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日本灾难”引发的哲学思考

2011-12-26张细兵

天涯 2011年3期
关键词:核泄漏灾难哲学

西安交大哲学教授张再林近日在《世界哲学》网络版上发表文章,对日本地震引发的灾难进行哲学反思,他指出,这一灾难与其说是天灾,不如说是人祸,是人类亲手为自己植出的难以下咽的苦果。

张再林说,这种人祸与其说是人类自己酿制的经济危机、政治危机,不如说是人类自己酿制的生态危机,一种更为深刻也更为致命的危机。如果说面对经济危机、政治危机人类还可以自我治愈的话,那么,正如日本这次核危机表明的那样,生态危机以其不可逆的毁灭性的危害几乎弹指之间就将人类置于万劫不复之地。因为,我们人类只有一个地球,而地球上任何一个国家的生态灾难,都要由这个星球上生活的全部生灵来共同承担和买单。这也说明了为什么面对日本灾难,人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可以搁置民族世仇而捐弃前嫌,人类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感受到他们之间是如此的患难与共、休戚相关。

其实,这种由核电泄漏引发的生态危机爆发在日本,其看似偶然,而实属必然。一个极度崇尚、痴迷于“经济成功”、“工业奇迹”、“技术力量”的民族,必然要为这种崇尚、痴迷付出沉重的历史代价。因此,当“日本制造”风靡全球之时,实际上就已经为其后发的生态危机埋下了深深的伏笔;当日本民族成为巨无霸的“经济恐龙”之际,同时也就为其拉响了在地球上陆沉的警笛。于是,出乎尔反乎尔,几乎在一夜之间,一个一度傲视群雄的日本一变而为外强中干、不堪一击的日本;一个加班成瘾的工作狂的国度被透支得筋疲力尽、奄奄一息;一个长期衣被着工业力量“世界第二”光环的民族,一个自命为最勤奋、最敬业也最争强好胜的民族,在为他们的巨大努力、无比执著付出沉重代价的同时,其命中注定是一个背负着人类历史悲剧的民族。所不同的是,如果说在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悲剧最终是由美国人的原子武器所一手制造的话,那么,这次悲剧虽同样重创于原子武器,但上面却贴着日本自己制造的标签。

因此,痛定思痛,当我们反思今天的日本灾难的时候,有必要也反思一下今天的整个人类,和日本人一样同样盲从于现代工业文明的整个人类。我们应该反思我们人类是否有必要如此追求工作的高效,是否有必要如此拼搏于生产总值的增长,是否有必要如此醉心于无比奢侈的消费。

这次日本灾难带给我们的,最重要和最根本的不是诸如核能安全此类的技术性的考量,而是有关人类生存发展的取向和方式的战略性的思考,即真正的哲学性思考。而这种思考将最终必然导致我们人类哲学观念的根本转型、根本更新。它使我们意识到,海德格尔当年关于“拯救地球”的预言并非危言耸听。一如海氏所断言的那样,现代的工业科技文明正在使地球变成“一座巨大的行星工厂”,其结果必然使人类“无家可归”,而这种“无家可归”不正是在这次日本核泄漏所造成的数量急剧攀升的灾民大迁徙中得到见证了吗?同时,它还使我们意识到,今天后现代主义对现代唯科技主义的膨胀的高度警惕也并非杞人忧天,正像人们在这种日本大震所看到的那样,随着一座座核电机组上空接踵冒出的令人惊恐万状的火光和浓烟,随着日本技术显贵们面对核泄漏是那样的手忙脚乱、回天无力,现代人类所坚信不移的“科技至上”、“人定胜天”的理念,显得那样的不无滑稽和难以自圆。

张再林说,也许,在这种反思中,中国哲人老子、庄子的思考在今天可以真正地派上用场。他们对天人和谐的原生态的人类文明的向往,他们对人类中心和人定胜天的工具理性的抨击,他们所秉持的顺任自然、无为不争的生命理念,他们所提倡的不尚奢华、不无质朴的生活态度,所有这一切思考虽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古人头脑,虽被一些人讥为有“开倒车”之嫌,但在今天重温起来却依然是那样的令人备感亲切,以其醍醐灌顶,以其一语成谶,使其为执迷不悟于工业科技文明的现代人类提供了一付真正的解毒剂,和真正的警世恒言。

猜你喜欢

核泄漏灾难哲学
雷击灾难
海洋升降流动力学机制及其生态环境效应探讨
东日本大地震文学作品的生态价值
论日本福岛核污染跨界环境损害的责任
灾难报道常见问题及反思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灾难不是“假想敌”
防范“抗生素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