此一项就可使每头生猪的饲料成本增加上百元。
同时,规模化养殖的兴起使传统养殖时期被忽略的固定资产折旧、物流费、管理费和财务费等成本日渐显化,提高了养殖费用,每头约为150元;加之受物价水平的普遍上涨、城市最低工资标准上调等因素影响,生猪饲养人员工资普遍上涨了10%~20%,使每头猪的饲养成本上升了60元左右。①刘颖,刘元.猪粮比价应适度调整〔EB/OL〕.http://szyjscyxs.mofcom.gov.cn/html/102/573.html.再则,伴随健康养殖模式的推广与发展,养殖环境的改善及养殖程序用药、治疗用药、生猪疫苗和消毒费用的支出也大大增加,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抬高了生猪的养殖成本,推动了猪肉价格的上涨。
(二)供给因素分析
从全国规模以上企业每月生猪屠宰量数据可以看出,进入2011年,2月生猪屠宰量大幅降至1317.9万头,比去年同期减少了17.40%,仅略高于2009年的同期屠宰量。如图5所示,尽管3月份屠宰量有所回升,但下降趋势初现,截止6月底,生猪屠宰量降至1634.9万头,连续5个月低于去年的同期水平,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13.15%,跌至3年来的最低点,这充分说明猪肉市场供给量明显减少。
图5曲线走势进一步表明:2011年2~5月期间,全国生猪屠宰量介于2009年~2010年间的阈限波动,具有历史的趋同性和相对稳定性,结构失衡现象尚未充分显现。然而,进入6月以来,生猪屠宰量继续下降,结构性矛盾明显。因而,6月成为本轮波动的分析拐点,前期波动成本推动型特征突出,而后期则逐渐演变为供给失衡为主的波动模式。在生猪存栏量 (图3)仍然保持高位的状况下,屠宰量的下降表明,价格上涨的预期导致市场观望加重,压栏惜售现象明显,造成市场供给偏紧。
(三)引致因素分析
生猪市场的风险不仅来自于“蛛网模型”的内生周期调整,而且也面临诸多外生性因素的干扰。笔者认为,本轮猪肉价格的波动首先源于去年冬季的持续低温天气,这导致部分地区仔猪成活率下降,随之而来的腹泻病致使仔猪成活率较低。据统计,今年1月份,仔猪存栏为2009年以来的最低水平,直接导致仔猪市场的供给失衡,成为引发本轮周期波动的导火索。
仔猪供给不足,势必抬高仔猪的市场售价。如图1所示,2011年1~2月,仔猪价格的每周涨幅仅维持在1%以下;受春季发展生产的影响,仔猪需求日渐旺盛,尤其是2月底到3月初,仔猪价格每周涨幅超过5%,比去年同期涨幅高25%以上。
由于仔猪价格不仅具有成本效应,而且更多地体现为猪肉市场价格的参考效应。因此,进入3月以后,仔猪价格急剧攀升,同比涨幅从40%迅速飙升至133.8%,必然带动猪肉价格随之上扬。同时,二者互为因果、相互联动,共同催生了本轮的周期波动。
(四)刺激因素分析
经过2007年的猪价波动,国家为稳定生猪的市场供应和防止猪价的过度下跌,先后出台两项重要政策和相关救市措施,以期通过加速生猪的生产发展和收储托市来稳定市场价格。
2007年的《国务院关于促进生猪生产发展稳定市场供应的意见》和2009年的《防止生猪价格过度下跌调控预案(暂行)》对能繁母猪和生猪良种进行补贴,对生猪公共防疫体系建设中病害猪的处理补贴等,无疑为生猪价格的出场价提供了相应的参考成本,从而改变了传统的定价机制,在预期收益既定的前提下,参考成本的存在势必抬高生猪的出场价格。同时,为应对本轮的周期波动,7月12日国务院出台促进生猪生产健康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进一步提高了对能繁母猪与病死猪的补贴额度。这种临时性的应急措施虽能有效刺激生猪生产规模,但也存在加速推动生猪成本价格上涨的风险。
2008年生猪收储的托市措施与2010年的冻肉收储政策,对于稳定市场价格、保护养殖户的合理收益,有着重要的保障作用,但另一方面,又放大了人们对生猪养殖收益的稳定预期,从而引致生产者通过直接购买仔猪育肥补栏的方式缩短生猪的生产周期,甚至不惜使用一系列违禁激素类饲料 (如“瘦肉精”等)快速催肥方法,使1年半的繁殖生长期迅速缩短为3~5个月,以期获取最大化的利润收益。正是这种刺激政策下的激励行为,刺激了提速出栏的方式出现,既抬高了仔猪的购买价格,又增加了生猪的催肥成本,尤其在生猪养殖的规模化进程中,势必增加并转移生猪的出场价格。
无可否认,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和市场干预行为调动了养殖户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加速生猪生产发展,保障猪肉市场的供需平衡。然而,也不能不看到,国家政策的出台和救市的强烈预期不仅推动了生猪价格的上涨,而且刺激了生猪的供给周期缩短,加快了正常的波动频率,增加了市场把握的难度。
上述分析表明,本轮生猪周期波动的独特性在于:生猪养殖行业尚未达到“伤筋动骨”的程度,却引发了新一轮的价格波动,具有一定的复杂性,这既是生猪生产内在因素驱使的结果,又是外部因素综合叠加的产物。
四、本轮波动的对策分析
基于猪肉刚性需求与生猪供给富有弹性的特点,应当通过宏观政策的调控稳定生猪市场供给和价格的基本稳定,既要充分保障生猪饲养的正常利润,又要切实提高消费者的福利剩余,以减缓生猪的周期波动,防止生产的大起大落。
(一)培育稳定的供应基地
在刚性需求既定的前提下,培育稳定的供应基地有利于保障生猪市场的供需平衡。
适度的规模化、生猪养殖的标准化与健康化已成为现代畜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标志。目前,我国生猪养殖仍以散养户和小专业户为主,总体上呈规模小、分散的特点。〔5〕散养的传统方式具有较强的随意性、兼业性及市场信息的非对称性,往往造成小生产与大市场的脱节,既难以有效规避市场风险,又在“追涨杀跌”的现象中加剧了市场的波动。因此,优化生猪的市场结构成为当务之急。
伴随农民收入结构的改变,散养户比例逐渐下降,中小型规模的专业养殖户逐步成为市场结构的主体,规模化的生猪养殖已成为我国生猪产业结构调整的趋势和方向。因此,建立梯度发展的稳定生猪供应基地,应当优化生猪产业链,调整投入结构,采用“公司+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逐步形成政府引导扶持的,以“中小规模饲养为主、大规模饲养为辅、农户散养为补”的生猪饲养格局。
(二)构建完善的期货市场
由于无法准确把握市场价格的预期,生猪养殖经常陷入“忽多忽少”的周期波动。因此,逐步建立具备一定权威性和预期性的生猪期货市场是我国生猪市场健康发展的理性选择。
期货市场是市场经济的高端形式,其价格发现功能能较真实地反映未来市场的供求关系。〔6〕建立和完善生猪期货市场,通过价格发现机制锁定远期生猪价格,对当前的生猪生产政策起预先的指导作用,将有助于避免生产的盲目扩张、供求的严重失衡和价格的大起大落,平滑生猪市场的蛛网波动。同时,运用期货市场的套期保值功能,将养殖环节单独承担的市场风险转移并分散到众多的社会投资者身上,有利于降低养猪行业的风险。
目前,应当大力开展生猪养殖订单与期货、期权等金融创新的有效组合形式,通过金融机构与“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或者“基地+农户”等模式相结合,设计合理的期货合约、交易流程、风险防范体系与相应的投资基金,以保障我国生猪行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三)优化国家的补贴机制
生猪行业是一种“高投入、高风险、周期长、效益低”的弱质行业,国家应采取长期的支持保护政策,优化补贴机制,促进生猪生产的稳定发展。
从2007年开始,国家财政已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建立能繁母猪补助、生猪良种补贴、母猪政策性保险及病死猪补贴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养殖户的后顾之忧,调动了生猪养殖积极性,有利于快速恢复市场的供给能力,平抑市场波动。然而,诚如前述分析所言,其对市场的直接刺激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生猪价格的上扬,而且也干扰了生猪正常的生长周期,违背了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因此,对生猪行业的补贴应当尽可能避免直接干预的形式,而主要采取对生猪养殖基础设施、生猪防疫体系及饲料种植业进行长期、稳定的补贴的形式。
当前应当大力支持对生猪供应基地、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和生猪小区建设的投资与补贴,极力推进生猪生产规模化的发展;设置专项资金、专业人员从事生猪防疫体系的长期建设,避免疫情等偶发因素造成的市场冲击;对以玉米为主的饲料种植业给予一定的补贴,从而减少生猪养殖成本,降低猪肉的市场价格,提高消费者福利剩余。
(四)健全科学的预警体系
鉴于猪肉具有供给弹性及周期波动的特点,应当设置科学的预警机制,突出预测功能。我国现有的预警机制信息体系不健全,生猪生产和价格数据采集不完整、不及时,急需修正与完善。
首先,确立合理的比价结构。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确立合理的猪粮比、仔猪与白条肉之比等盈利标准;增设生猪出厂价与白条肉的价格比,以指导生猪生产与流通环节的利润分配机制;同时,辅之以仔猪量与屠宰量的补栏比,分析生猪的可持续生产能力。建立生猪市场的一体化监测体系,加强对猪粮盈亏平衡点、利润平衡点及补栏比等预警指标的综合分析。
其次,强化对价格的监测分析。对生猪波动的事前预警而言,价格监测分析是关键一环。在强化价格的监测分析中,准确把握市场价格的运行趋势,科学设置年度价格的调控预期,为生猪生产和政府宏观调控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第三,完善综合的信息平台。增加固定监测点,扩大样本采集量,逐步形成覆盖全国生猪市场的监控体系,及时掌握成本、生产、市场和收益等方面的动态数据情况,建立综合分析研究系统和流通发布信息平台,正确引导生猪生产的经营决策,规避市场风险,助力宏观调控。
(五)完善猪肉的储备制度
为有效维护市场的稳定、应对突发事件的需要,还应当建立健全中央与地方相结合的猪肉储备制度。通过储备的蓄水供给,解决突发事件、紧急救灾和节日的市场供应;同时,充分利用储备调节功能,在市场供大于求、价格过低时,增加储备数量,通过收购托市的方式缓解“猪贱伤农”的困境;在市场供不应求、价格过高时,降低库存数量,适时投放,平抑市场波动,从而解决“猪贵伤民”的矛盾。
猪肉储备的数量控制、期限约束与技术性要求加大了储备成本,在实际运作中存在一定的困难。建议加大对储备企业的原料投入,增加库存补助与过期损失补贴,充分发挥储备调节功能,替代政府的直接干预,尊重市场运行规律,从而有效保障市场的供需平衡。
〔1〕农业部生猪波动规律性研究课题组.生猪生产和价格波动情况分析〔J〕.农村新技术,2008,(3).
〔2〕李秉龙,何秋红.中国猪肉价格短期波动及其原因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7,(10).
〔3〕毛学峰,曾寅初.基于时间序列分解的生猪价格周期识别〔J〕.中国农村经济,2008,(12).
〔4〕綦颖,吕杰,宋连喜.关于中国生猪产业的周期波动问题探析〔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7,(5).
〔5〕张喜才,张利庠.我国生猪产业链整合的困境与突围〔J〕.中国畜牧杂志,2010,(8).
〔6〕杨为燕.基于蛛网理论的生猪价格波动性分析〔J〕.江西社会科学,2008,(6).
F307.3
A
1004—0633(2011)06—074—06
2011—08—03
徐万刚,博士,四川省经济发展研究院研究人员。 四川成都 610021
(本文责任编辑 谢莲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