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模糊层次分析的县域特色产业选择

2011-12-24祝爱民王温冉于丽娟

关键词:特色产业县域优势

祝爱民, 王温冉, 于丽娟, 袁 赫

(沈阳工业大学 管理学院, 沈阳 110870)

特色产业是指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所积淀形成的具有一种或几种特有的资源、文化、技术、管理、环境、人才等优势,从而具有市场核心竞争力的产业或产业集群,是由其赖以产生发展的特定环境所决定的[1]。县域经济是一种特殊的经济主体,它既不同于全国的经济发展模式,也与大范围区域经济的产业发展不同。随着全球经济结构的调整,我国各区域间产业结构趋同的现象越来越明显,因此,对地方特色产业和特色经济的研究,成为理论工作者和政策制定者需要系统深入地探讨的一个全新的课题。国内有关县域特色产业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从不同的角度提出县域特色产业的内涵以及原则和基准,并在此基础上构建特色产业选择的指标体系和模型,还有不少学者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角度,对县域特色产业的发展和培育提出了有指导意义的意见。但是,县域特色产业的选择还迫切需要一个更具适用性和实用性的模型,本文的研究即致力于解决这一问题。

一、县域特色产业选择的原则与指标体系

1. 县域特色产业的内涵

县域特色产业是在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在县域主体特色生产技术和工艺水平的条件下,对其特色资源和特色产品进行产业化开发和生产的产业部门或行业。它是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标志着县域产业的优势所在[2]。实践证明,凡是能够较好地选择和培育出独具优势的特色产业的地区,就会形成它特有的经济优势和竞争优势,如寿光的蔬菜产业、安溪的茶产业、丽江的旅游产业等。特色产业的选择在县域经济的背景下有它的重要意义和特殊性。

2. 县域特色产业选择的原则

特色产业的选择因资源禀赋优势和时空条件等的不同,需要考虑多种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在县域经济的环境下,资源环境和地理人文环境都存在很大的差异,没有固定的模式可循,但是县域特色产业的选择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

(1) 优势原则。特色产业首先要具备产业间的竞争优势,其理论基础是亚当·斯密发表的《国富论》中提出的绝对优势理论以及后来由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和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分别提出的比较优势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3]25。县域特色产业应该具有相对于其他产业更强的获取稀缺资源的能力,同时应比其他县域在同产业领域具有更加良好的发展条件和更强的市场开拓能力。任何一种特色产业都是在竞争和比较中成长起来的,因此,县域特色产业的选择要充分考虑到本县的特色资源,将资源优势转化成产业优势,进一步创立比较优势,形成县域特色,从而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4]。

(2) 规模原则。特色产业的发展必须能够带动整个县域经济的发展,因此特色产业必须具有较强的资源规模、生产规模和市场规模,即该县域此产业的资源储量、生产能力与市场占有率均高于其他地区同类产业,这样才能够充分发挥其带动作用。

(3) 社会效益原则。在县域特色产业的选择和发展过程中,考虑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应重视其社会效益,即产业发展对社会的科技、政治、文化、生态、环境等方面所作出或可能作出的贡献。特色产业只有在产生良好社会效益的前提下,才能获得可持续的、健康的稳步发展。

(4) 市场导向性原则。市场经济是一种“需求约束型经济”,是完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而特色产业就是在这种千差万别的市场需求中选择出符合消费者偏好的产业,使之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5],进而形成特色经济。因此,一个产业能否成为特色产业,还取决于它是否具有较高的市场需求,是否符合市场需求的发展变化。只有市场有需求,才有可能进行大批量生产,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进而使产业获得可持续发展。因而,特色产业的选择要立足于市场,要分析区域内外市场需求状况,选择那些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较强的市场竞争优势的产业。

(5) 前瞻性和开放性原则。每一种产业的选择和培育都需要经过一定的时间周期,对特色产业的选择不仅要结合县域本身具有的资源优势,还要考虑到未来市场的发展需求和发展潮流,即特色产业的选择必须具备前瞻性,能够对未来的市场需求作出科学的预测。县域特色产业选择的开放性是指特色产业的选择必须依托国内乃至国际开放性的市场,真正的特色就是具有世界性。特色产业的选择和定位应该是开放的,比如特色旅游资源可以吸引到国内外的游客;特色产业的发展也应该是开放性的,可以充分利用国内外的发展经验,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也可以吸引外资和人才来为本地经济发展服务等。

(6) 产业关联和产业带动原则。特色产业除了其本身具有较强的地方资源优势以外,还必须与其他产业具有较强的关联性,并能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即当某一部门对它的需求以及它对各个部门的需求都较高时,优先发展这一产业便可以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受到影响的产业又进而影响到与其有关的更多产业的发展,产生连锁反应[6]。县域经济的增长不能只靠某一种特色产业,而应着眼于形成本县域的产业群,防止对一种产业的过度依赖,必须有利于促进整个产业结构的优化,在动态中不断保持趋于协调的产业结构。要实现县域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各个经济部门必须保持适当的比例和相当的关联度。

3. 县域特色产业选择的指标体系

根据以上对县域特色产业选择原则的探究,本着指标设计的目的性、综合性、层次性、重要性、科学性、可操作性以及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原则[7],本文构建出县域特色产业选择的指标体系,主要包括产业区域优势、技术进步优势、产业规模、产业社会效益、产业关联性和产业经济效益6个方面的10个指标,如图1所示。

图1 县域特色产业选择的指标体系

(1) 依据迈克尔·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产业区域优势用来描述某一经济主体内某种产业应该具备的相对优势,在县域经济主体中可具体化为两项指标:

① 区位熵,又称专门化率。它可以衡量某一区域要素的空间分布情况,反映某一产业部门的专业化程度,计算公式为

如果该产业区位熵>1,则说明该产业在本区域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特色产业应该选择区位熵较大的产业。

② 产业增加值率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产业增加值占同期产业总产出的比重,即企业实现的价值占产品总价值的比重。其计算公式为

(2) 技术进步优势主要用来衡量某一产业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的能力。本文用技术要素相对密度来表示。技术要素相对密度越高,产业的技术进步优势就越大,意味着其投入要素的技术含量越高,产品越不容易被替代,竞争力越强。其计算公式为

(3) 产业规模,在县域主体内产业必须具有较大的资源规模、生产规模和市场规模,才能带动整个县域经济的发展,形成该县域的特色产业。本文将它具体化为市场占有率和需求收入弹性两个指标,其计算公式为

(4) 社会效益是指该产业的一切活动为社会带来的贡献,在县域主体中,社会效益很大程度上反映在就业方面,本文使用该产业的就业吸纳率来反映这一指标,计算公式为

(5) 产业关联性反映该产业与其他产业间的经济技术联系,此指标用产业的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来判断,这两个系数是通过某地区的投入产出表计算得来的[8],即

(6) 产业经济效益是产业的资金占用、成本支出与有用生产成果之间的比较。某产业经济效益好即是指以尽量少的经济投入获得尽量多的成果产出,并产生好的社会效益。结合县域主体的特点,可具体化为投入产出比率和总资产贡献率两个指标,计算公式为

二、县域特色产业选择的模型构建

模糊层次分析法是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结合。层次分析法通过两两比较的方式确定层次中各指标的相对重要性,再利用熵值法进行调整,能够较为客观、准确地得出各评价指标的权值,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模糊综合评价法可以对评价对象的优劣程度用优、良、差等模糊概念来描述,便于处理一些不好处理的模糊信息。使用模糊层次分析法构建县域特色产业选择模型的步骤如下[9]:

(2) 确定评价因素集U={U1,U2,…,Un},其中U1,U2,…,Un表示n个评价指标。

(3) 确定评语集V={V1,V2,V3,V4,V5}={“很差”,“差”,“一般”,“好”,“很好”},可将评语集量化为E={1,2,3,4,5}。

(4) 建立模糊评价矩阵Pi=Vjk,其中Vjk表示该产业第j个指标处于第k级评语的隶属度。对于每一个评价因素Uj都需要构建一个评语集Vj={Vj1,Vj2,Vj3,Vj4,Vj5},从而构成模糊评价矩阵

三、例证分析

某县地处中东部地区,有其特有的自然资源和工业基础,但是经济发展水平一般,近些年来未取得明显的进步。根据该县经济发展现状、资源禀赋以及各产业发展水平,首先对该县的产业定性地进行了粗略筛选,根据有关统计数据资料,得到各备选产业的指标值。由层次分析法和熵值法调整后得到的权重值如表1所示。

表1 某县备选产业各指标值及权重 %

再根据上述模型综合评价方法中的步骤,通过计算得到该县各产业的综合评价值,并进行总排序,如表2所示。

表2 某县各产业综合评价值及排名

从以上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该县钢铁制造业的综合评价值最高,其次为化学工业、旅游业和纺织业,因此,该县应该以钢铁制造业和化学工业作为其特色产业,并通过特色产业对其他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促进该县的产业结构优化和县域经济发展。

四、结 论

县域特色产业的选择和培育直接关系到整个县域经济的发展,对县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起到关键的作用。特色产业的“特”字就在于其产业形成基础独特、产品与服务的制造或提供过程独特、产品与服务的使用价值或品质独特[10]。但是,县域特色产业的选择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很多县域不具备定量分析的条件,要考虑的因素是也多方面的,本文综合考虑了县域特色产业选择的影响因素,提出了县域特色产业选择的一般原则。另外,将模糊层次分析法运用于县域特色产业选择过程中,既可以防止人为片面因素的影响,又能够较好地实现定性与定量、主观和客观的结合[11]。

参考文献:

[1]黄淮.城郊型乡镇特色产业选择的个案研究 [D].杭州:浙江大学,2005:3-5.

[2]周丽永.特色产业的评价与选择方法研究 [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3:7-10.

[3]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 [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

[4]吉荣康.北京市主导产业选择研究 [D].北京:北京工业大学,2006:6-8.

[5]彭建文,王忠诚,齐正军.特色产业选择初探 [J].经济体制改革,2001(3):94-96.

[6]贾卉.县域主导产业选择及其实证分析 [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S2):65-67.

[7]乔芳丽,杨军,侯强,等.辽宁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评价研究 [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3):268-273.

[8]赵永刚,王燕燕,李飞.区域主导产业选择指标体系的设计 [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08,30(5):7-10.

[9]廖培.AHP与模糊评价法相结合的旅游投标方案评价 [J].求索,2010(1):15-17.

[10]陈四辉,梁少华.地方特色产业内涵解析 [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0):6319-6320.

[11]刘晓欣,任建华.模糊层次分析法在商业银行战略投资者选择决策中的应用 [J].现代管理科学,2010(5):9-11.

猜你喜欢

特色产业县域优势
党建引领谋发展,特色产业促振兴
县域消防专项规划研究
新店:健身器材特色产业“化蛹成蝶”
矮的优势
西海岸:特色产业振兴乡村
多个特色产业在全国领先
山东县域GDP排名出炉
画与话
县域就诊率为何差了40%
2014年度陕西县域十强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