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人物回望中国股市20年
2011-12-25唐玮婕
◎唐玮婕
仅仅用了20年时间,年轻的中国股市悄然推动了一个国家经济体制的逐步变革,影响了数亿人的财富观,更带来许多人命运的变化。
买卖股票,成就了很多人一生的事业。当然,也有人最终沉沦在这不平静的股海之中……
发烫的股票
老赵是一家券商的营业部副总经理。上世纪90年代初,老赵在新疆从事检验检疫工作。由于父母工作调动,老赵来到了大上海。在熟人的介绍下,以算术见长的他被当时一家小券商——烟台证券录用了。
老赵回想起当初这段日子时,双眼总会闪出亮光——从上班到下班,客户总是络绎不绝地挤在柜台前排队,买卖股票要填的委托单甚至还标价出售,“行情好时2元一张,行情一般就1元一张。上海还算便宜的,外地要卖到5元。”
1991年开始,由于可供交易的股票太少,形成了股价天天小涨、最后暴涨的局面。越来越多的人相信,股票能令人一夜暴富。老赵回忆,当时做股票的大户“对股票基本一窍不通,不知道委托单该怎么填,也不知道要买什么股票,往往就丢给你一句话‘随便’。不过,那时候随便买什么都能赚钱”。
尽管坐柜台填委托单不是什么“技术活”,但操作的快慢却直接影响到股民“真金白银”的收益。于是,这些坐柜台的员工也就成了“稀缺资源”。老赵说:“那时候天天有客户给我们塞好吃的冷饮,有时候还请客吃饭,为的就是能在第一时间填单子买卖股票。”
1992年5月21日,上海股市全面放开股价,上证指数从前一天的623点冲到1334点,所有的股民都欢天喜地,股票资产一夜间翻倍。
除了火得发烫的股票,当时证券市场上还有一样不得不提的东西——“认购证”,用它在一级市场申购新股。“我1992年还在中学做老师,打算盘打了很久,内心也挣扎了很久,终于鼓起勇气用自己的‘私房钱’买了10张回来。”老金算得上是上海滩上的第一代股民,他在股市里赚到的第一桶金就是出自这些“偷偷买来”的认购证。
寒冷的底部
整个1992年,赚得盆满钵满的股民们始终处于亢奋状态,也就在这一年,国务院证券管理委员会和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成立,标志着中国资本市场开始逐步纳入全国统一的监管框架。
很快,一度只有小涨和涨停的股指开始往下跳水,持续的重挫把不少人迅速膨胀起来的财富快速打回了原形。1994年7月29日,上证指数跌到全年最低点325点,这轮市场的低迷一直持续到1996年。
“割肉”的惨痛经历,老金这辈子都不会忘记,当他把10万多元现金全部投入股市时,市场还在一点点往上涨。可惜好景不长,每股80多元的中百一店(现在的百联股份)突然“变脸”,股价最低的时候甚至只剩下个位数。“尽管一下子亏了上万元,可如果当时不忍心割,损失肯定还要大得多。”这次“割肉”仿佛让老金开了窍,自那以后他痛下决心,要花时间好好研究股票。
“只有经历过熊市的股民才能真正成长起来。”老金总说,这么多年来他看过太多靠买卖股票发了大财又全部输掉赔光的故事,“我们这行可不在乎你曾过得多好,只在乎你能活多久。”经历几次起伏后,到了2001年6月,上证综指攀上了2200点高位,这时老金已经盈利颇丰,但他隐隐感到股市泡沫堆积日久,肯定撑不了太久,于是选择了落袋为安,用赚得的钱买了套商品房。
一边股市在涨涨跌跌中前行,一边中国证券市场也在磕磕碰碰中寻找着方向。“监管不足、内幕交易、投机盛行、制度不完善,一开始的股票市场确实没什么规矩。”在老赵眼里,“证券法”出台前的证券市场就像一张堆满了钱的桌子,没有人告诉你该不该拿这个钱,也没有明文规定这钱究竟要怎么拿。
股指暴跌的1994年,老赵依旧坐在营业部里填单子,然而人挤人的场面却一去不复返。这年年底,老赵被公司派到上海证券交易所,成为令人艳羡的“红马甲”。“红马甲”之所以让人羡慕,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工资待遇在当时绝对能算得上“白领”。按照老赵的说法,那时候上海本地券商的交易员都属于“红马甲”中的“大款”,“有一次,我隔壁座位上的一个小姑娘举止特别奇怪,叫她一起去吃午饭也不去,一到下班时间就飞一样地打车跑回家去了。到第二天,这个小姑娘才跑来告诉我们,原来前一天公司财务过来发奖金了,她从来没见过那么多钱,吓得她坐在那里一动都不敢动,生怕被偷了。”
早期的股市避不开的一个乱象就是——坐庄。股市里的庄家往往从社会各方面融入大量资金坐庄拉升股票,这个过程持续时间很短,为了避免被其他人低价成交,往往以散户来不及反应的速度迅速把股价恢复到正常的交易通道里。老赵说:“我看过大大小小的庄家,也见识过各种坐庄的方法,不过这些庄家最后的命运,都逃不过销声匿迹。券商挪用客户保证金在当时几乎是证券市场公开的秘密。”
也正是如此,证监会提出了实行客户证券交易结算资金第三方存管制度,从而在制度上建起一道隔离墙。
倔强地生长
随着上交所从外滩搬到浦东后,无形席位逐渐采用,“红马甲”的地位也瞬间掉入“跌停板”,各家证券公司开始陆续把“红马甲”撤了回来。2001年开始,一段时间长度超出所有人意料的熊市降临了。
足足5年的熊市让无数业界精英竞相“折腰”,“当时到处都是亏钱的声音,很多小券商被兼并,一大批人都跳槽了。”老赵所在的券商前前后后“改头换面”了3次——1次合并,1次增资扩股,最后1次因公司自营盘“爆仓”,被另一家券商以“蛇吞象”的方式接管。
2001年成功“逃顶”的老金,也在2002年底又重新“杀回”股市。“当时我以为跌得差不多了,全仓买入一只上海本地股,结果这大盘却依旧‘跌跌不休’,我看这势头不对,只好又一刀全部割掉了。在市场里,始终是股评家好做,操盘手难当,赚钱才是硬道理。”
回望这一长段熊市,绕不开的阴影还是国有股减持。2001年,《减持国有股筹集社会保障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出台,确立了国有股减持主要采取存量发行,原则上采取市场定价方式。7月26日,烽火通信等4只新股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同时上网发行,并均以发行价减持国有股。这令投资人看淡后市而纷纷抛售,致使7月24日沪深两市大跌。2002年,财政部和证监会宣布暂停在A股市场上减持国有股。
当人们对股市哀叹到“残阳如血”的时候,改革的契机再次到来。
2005年4月29日,证监会发布了《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这场意义深远的“股权分置改革”让沉寂多年的A股迎来了一个波澜壮阔的大牛市。
伴随股改前行的脚步,规范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证券公司综合治理等变革也在快马加鞭。“整个市场都在渐渐规范起来,”老赵渐渐感受到,“券商的日子也没有从前那么好过了,市场竞争开始越来越激烈,客户不会自己跑过来排队,要自己去找。”
眼下,和很多普通股民一样,老金与老赵的“股事”还在继续。老赵在公司里领头搞起了“营销”,老金退休在家用孙子买来的电脑继续炒股,市场里也在不断涌现诸如创业板、股指期货等新鲜事物。老金说,股市终究有苦有甜,只有经历,才能收获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