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对伊斯兰国家经济政策分析

2011-12-26刘正茂

天府新论 2011年6期
关键词:伊斯兰国家

刘正茂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对伊斯兰国家经济政策分析

刘正茂

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与广大发展中国家有“天然的接近性”,其对外政策的立足点就是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伊斯兰世界是发展中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中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地位相似,在争取公平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努力中,双方有着共同的利益。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共同努力,双方经贸关系取得了显著的发展。

对外经贸关系;伊斯兰国家;国际分工体系;国际经济新秩序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实现了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GDP年平均增长率超过9%,已成为世界第四大制造国。百余种商品产量居世界第一,出口额持续大幅增长。截至2011年3月底,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30447亿美元。①数据来源于中国商务部网站统计。

随着国力的增强,中国的对外政策正从过去储备力量的“韬光养晦”,向与大国地位相称的“有所作为”进行转变。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与广大发展中国家有“天然的接近性”,其对外政策的立足点就是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伊斯兰世界是发展中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中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地位相似,在争取公平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努力中,双方有着共同的利益。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共同努力,双方经贸关系取得了显著的发展。

一、中国对中东伊斯兰国家的经济政策

中东地区除以色列、塞浦路斯外的国家都是伊斯兰国家。北非的埃及、苏丹、阿尔及利亚、利比亚、突尼斯等国作为阿拉伯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本文中也被列入论述。

从世界能源资源分布情况看,中东伊斯兰国家几乎都是“储油大户”,全球19个特大型油田中,有14个集中于中东,这些国家的石油总储量约占世界总储量的60%以上。中东地区各产油国具有充分的石油产出和供给能力,预计2020年日产量将接近4000万桶,占全球石油供应量的42%以上。因此,这些国家在世界油气储备和生产领域均占有突出地位。至少到21世纪中期,全球范围内能够维持大规模石油生产及输出的国家,主要是这些国家。

(一)注重战略资源储备,深化双边能源合作

能源问题是关系中国经济发展全局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对中国而言,无论是在石油资源储备上,还是在地缘政治以及交通条件上,中东地区都具有绝对优势。目前,中国石油年进口的50%-60%来源于中东,主要集中于沙特、伊朗、阿曼、也门、苏丹等国。以2003年为例,上述国家分别占中国石油进口的 16.6%、13.6%、10.5%、7.7%、6.9%,合计占当年中国石油总进口的 55.3%。2004年,在中国十大石油进口来源国中,沙特、伊朗、阿曼和也门分别位居第一、二、四、五位,四国石油进口几乎占中国进口总量的50%。2005年和2006年上半年,中国七大石油进口来源国中,上述四国处于同样重要和关键的地位。如果说中国的能源安全问题是石油问题,那么,就其重要性和依存度而言,中国的能源安全问题也是中东石油问题。②吴 磊:“关于中国—中东能源关系发展的若干思考”,《阿拉伯世界研究》2007年第1期。随着中国石油消耗量和进口量逐年上升,保障能源供给已成为中国新时期“大周边”战略构建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中国政府极其重视中东伊斯兰国家这一重要的“世界油库”。

中国对中东伊斯兰国家的能源贸易方式以短期合同为主,包括政府间协议、加工贸易、易货贸易和一般现货贸易等。目前,中国已与沙特、阿曼、也门、卡塔尔、阿联酋等国签订了长期进口原油合同,总量占中国进口原油的40%。此外,还与苏丹、科威特、伊朗、沙特、阿联酋、阿曼、突尼斯、阿尔及利亚等国在石油基础设施建设、油田勘探开发等领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主要方式包括直接贸易、“上游”合作、工程承包和共建炼油厂等。

(二)密切经济贸易往来,构建互利共赢格局

近年来,随着中东国家石油和天然气的持续涌入,中国与中东伊斯兰国家经贸联系日益加强。中国已与绝大多数中东伊斯兰国家签署了双边经贸易和技术合作协定,成立了经贸混委会机制。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国家间经贸合作呈现快速发展势头,形式日趋多样化,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有了很大的突破。2005年,中国与阿拉伯国家贸易额达512.7亿美元,同比增长39.7%。2011年上半年,中阿经贸合作并未受到中东动荡局面的影响,贸易额再创历史新高,达到1200亿美元,同比增长36%。中国在阿拉伯国家累计实际投资额超过150亿美元,在大型机械制造、家用电器、汽车组装等领域的投资项目不断增多。③“中国与阿拉伯国家贸易额上半年再创历史新高”,中广网银川7月29日消息。阿拉伯国家已成为中国第8大贸易伙伴,第7大出口市场和第7大进口来源地。2007年6月17日,阿拉伯国家农工商会总联盟主席阿德南·卡萨尔在约旦首都安曼说,预计2015年中国与阿拉伯国家的双边贸易额到将达到1000亿美元。2007年11月,约旦投资委员会首席执行官马恩·努苏勒博士表示,目前在约旦的中国人有3万左右,已有17个中国公司进入约旦,有16个中国项目享有约旦投资法的赋税减免,总投资额超过9000万美元。特别是海尔集团,在约旦总投资额已达4000万美元。④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西亚非洲司统计。为进一步扩大和深化双边合作,中国商务部部长陈德铭在首届中国·阿拉伯国家经贸论坛的演讲中提出了三个具体建议,第一个就是加大中阿双方贸易,促进工作力度,提升贸易额,争取在3-5年达到或超过2000亿美元。在友好互利原则的指导下,中国政府还积极展开对阿援建项目,如帮助苏丹建设了一大批基础设施项目。特别是2009年3月竣工的麦洛维大坝,使苏丹的发电量增加了两倍,解决了苏丹北方的电力供应问题,为其农业发展铺平了道路。

除阿拉伯国家外,中国同伊朗、土耳其的进出口贸易增长幅度也均在40%以上。2007年中伊贸易额超过200亿美元⑤美国《华尔街日报》,2008年7月12日,转引自中国国际航运网。,中土贸易额达到140亿美元⑥新疆新闻网,2008年9月3日。。据伊朗通讯社2011年7月26日北京电,伊驻华大使萨法里表示,今年以来,伊朗与中国的双边贸易额增长迅速,上半年伊中贸易额超过210亿美元,预计到今年底将超过400亿美元。据中国海关统计,2008年中土双边贸易额达125.68亿美元。2009年受金融危机影响,双边贸易额有所下降,但到2010年已迅速恢复增长。据土方统计,去年的双边贸易额为200亿美元左右。2010年10月温家宝总理访问伊斯坦布尔时,中土两国政府宣布,到2015年要将双边贸易额提高到500亿美元。⑦“中土两国双边贸易去年达200亿美元”,上海青旅国际货运有限公司网站,2011年9月2日。

表1 中国与中东主要伊斯兰国家的进出口贸易统计(2008年)⑧表中数据来源于中国商务部网站统计。 (单位:亿美元)

中国大力扩展与中东伊斯兰国家的经贸往来,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在硬件设施方面,中国政府在阿联酋投资设立了“中国机电产品展览中心”,中国企业在沙特投资创建了“大连-中国大地贸易中心”、“中国鞋城”等项目。第二、在经贸协定方面,中国与一些国家签署了投资保护、避免双重征税、投资促进、贸易促进、技术合作等协定。第三、从联络机制上看,中国已与大部分国家签订了经济、技术和贸易合作混委会协定,双方国家高层领导人多次举行互访,双边自由贸易谈判均已启动并初见成效。此外,为进一步深化和发挥“中阿合作论坛”的作用,加强中国与阿拉伯国家的投资促进,中国商务部于2008年9月8日举办了“2008中国-阿拉伯国家投资研讨会”。会议讨论了中阿双方在相互投资领域的合作现状、前景和投资机会。2010年9月26日,首届中国阿拉伯国家经贸论坛在宁夏银川举办,论坛以“传承友谊,深化合作,共同发展”为主题,由论坛研讨会、商品贸易展览和投资合作促进活动三大板块组成。2011年9月21日,第二届中阿经贸论坛再次于银川举行,旨在实现推动中阿全面合作、共同发展的战略合作关系目标。在上述成果的基础上,中国将进一步拓展新领域和新项目,力图实现中国与中东伊斯兰国家的互利共赢。

二、中国对中亚伊斯兰国家的经济政策

中亚包括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阿塞拜疆6个伊斯兰国家。①学术界对“中亚”这一概念有多种理解。本文根据中国外交部网站的划分,中亚地区包括文中提及的6个伊斯兰国家。中亚地区拥有丰富的战略资源。据初步探测,该地区石油蕴藏量达200多亿桶,天然气达7.9万亿立方米,②成宁:“中亚地区的战略利益及美俄争夺该地区的新态势”,《东欧中亚研究》2002年第3期。其中一半以上集中于哈萨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中亚石油与天然气总储量居世界第三位,有色金属资源如铅、铝、锌、铬、镍、钨的储量相当可观,还有一定储量的铀矿。随着资源开发技术的完善,中亚地区将逐步成为未来世界最重要的能源储备和供应地区之一。

(一)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扩大能源合作规模

中国与中亚国家毗邻而居,发展经济往来有得天独厚的便利条件。双方之间经济的互补性,更是提供了强劲的动力。自建交以来,双边经济贸易关系在政治关系发展的基础上,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不断扩展和深化。双方在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贸易等领域都进行了广泛合作。

近年来,中国加大基础建设投资,不断完善设施建设,中国与中亚地区铁路网已基本形成,由中国沿陇海铁路、兰新铁路深入中亚地区的铁路干线已成为新亚欧大陆桥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与中亚五国连接的主要干线公路均加入了亚洲公路网;中国已经开通至中亚六国首都的直达航线;连接主要成员国的亚欧光缆也已建成。以铁路为主体,包括公路、航空、通讯和口岸设施在内的连接中国和中亚六国的交通走廊硬件设施已初步建成。

在构筑良好硬件设施的基础上,中国与中亚国家积极扩大能源合作规模。在与哈萨克斯坦油气合作领域,中国政府大力推动油气开发和化工“上下游”合作,加快推进哈天然气管道南线项目工程 (别伊涅乌―奇姆肯特段)、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C线哈境内段、中哈原油管道二期第二阶段等项目的建设,确保油气管道稳定安全、长期运营。目前,中哈天然气管道工程已全面进入现场建设阶段,计划2013年3月通气。中哈南线项目建成后,中亚天然气管道将与哈干线输气网及西部主要油气区连通,这将有效提升中哈两国油气合作的战略层次,为中哈能源合作开辟更广阔的空间。③“中国与中亚三国深化能源务实合作”,新华网,2011年9月。近年来,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同哈萨克斯坦签署了全长3000多公里的输油管线总协议。2003年,中国通过控股的形式掌握了哈境内3个油田的开采权:扎纳茹尔油气田、肯基亚克油气田和北布扎奇油田。其中,扎纳茹尔油气田和肯基亚克油气田的石油储量共约6亿桶,天然气储量共约1460亿立方米;北布扎奇油田的可采储量约为5亿桶,潜在储量达10亿桶。④“中哈输油管道一波三折之一”,http://www.oilnews.com.cn/gb/zhuanti/2004-05/24/content_572731.htm。

在与全球天然气储量第五位的土库曼斯坦油气合作领域,2007年双方签署了中土天然气购销协议和土库曼斯坦阿姆河右岸天然气产品分成合同。根据协议,在未来30年内,土库曼斯坦将通过规划实施的中亚天然气管道,向中国每年出口30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另据中新社北京2011年3月2日电,就土库曼斯坦向中国每年增供200亿立方米天然气问题,双方已达成共识,政府间框架协议计划将于今年下半年签署。

此外,中国还大力发展同中亚国家在其他能源领域的合作。2011年6月,中国水电建设集团国际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访问吉尔吉斯斯坦,拜访了能源部长以及国家铁路公司总经理等政府和企业要员,双方签署了苏萨梅尔-科克梅林梯级水电站建设勘查合作备忘录,该备忘录的签订为双方进一步开展在水电领域的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⑤“曾兴亮拜会吉尔吉斯斯坦第一副总理并签署水电站项目合作备忘录”,中国水电建设集团国际工程有限公司网站,2011年6月3日。

(二)充分发挥地缘优势,促进区域经济融合

2000年,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后,与中亚国家毗邻的中国西部省区积极发挥地缘优势,与中亚邻国在经济技术合作、劳务输出、信息交流等方面进一步加强合作。2006年,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120.58亿美元,出口总额为77.33亿美元。其中,新疆作为向西出口的桥头堡,积极推出“两线开放,沿边先行”的大边贸战略,向中亚国家开放了12个国家一类口岸,与中亚国家已互为主要贸易伙伴,双方区域经济合作在中国与中亚国家经贸关系中发挥了典范作用。2006年,新疆对中亚国家的进出口总额约为74亿美元,出口总额为58.49亿美元,分别占全国对中亚国家外贸总额和出口总额的61.4%和75.6%①“对新疆与中亚经济‘热’关系的‘冷’思考”,新疆统计信息网,2011年11月27日。。

中国与中亚国家的经贸往来,已由最初的西部地区发展到包括中部、东部地区在内的20多个省、市、自治区,甚至香港企业界也着手参与同中亚国家的合作。双方合作除商品往来外,还有各种经济技术合作和劳务合作,其形式包括开办独资和合资企业,提供成套设备和技术,进行资金合作,开展科研协作和承包合同等。涉及范围从纺织、电子、建筑、机械制造到冶金、石油、天然气等不同领域。2009年10月16日,中亚区域经济合作第八次部长会议在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举行。会议指出,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中亚区域经济合作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与会各方表示,未来将继续深化区域经济合作和开展以项目为基础的务实合作。2010年10月31日,中亚区域经济合作第九次部长会议在菲律宾宿务举行,中国代表团出席了会议。会议回顾了自第八次部长会议以来中亚区域经济合作各领域取得的积极成果,讨论了未来十年的战略合作方向。与会代表一致表示,将共同致力于实现“好邻居、好伙伴、好前景”的长远目标。

目前,中国与中亚伊斯兰国家的合作规模不断扩大,合作层次不断加深,由单一的贸易领域扩展到技术和投资领域。同时,中国还将增加在中亚国家的境外加工贸易,继续在中亚国家投资设厂,积极开拓当地市场。在中亚各国中,哈萨克斯坦与中国的经贸往来规模最大,最具代表性。2007年,中哈贸易额达到91.5亿美元,连续7年呈递增趋势。(见表2)2010年,双边贸易额达204亿美元,同比增长44.5%,创历史新高。2011年6月14日,胡锦涛主席访问哈萨克斯坦,与纳扎尔巴耶夫总统会谈,确定建立中哈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并提出2015年双边贸易将在2010年的基础上再翻一番,达到400亿美元。②“中哈贸易额2015年将达400亿美元”,财讯网,2011年6月。

表2 2000—2008年中国同中亚伊斯兰国家双边贸易情况③表中数据来源于中国海关总署统计。(单位:亿美元)

三、中国对南亚伊斯兰国家的经济政策

南亚地区有3个伊斯兰国家:巴基斯坦、孟加拉、马尔代夫。中国是南亚最大的邻国,这些国家是中国对外经贸合作的重要伙伴。中国正在进一步推进双边关系,为双方经贸合作提供更加良好的政治环境;推进经济合作多样化,开展投资、工程承包等多种形式的合作;探讨在经贸、能源、旅游、基础设施、扶贫等重点领域的合作;利用现有“南盟”、“博鳌亚洲论坛”、“东亚峰会”等区域、次区域合作机制,进一步拓宽合作渠道。

(一)顺势而行,构建合作平台

随着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的不断深入发展,中国同巴基斯坦、孟加拉、马尔代夫三国不断加强经济合作,推动双边经济合作快速发展,进而逐步实现同南亚各国的贸易自由化,推动整个南亚地区的经济合作。针对三国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中国同南亚国家的经济合作奉行先易后难,由浅入深的方针,重点扩大经贸合作,推动双边自由贸易协定的签署,在贸易自由化政策和贸易便利化措施的运作中共享合作成果。

为顺应当前发展潮流,中国政府出台了多项政策,启动了多项计划,为中国和南亚伊斯兰国家的经济合作积极构建良好平台。中国商务部自2005年起开始启动“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计划,鼓励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在海外建立经济区,实现中国企业的海外集群优势,并在3-5年内把一些成熟的制造业基地向海外转移。中国商务部承诺,将对在巴基斯坦的中国企业提供全力支持,通过提供信贷、保险、外汇等方面的支持,加大投资便利化,鼓励中国企业到巴开展制造业领域的投资。2006年由胡锦涛主席亲自揭牌的巴基斯坦海尔-鲁巴经济区就是中国首个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该经济区将充分利用中巴两国全天候、多领域的合作关系,利用双边投资贸易的优惠政策,搭建中国同巴基斯坦以及周边南亚市场的跨国通道。

此外,中国还与这三个国家签订了多项协定,以促进经济更快发展。2006年11月,中巴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政府自由贸易协定》和《中巴双边经贸合作五年行动计划》。2009年2月21日,两国政府在武汉签署了《中国-巴基斯坦自由贸易区服务贸易协定》。该协定的签署并生效使得两国在2007年7月开始实施的《中巴自贸协定》基础上,建成一个涵盖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投资等内容全面的自贸区。①“中国巴基斯坦签署自贸区服务贸易协定”,人民网2009年2月24日。2006年起,中国在“曼谷协定”框架下向孟加拉84种商品提供零关税待遇,中孟经贸合作将在彼此商定并实施“曼谷协定”优惠贸易安排的基础上,开拓新思路,开辟新途径,实现新发展。

(二)乘势而上,拓展合作领域

自20世纪50年代中巴建立经贸合作关系以来,巴基斯坦一直是中国在南亚地区的重要贸易伙伴,双方经贸合作已发展到投资、工程承包、技术合作等多个领域。中国公司在巴基斯坦75%-80%的大型项目中竞标成功,已取代西方公司成为巴基斯坦大型工程项目的主要建设者和投资者。伴随着海尔-鲁巴经济区等大批新型经济区的建立,中巴经贸关系一扫昔日“难以比肩战略关系高度”的“尴尬”,进入广阔的发展“快速道”。中国正努力与巴基斯坦建立一种包括自由贸易安排在内的全面经济伙伴关系。中巴贸易近5年来年均增长30%,2007年双边贸易额突破65亿美元,同比增长24.6%。②“中巴贸易额突破65亿美元”,http://www.gsdofcom.gov.cn/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24598。2010年达到87亿美元,与2009年的67亿美元相比增幅约为28%。其中,中国对巴出口增长25%,自巴进口增长37.44%。③“2010年中巴双边贸易额扩大至87亿美元”,新浪财经网2011年1月30日。此外,中国已投资5亿美元于2007年7月启动中巴联合投资公司,并决定在中国商务部投资促进事务局和巴基斯坦投资委员会之间建立工作联系。在2008-2009财年 (2008年7月至2009年6月),中国在巴基斯坦直接投资3120万美元,涉及油气资源、矿产、基础设施、工程、农业和信息通讯行业等领域。

中国与孟加拉的贸易近年来呈持续增长态势。据日本贸易振兴机构的统计,2003年中国对孟直接投资达6800万美元,成为对孟投资最多的国家。投资的增加带动了两国贸易的增长,据中国海关总署统计,2009年中孟双边贸易额为45.82亿美元,2010年增至70.59亿美元。同时,孟加拉还是中国在南亚地区开展对外承包工程业务的传统市场之一,截至2007年9月底,中国在孟累计签订承包工程与劳务合作合同额38.73亿美元,完成营业额为40.96亿美元。2008年、2009年,我国商务部采购团赴孟,签署了总计1.5亿美元的采购合同。④数据来源于中国外交部网站统计。

中国和马尔代夫的经贸合作也不断发展。2004年3月,双方签署两国政府贸易和经济合作协定。2009年双边贸易额为4080万美元,2010年增至6352万美元。⑤数据来源于中国外交部网站统计。

中国将继续本着积极主动、双边和多边区域活动相结合、以双边促多边的原则,积极组织各种贸易和投资促进活动,继续鼓励并组织商务代表团互访,扩大交流与合作,加强在出展来展、信息合作、法律仲裁、调解业务等方面的合作,多渠道、多层次地促进中国同南亚伊斯兰国家的经济合作。

四、中国对东南亚伊斯兰国家的经济政策

中国同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文莱这三个东南亚伊斯兰国家的矿产资源及工农业制品差异度大,互补性强。随着产业的持续分工与升级,千百年来双方通过西南及海上“丝绸之路”产业链所交易的货物发生了较大变化。如今,中国从东南亚进出口的产品已不单是一般生活用品,而是涵盖了标准国际贸易商品分类的各大类近万种产品。

由于东南亚与中国地理位置相邻,文化背景相似,中国政府尤其鼓励企业前往东南亚投资发展。东南亚伊斯兰国家已逐步成为中国企业投资的重点地区。近几年,中国对东南亚的投资年平均增长速度达60%以上。2009年,马来西亚和中国的贸易总额是518.38亿美元,占中国与全球贸易总额的2.3%。自2009年开始,中国已成为马来西亚最大的贸易伙伴、第二大出口目的地和最大进口来源地。⑥“马来西亚驻华大使:中国是马来西亚最大贸易伙伴”,新华网2011年1月31日。2010年以来,中国已成为印尼第三大贸易伙伴。据海关方面统计,2010年1至9月,中印双边贸易额约为304亿美元,同比增长56%,印尼对中国出口实现了57.7%的高速增长。2010年前8个月,中国从印尼进口的纺织品,天然橡胶和煤炭金额同比分别增长42%、55%和261%。同时,印尼也是中国在亚洲投资最多的国家之一。据新华社报道,2010年前三个季度中国对印尼非金融类直接投资同比增长25.5%,到2014年,中印双边贸易额预计将突破500亿美元。这一发展趋势将为中国和三个东南亚伊斯兰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契机。

(一)挖掘潜力,推进地区能源合作

东南亚是世界上能源丰富的地区之一。印尼、马来西亚、文莱这三个伊斯兰国家盛产石油,成为新兴的产油国,其石油大量出口,中国是其主要的出口对象之一。印尼油气资源比较丰富,资源潜力较大,油气储量居东亚各国之首,是世界重要的油气资源国。2007年,印尼发现了18个油气田。截至2009年,印尼石油剩余探明储量为54663.00万吨,原油产量4900万吨,天然气剩余探明可采储量为31800亿立方米,天然气产量719亿立方米。①中国-东盟矿业合作论坛暨推介展示会网站,2011年1月25日。马来西亚是继印尼之后的世界第二大天然气出口国。文莱是亚洲第三大液化天然气生产国,是世界第四大天然气出口国。尽管东南亚国家有如此丰富的资源,但在与中国的双边贸易中,能源贸易所占份额并不大。

近几年,中国和这些国家在政治关系良好的基础上,充分挖掘潜力,积极推进次区域能源合作。2002年在印尼巴厘岛举办的第一次中国—印尼能源论坛,为双边能源合作奠定了基础。同年,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收购西班牙瑞普索公司在印尼的五大油田的部分权益,并获得每年4000万桶的份额原油。这是中国公司并购国外资产数额最大的项目之一。中国和马来西亚、文莱的能源合作也如火如荼地展开:中国石油集团与马来西亚国家石油公司在苏丹合作勘探开发油田,平均日产原油已达26万桶;马来西亚UMW公司与“中石油”旗下的宝鸡石油钢管有限责任公司,共同投资1.58亿元人民币在上海建设了一座现代化的石油钢管制造基地。截止2005年,中国每年从文莱进口原油一百多万吨,进口贸易额达2-3亿美元,在文莱石油出口对象国中排第八位。中国政府还继续鼓励中国企业参与文莱石油和天然气“上游”和“下游”领域的商业合作,包括在原油、液化气以及石化产品的开发、生产、加工与销售方面的合作。中国政府支持中国公司参与文莱油气资源的勘探、开采、加工与运输等各种合作项目。2009年,中国电工设备总公司与马来西亚国家电力公司签订了总额达3.1亿美元的能源合作合同,规定中国电工设备总公司承包在东马沙巴建设总装机容量达4×84兆瓦的燃煤电站。该项目是中国电力企业与马来西亚国家电力公司首个能源合作项目,标志着中马能源合作又上了新台阶,取得了新突破。②首聚能源博览网,2009年10月30日。

(二)防范风险,促进经济和谐发展

金融被喻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杠杆”,起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在中国与东南亚伊斯兰国家的经济合作中,金融成为先导,是合作中的重中之重,成为合作中进展最快,也最令人瞩目的领域。自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后,中国支持地区货币合作机制“清迈倡议”,倡导建立货币互换安排体系,以防范和减轻金融风险。通过中国同东南亚伊斯兰国家以及其他国家的合作,已形成了一个金融体系健全、资本流动顺畅的东南亚金融体系。中国在构筑这道“金融防护墙”中的作用为世人称赞,在东南亚地区经济领域中的影响不断扩大。

本着“睦邻、安邻、富邻”的周边外交方针,我国在经济实力增强之后,加大了对东南亚伊斯兰国家援助的力度,并使对外援助向机制化方向发展。据美国国防大学亨利·耶普的一项调查表明,2002年中国对印尼的援助是美国的两倍。2006年起,中国开始援助印尼兴建亚洲最长的跨海大桥和燃煤发电站等五项基础设施工程,总金额达8亿美元。中国还同东南亚伊斯兰国家一道,积极倡导建立亚太经济援助体系。2004年,中国宣布实行“亚洲减债计划”,承诺将减免一些国家的部分或全部到期债务,促进东南亚地区的经济和谐发展。

五、中国对非洲等伊斯兰国家的经济政策

非洲现有53个国家,其中超过半数的国家都是伊斯兰国家,它们是中国重要的盟友与伙伴。中国同非洲伊斯兰国家良好的经贸合作是中非合作的重要基础。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中非充分发挥双方资源条件和经济结构等方面的互补性,双方合作领域不断拓宽,合作内容日益丰富,涉及农业、贸易、投资、经援、基础设施、交通运输、医疗卫生、科技、金融和旅游,形成了多层次、宽领域的格局。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在中非合作论坛2000年部长级会议召开之后,中非经贸合作进入了快速、全面、稳定发展的新阶段。这不仅有利于中非双方的经济发展,也加快了非洲伊斯兰国家的脱贫。

半个多世纪以来,中非经贸合作由早期单一的政府间官方援助向形式多样、互利合作的方向发展,取得了累累硕果。目前,中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和法国的非洲第三大贸易伙伴。

在双边贸易方面,中国商品物美价廉,适合非洲市场的消费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非洲人民的需求。中国从非洲进口的石油、矿产品、木材、钻石等商品,也为中国经济建设所需要。中国已与45个非洲国家签订了双边贸易协定,加强在海关、税务、检验检疫等领域的合作,为中非贸易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为支持非洲国家扩大对华出口,从2005年起,中国给予与中国建交的非洲最不发达国家部分对华出口商品零关税待遇。截至2010年7月,受惠商品已扩大到4700多个税目,今后将逐步涵盖《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全部税目95%的商品。在零关税政策带动下,非洲受惠商品对华出口快速增长。从2005年至2010年6月底,中国在零关税待遇项下累计进口非洲商品13.2亿美元。2000年,中非贸易首次突破100亿美元,此后连续8年保持30%以上的增长速度,2008年,中非贸易历史性地突破千亿美元大关,达到1068亿美元。2011年上半年,中非贸易总额再创历史新高,达到790.08亿美元。2011年下半年,中非贸易将延续上半年良好的发展势头,以目前的增速来看,2011年全年,中非贸易肯定可以突破2010年1269.11亿美元的历史峰值,历史性地达到1480.82亿美元,其中中国对非出口将会达到714.38亿美元,中国从非洲进口将会达到766.44亿美元。①梁明:“中非贸易:2011年上半年分析和全年展望”,新浪博客,2011年8月12日。

在投资领域,近年来,中国对非投资增长迅速,2003年底中国对非直接投资存量为4.9亿美元,而截至2009年底,中国对非直接投资存量已大幅增长到93.3亿美元。②中国政府网站,2010年12月23日。中国政府鼓励有优势的各类企业积极对非洲投资。截至2005年上半年,共有近700家中国企业到非洲各伊斯兰国家投资,投资总额达7.5亿美元。③“中非友好合作展现美好前景”,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5-11/10/content_3761860.htm。目前,中国政府正在积极推动在尼日利亚等几个非洲国家建设境外经贸合作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已投入2.5亿美元。

在金融合作方面,中国政府支持中非金融机构加强交流合作,为双方企业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中国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的业务已遍及非洲大陆,提供国际结算、贸易和融资等服务,融资领域涉及制造、能源、通讯、电力、供水、交通、农业、物流等行业。中国加入非洲开发银行、西非开发银行等,通过捐款、减债、设立双边技术合作基金等方式,支持非洲减贫与发展事业。2007年10月,中国国家开发银行同尼日利亚一家主要银行非洲联合银行签署协议,通过该银行为非洲的基础设施项目筹措资金。④“中国的银行积极参与非洲金融活动”,《参考消息》2007年11月2日第4版。非洲国家的金融机构也积极拓展对华业务,截至2009年底,喀麦隆、尼日利亚等非洲国家的多家银行,在中国设立了分行或代表处。⑤中国政府网站,2010年12月23日。

在对外援助方面,自20世纪50年代起,中国就开始向非洲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各类援助,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到2003年底,在援款项目下建成近800个成套项目,涉及农牧渔业、基础设施、文教卫生等领域。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积极推行对非洲优惠贷款,这一援助新方式受到非洲国家的普遍欢迎,非洲成为中国优惠贷款的重点地区之一。

在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方面,中国政府鼓励和指导中国企业以成熟、成套技术及管理经验与非洲企业开展直接合作,合作领域涉及房屋建筑、石化、电力、交通运输、通信、水利、冶金和铁路等方面,大项目不断增多,技术含量也日益提高。

在2006年举行的“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中国表示将扩大对非洲援助规模,设立中非发展基金,援助建设非洲联盟议会中心,进一步向非洲开放市场,在非洲国家建立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等,中国的上述政策措施赢得了非洲国家的普遍赞誉。此外,中国还将继续积极落实论坛第二次部长级会议提出的多项举措。在2009年举行的中非合作论坛第四次部长级会议上,中方又宣布了八项新举措,涉及农业、促进投资、减免债务、扩大市场准入等领域,进一步突出改善非洲民生、加强农业合作、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合作、提高非洲自主发展能力等内容,从而使非洲有关国家和人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利益。中国政府将继续与非洲国家共同加强经贸合作,推动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不断向深入发展。

当前,国际形势正处于大变革和大调整时期,世界经济领域的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但是国际形势总的格局和发展趋势并没有改变,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要和平、求合作、促发展”是中国同伊斯兰世界各国的共同意愿。中国在外贸多元化战略指导下,积极开展同伊斯兰国家的经贸合作,合作前景非常广阔。同时,双方的合作水平与彼此的市场能量相比依然存在一定差距,中国与伊斯兰国家经贸合作的层次和规模还有进一步拓展的空间。

成宁.中亚地区的战略利益及美俄争夺该地区的新态势〔J〕.东欧中亚研究,2002,(3).

谭蓉蓉.伊朗与中国将加强油气领域的合作〔J〕.天然气工业,2006,(3).

吴磊.关于中国-中东能源关系发展的若干思考〔J〕.阿拉伯世界研究,2007,(1).

于树一.中国与中亚国家经贸合作的特征〔J〕.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10,(9).

周国建.伊拉克战争后中国与中东经贸关系探讨〔J〕.世界经济研究,2003,(11).

F125.5

A

1004—0633(2011)06—067—07

2011—05—27

刘正茂,解放军理工大学。 北京 100193

为深化双边能源合作,促进双方在能源领域的相互投资与贸易,中国已经开放了能源“下游”领域,特别是石油炼制和销售市场,以吸引中东国家的直接或间接投资。中国还将为中东产油国开放战略石油储备、能源运输设施建设和新建炼油厂等诸多领域。截至2005年底,中东国家来华投资项目累计1067个,合同外资金额15.2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金额8.6亿美元。①杨上明:“石油美元促使国际经济降低对石油依赖度”,http://www.ibdaily.com.cn/show.asp?id=141178。此外,中国在中东还积极进行能源领域的投资开发。中国化工进出口总公司收购了挪威的阿特兰蒂斯公司,获得了在阿联酋、阿曼和突尼斯3国的12个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区块的权限。中石化集团公司2003年中标开发沙特大型天然气油田,总投资约19亿美元。2007年12月,该集团同伊朗签署了一份价值20亿美元的协议,目的是开发伊朗亚达瓦兰油田。②“西方媒体紧盯中国伊朗‘石油大单’”,《参考消息》2007年12月11日第1版。据路透社德黑兰2009年11月25日电,中石化集团将和伊朗国家炼油和销售公司 (NIORDC)签订价值65亿美元的新建和改造炼油厂项目协议。此外,在北非的苏丹,中国公司目前已经建成了石油开采、提炼和销售一条龙的产业链,成为中国海外石油开发的典范。上述举措进一步扩大了中国与中东产油国之间能源合作的规模。

(本文责任编辑 王云川)

猜你喜欢

伊斯兰国家
国家公祭日
嘉米拉伊斯兰服饰旗舰店
国家
车 站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把国家“租”出去
论中世纪伊斯兰海商法的形成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
对首尔梨泰院伊斯兰街道的文化景观解释
伊斯兰刀剑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