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台涨价调查
2011-12-25彭靖
◎彭靖
过去几个月里,53°飞天茅台的终端价格几乎每月一换。而茅台终端售价从300多元上涨到千元,只不过用了3年左右时间,涨幅一点不逊色于楼市。
如此疯狂背后,究竟谁在推动茅台涨价?
厂家是“始作俑者”
茅台厂家被扣上“始作俑者”的帽子绝非偶然。
2010年7月,正是白酒行业传统的销售淡季,数家媒体众口一词的“茅台又涨价了”的新闻,恰似一石激起千层浪。据报道,北京茅台专卖店,53°飞天茅台已经涨到869元,而在重庆某零售终端,53°飞天茅台的零售价更是历史性突破千元大关,并且都“货源紧张,一瓶难求”。
接下来事态愈演愈烈,全国各地茅台终端价格攀比似的一路高歌猛进。
从历年涨价时机上看,茅台此次淡季涨价太出人意料。然而茅台酒相关人士却纷纷表示“出厂价并没变”,“不清楚终端情况。”
业内素有“二线看一线,一线看茅台”之说,牵一发而动全身,以往茅台出厂价上调并不频繁。最近一次是2009年12月,53°飞天茅台出厂价从每瓶439元提高到499元——正是这一举动,掀起了2010年年初白酒业涨价风潮。为稳固市场,茅台又下达“限价令”——53°飞天茅台终端价格不得超过730元。茅台酒总经理袁仁国更明确表示,经销商如擅自涨价,严重者甚至将被取消经销商资格。
硝烟似乎刚刚散去,为什么短短半年之后,又出“茅台涨价”新闻?
“成本上涨说”向来是各品牌白酒涨价的挡箭牌。然而对茅台这样2009年毛利率高达90.2%的企业来说,成本上涨真能自圆其说吗?酿造一斤茅台酒需2.4斤高粱和2.6斤小麦,按现在市场价格计算,5斤粮食的总价不超过6元。
一位不愿具名的茅台经销商说:“茅台为保证价格逐年上涨,刻意制造供不应求的局面,现在茅台涨价的路子就是缺货,先让经销商涨价,消费者接受后再提高出厂价,造成涨价又缺货的局面。”——这就是白酒行业的所谓“饥饿营销”。
蓄意的茅台荒
中国消费者对高端白酒的价值认知,主要就体现在价格上,似乎“越贵越值钱”。因此近年来在高端白酒竞争中,要打击对手拉开差距,要提升品牌,势必涨价。
这不仅仅体现在茅台、五粮液近20年来竞相提价、对白酒市场领袖地位的争夺上,茅台还有更大的野心。
茅台酒总经理袁仁国曾说,茅台应该打造成为“奢侈品”。言下之意,未来茅台卖的不是酒,是身份。毕竟在国内,XO、路易十三动辄可以卖到上万元。茅台瞄准的,也正是这些高端洋酒。
更何况,从长远利益上看,2010年,53°飞天茅台出厂价499元,此酒储存10年即为15年年份酒,而2010年,茅台15年年份酒出厂价为2599元。按照茅台近年出厂价年涨近20%的涨价幅度,保守假设10年后,茅台15年年份酒出厂价仅涨一倍,即为5198元,也就是说,2010年的茅台储存10年后,出厂价是2010年出厂价的10.4倍——年复合收益率高达26.4%。两相对比,显然,储备陈酒更符合茅台长远利益。
从最现实的利益诉求,到品牌提升诉求,再到战略诉求,茅台的出发点无可厚非。而以往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茅台一直将节奏控制得很好,从未招致如此之大的非议。
现在,问题究竟出在哪个环节?
炒房不如炒茅台
事实上,茅台已经意识到终端价格的异常疯狂。2010年9月中旬,茅台再颁“限价令”,声明53°飞天茅台最高售价869元,超出这个价格,就属乱涨价。为此,茅台制定了更严厉的处罚措施,甚至派出8个小组在全国各地清查。
从结果上看,此举显然收效甚微。2010年7月之后,终端市场上53°飞天茅台标签几乎一月一换,898元、958元……直至全国各地普遍突破千元大关。
通胀带来了一个最好的爆发契机,让经销商们可以尽情追逐利益最大化。
广州一位经销商说:“53°飞天茅台今年的价格行情特别诡异,不仅货源特别紧,而且价格涨幅很大。”按理说,即便淡季异常涨价,中秋过后白酒业进入低潮,价格也会随之下调,然而2010年中秋节后,茅台一直处于涨势,而且“拿一次涨一次”——在业内人士看来,这种诡异透着游资炒作的痕迹。
相对游资,多名业内人士透露,参与“炒”茅台的核心成员就是经销商,“他们从厂家直接拿货,有先天优势”。而厂家的“控量保价”更是被他们现学现用,一方面营造氛围,另一方面囤酒待售,这就加剧了下游市场的供需失衡,终端价格自然上涨。
与此同时,媒体再次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有人统计,茅台终端售价从300多元上涨到千元,只不过用了3年左右时间,涨幅一点不逊色于楼市,这让许多人视之为抵抗通胀的保值品——“买房不如买茅台”。
一位专卖店老板就说,以前消费者买茅台多数都是到宴客或者送礼的时候才买,现在却是看见53°飞天茅台就抢购,甚至饭局上,不少老板以能拿得出53°飞天茅台为荣——他们炫耀的不是价格高的好酒,而是炫耀能拿到货。
短短数月,推高茅台价格似乎已经成为一场全民参与的“游戏”。
谁是赢家
有游戏就有赢家。
同为白酒第一梯队的五粮液,在2010年10月8日正式推出首款酱香型白酒,定位超高端,每瓶价格超过千元。而作为第二梯队的领军者泸州老窖高调推出新品白酒,价格同样超过千元。除此之外,第二阵营的其他高端白酒也开始蓄势发力冲高。
茅台却因此陷入了一个进退两难的境地:一方面高渠道利润势必倒逼茅台上调出厂价,这种被迫涨价难免有些“被绑架”的味道,并且会再次将茅台推上风口浪尖;另一方面,上调出厂价后,价格再渐次上涨传递到终端,又会被对手蚕食多少市场?
事实上,茅台这两年的业绩表现已经让外界大跌眼镜。2001年~2007年,茅台的净利润从3.28亿元上升至28.31亿元,一度在A股市场上创下盘中230.55元的历史高位,久居两市第一高价股之列。
但是2008年茅台净利润同比增长仅19.1%,而2009年13.5%的增长率更是创下了茅台近10年来的新低。随后在2010年第一季度、第二季度、第三季度,茅台净利润增长4%、16.5%、7.80%,“屡次低于市场预期。”
如此表现,让茅台股价节节下挫,甚至一度触及125.5元的历史低位。
茅台酒副总经理杜光义曾说,2010年国庆节后,就不断有企业、经销商、券商机构等通过舆论造势,意图“敦促”茅台酒尽快领涨,因为“只有茅台涨了,其他(白酒)品牌才闹(提价)得起来”,茅台股才涨得起来。然而这就是最好的出路吗?
无论如何,茅台最终还是做出了自己的选择。2010年12月15日,贵州茅台终于公告上调出厂价20%。
然而至少从表面上看,这场茅台酒引发的价格游戏,真正的赢家却并非茅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