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共产党对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探索及重大意义

2011-12-25

党史博采·理论版 2011年2期
关键词:土地革命武装革命

陈 明

(92474部队 海南三亚 572018)

中国共产党对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探索及重大意义

陈 明

(92474部队 海南三亚 572018)

随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全面破裂,持续三年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宣告失败,国内革命局势急转直下,中国革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局面。在武装斗争的实践中,毛泽东把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与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为中国革命找到了一条胜利的道路,也为打赢现代条件下人民战争提供了经验借鉴。

农村包围城市; 革命道路 ;探索; 意义

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形成和完善是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的重要标志。毛泽东作为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最早的探索者和实践者,集中全党的智慧,及时总结了大革命成败的经验教训,果断地冲破了教条主义的束缚,创造性地摸索出了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一、以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历史必然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的客观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以极大的理论勇气和创造精神,科学论证了当时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在农村存在和发展的条件,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把党和国家从危机中挽救回来,并引领中国革命走向了新的伟大胜利。

第一,走以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客观历史决定的。进入近代以来,中国逐渐成为一个由若干帝国主义国家间接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内无民主制度而受封建主义的剥削,外无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的压迫。在内外各种力量的刺激下,中国传统的封建政治经济结构开始破坏,近代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制度得以生长。这时的中国城市不能完全控制农村,农村却依然可以不依赖于城市而独立存在。同时,幅员辽阔的农村是反动统治的薄弱环节,中国共产党在大革命中已经在农村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有利于革命力量的发展;加之反动军阀的分割统治,也使革命力量能够在敌人统治的边缘地带生存下来。

第二,走以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是由中国革命阶级的力量对比决定的。封建经济始终占主导地位,外国资本和本国官僚买办资本又对民族资本实行压迫限制政策,不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极其弱小,中国工人阶级的力量也不强大,而农民却占到全国人口的80%。中国革命的敌人虽然建立了庞大的反革命军队,但长期占据着中心城市,而农村却是其统治的薄弱环节。中国革命要想取得成功,必须发动农民、依靠农民和武装农民,必须先占农村,后取城市,走具有中国特点的革命道路。因此,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

第三,走以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正确判断和领导决定的。

中国的早期革命以城市为中心目标,一方面是受西方革命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是中国革命的传统习惯所致。近代的西方无产阶级革命都发生在大城市,但这些成功的先例和这些国家处于发达或相对发达的资本主义时期的基本特征是分不开的。在国内,无论是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还是国共两党共同发起的北伐战争,也主要是以占领重要城市为目标的正规军作战,但却未能取得胜利。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深刻分析了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清醒地认识到国外搬来的“城市中心论”是脱离中国实际情况的,显然是很难战胜强大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势力的。中国革命要取得胜利,必须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二、以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实践探索

八七会议前后,毛泽东从中国国情和革命斗争实际出发,先后提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武装斗争、进行土地革命、开展工农武装割据等主张,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逐渐转入农村,中国革命开始走上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第一,毛泽东提出“上山”和“在枪杆上夺取政权,建设政权”的主张。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心城市被国民党新军阀严密控制,工人运动被镇压,革命力量急剧减弱,斗争环境十分恶劣。在这种情况下,中国革命是否还要坚持苏联模式,以城市为中心,就成了中国共产党亟待解决的问题。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热情地歌颂了农民革命的正义性,痛斥党内外一切怀疑和指责农民革命的谬论,针锋相对地提出了革命的中心问题,是无产阶级如何正确领导农民的问题,工人阶级及其政党只有取得广大农民群众的支持,才可能把中国革命引向胜利。

第二,毛泽东以实践证明理论,必须把武装斗争的立足点放在农村。毛泽东在中共三大的发言中指出:“任何革命,农民问题都是最重要的。”在《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中进一步强调:“农民问题乃是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不起来参加并拥护国民革命,国民革命不会成功。”三大起义受挫后,他率部转战千里,到达井冈山地区,在敌人统治力量比较薄弱的农村山区开展游击战争,发动土地革命,建立红色政权,开始了创建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的伟大斗争,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为共产党领导各地武装起义树立了榜样,提供了新鲜经验,从实践上开辟了一条在新形势下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深入农村,发动和武装农民,开展土地革命,建立农村根据地,以保存和发展革命力量的正确道路。

第三,毛泽东提出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必须建立在创造红色区域、开展工农武装割据基础上。毛泽东指出:在白色政权的包围中,有以小块或若干小块红色政权区域长期的存在,必有相当的条件。根据这些理论,他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即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土地革命为基本内容,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开展土地革命,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任务和主要内容;武装斗争是进行土地革命、巩固和发展革命根据地的最强有力的工具,建立革命根据地则是开展土地革命、进行武装斗争的基础和依托,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三、以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重大意义

新的实践需要做出理论的回答。毛泽东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合中国国情,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在现代高技术条件下。

第一,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理论,揭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规律,指导中国革命取得了最后的胜利。毛泽东指出:不论做什么事情,不懂得那件事的情形,它的性质,它和它以外的事情的关联,就不知道那件事的规律,就不知道如何去做,就不能做好那件事。中国革命和建设有其自身特殊的发展规律,这种特殊的发展规律根源于中国独特的国情,农村包围城市革命发展道路理论正是建立在对中国国情准确的把握和认识的基础上。

第二,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光辉典范。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和指导中国革命过程中,成功地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立场、观点和方法应用到中国革命战争、国防建设的实践中,坚决同教条主义、经验主义作斗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方法来解决中国问题,创造些新的东西,引领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

第三,农村包围城市革命发展道路理论,为打赢现代条件下的人民战争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随着高新技术大量运用于战争,武器装备呈现出信息化、智能化、一体化的趋势,远程攻击能力大大增强,打击精度空前提高,杀伤能力成倍增长,对战争胜负带来重大影响。但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清醒地认识到,人仍然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战争的性质、人心向背仍然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我们进行反对外来侵略、维护祖国统一的战争,必然因得到全国人民的广泛支持而获胜。

总之,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在中国特殊国情下得以成功,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集体创造,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它反映了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发展的特殊规律,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武装夺取政权学说的重大发展,成为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化条件下人民战争理论的渊源。

[1]《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简史》,中共党史出版社,2010年版。

[3]牛力、邱桂金主编,《国防和军队建设的科学指南》,解放军出版社,2004年版。

[4]何敏、薛学共主编,《中国近代军事思想论述》,军事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5]张国良主编,《高技术条件下的人民战争》,解放军出版社,1997年版。

陈明,男,(1982-),四川南部人,92474部队岸勤部政治处干事。

猜你喜欢

土地革命武装革命
M-24武装直升机
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
长满尖刺把自己武装起来
武装起来,让你认不出我!
习仲勋与西北地区的土地改革
土地革命时期中央苏区廉政建设探析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土地革命时期苏区土地分配制度略考
粉红革命
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的苏维埃和土地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