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的教育价值及影响机制

2011-12-24陈朝霞李贞涛

当代青年研究 2011年10期
关键词:福贵传统大学生

◎陈朝霞 李贞涛

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的教育价值及影响机制

◎陈朝霞 李贞涛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某些因素对于大学生成长、成才、为人处世有着很好的指导作用,不过以何种方式充分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作用,也是一直为人们所探讨的。当代大学生生活的文化背景是以视觉文化为主导的“读图时代”,这种以影像和图像为中心的视觉传播时代很契合他们的思维特点,并有很好的表现力和很强的渗透力,利于大学生接受和理解。因此,我们可以选择蕴含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因素的优秀当代影视剧作品,通过它们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以达到引导学生心灵健康成长的目的。

中国传统文化因素 影视作品 教育价值

一、影视作品的中国传统文化因素的心理健康教育价值

(一)《士兵突击》中的儒家思想——针对大学生自我身份定位和自我发展

《士兵突击》获2007年最佳电视剧奖,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好评,在大学生中也受到了较高的关注和喜爱,它刻画了一个淳朴憨厚的农村青年许三多在部队的培养下成长为“当代兵王”的历程,这个奋斗历程蕴含了相当多的中国传统文化因素,反映了很多宝贵的精神追求,有的专家称之为“中国梦”,现将这部电视剧里面蕴含的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益的中国传统文化因素分析如下:

1.“知命乐天”——面对期望与现实环境之间的落差

刚进兵营的许三多,对指导员所讲的各个兵种与作战功能充满了无限的向往,他为自己将要成为其中的一员而兴奋激动,可是当载着只剩下他一个人的大卡车停在了荒凉的红三连五班时,他的期望有了巨大的落差。在这里,每个人都被无聊和懒散占据,只有许三多坚持做着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他坚持早起,踢正步,整理内务,而且在所有人的不理解中修好了一条“看似没用”的路,最后凭着这股憨劲被调到钢七连。

许三多的口头禅是“有意义就是好好活,好好活就是做很多有意义的事情”,他接受自己的现实和自己被安排的环境,努力从里面找到自己生活的意义,不艳羡别人的生活和环境,只是想着把自己的任务完成,做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情,并从里面得到一种自我价值感,他通过平实而坚韧的努力,通过脚踏实地的认真做好眼前每一件有意义的事,获得人生迈步向前的坚实力量,获得人生自我的荣誉归属。我们不难从这里看出儒家推行的“知命乐天”的人生态度。按照儒家的说法,知天命,就是能理解、实践仁、义、礼、智、顺善之心,能知天命,就可以做到“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也就是孔子所说的“君子坦荡荡”,而不能知天命,就会产生忧、惑、惧,即“小人长戚戚”。“乐天知命”,不仅可以使人“不忧不惧”,还能使人“乐而忘忧”。

许三多最初面临的这种期望与现实之间的落差,也是当今大学生最初入学面临情景的写照,他们往往抱着极高的期望来到大学,但是在最初的兴奋过去之后,一些人感到现实与期望的巨大落差,会体验到失望、懊恼、悔恨、自责的情绪,找不到自己生活的意义,无法给自己准确定位。这种接纳现实的乐观态度,应该是当代大学生所学习的。

2.“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面对自己与别人的巨大差距

许三多刚调入钢七连时,机械化突击步兵和他习惯的五班完全是两个概念,他在太多地方不如别人,面对这样巨大的挑战和压力,许三多一开始只会哭鼻子,在班长“放弃十次以上的人不会好好做人,放弃三次以上的兵根本做不了士兵”的言语下拼了命地学习和吸收,不管自己出多少错,丢多大的人,最后成为他们班荣誉最多的人。

许三多在这样的压力下,在班长的鼓励下,逐渐吸收了钢七连的信念——“不抛弃,不放弃”,不自暴自弃,不放弃自己,所有的困难都迎头而上,允许自己被大家笑话,允许自己暂时做不好,但是在一次次的失败之后,他依然会去做。这里面包含了儒家“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思想,这是指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于此,君子处世,应像天一样,自我力求进步,刚毅坚卓,发愤图强,永不停息,这是一种顽强进取,蓬勃向上的进取精神,面对困难,有退缩的时候,但是最终敢于迎头而上,坚持不解,允许自己失败,允许自己暂时不如别人,但是时时给自己鼓励和信心,接纳自我,然后发展自我。

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后,首先要面临的巨大挑战就是自己和别人的巨大差距,比自己优秀的人比比皆是,自己不再是以前的“尖子生”和众人瞩目的焦点,而成了没人注意的普通一员,如何面对这样的差距?有一些学生拒绝看到这样的差距,用上网、打游戏让自己沉迷在虚幻的“成功”中,试图保持以前的优越感;有一些学生则是不分重点希望自己在所有的地方赶超别人,在屡次尝试失败后选择了放弃。许三多在自我接纳基础上积极发展,对大学生的自我成长很有启示意义。

(二)韩剧中的“和”的儒家思想——针对大学生的人际关系

近年来,很多家庭主题的韩剧受到中国观众的热捧。它们大多很好地体现了中国观众十分熟悉的“和”文化精髓。有的阐发了大家庭成员之间孝敬父母、夫妻恩爱、互相关爱等有关家庭伦理,有的阐释了人际交往中平等、关心、谦逊、乐观的高尚品质。韩国“和”文化与中国“和”文化存在渊源关系,且韩国以一种独特的现代方式保存并发展着中国的“和”文化传统。这对于不知如何成熟处理人际关系的大学生来说,是生动的一课。

1.“和为贵”——人际交往的和谐相处

在韩剧中,经常可以看到一个大家族住在一起互敬互爱的场景,人与人之间相互关心、相互尊重和照顾,共同承担。而韩剧中的男女主人公也往往都有最忠实的朋友,相互永远不会背叛,值得信赖,他们互相帮助,在对方需要时给予支持,自己遇到问题时也会向朋友求助,即使有冲突他们也会积极面对,及时沟通交流去解决冲突。

我们可以在里面清楚地看到“和为贵”的思想,“和为贵”最早出于《论语·学而》,其中讲:“君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孟子》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著名口号。西汉大儒董仲舒也有“德莫大于和”的提法(《春秋繁露·循天之道》)。按照儒学等中国古代学派的说法,这些“贵和”思想主要体现在人与人和谐关系的处理上。孟子说:“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龄禽兽。圣人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又说:“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孟子·离娄》)可见,儒学把仁、义、礼、智、信作为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基本法则。儒学从家庭血缘亲情关系中引伸出“仁者,爱人”(《孟子·离娄下》)的道德规范,并以孝敬父母、尊敬兄长为起点,以“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为行为原则,自然而然地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有些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无法用和谐平等的方式来处理人际关系,只看到“自己”,看不到“别人”,认为“我好你不好”,无法探知别人的需求,在交朋友时候有“功利化”的取向,更倾向于“利用”对方,不能真正尊重对方,发生冲突也不试图真心解决,和别人始终有隔阂,而韩剧中的让人如沐春风的人际关系则会让他们学到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角度,学会“看到、接触到、联接到”别人。

2.“和而不同”——人际交往的处理方式

在《爱情是什么》中,一开始朴家和李家同时反对李大发和朴之恩的婚事,但是朴、李两人并没有因为家人和自己的想法不同而放弃,而是努力让父母看到自己的真情,力争取得父母的同意和祝福。感情、真性情的尊重和认可最终战胜了对秩序、规矩、礼俗的拘泥。

这也说明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而不同”。该命题出自《论语·子路》,即孔子所谓“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据《国语·郑语》记载,这种“和而不同”思想可追溯到西周末年的郑国史伯。史伯告诫郑桓公勿学周王“去和而取同”。他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在食物和音乐中,“和而不同”才能相成相济与和谐。这也反映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上。

有些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过于在意和依赖别人的评价,以别人的标准来要求和“改造”自己,而不管是否适用,在他们的人际交往中,自我界限不清楚,会对自我造成很多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和”不是一味退让和成全别人,而还要看到自己和对方的“不同”,并且尊重自己和别人的“不同”,《爱情是什么》中主人公对自己爱情的捍卫和守护便是这种“和而不同”的较好表现,可以让学生知道如何在尊重别人的同时尊重自己的需要。

(三)《活着》中的儒家和道家思想——针对大学生的挫折教育和生命教育

《活着》是根据作家余华的同名小说改编成的电影,获法国第47届戛纳电影节评审奖,这部电影集中展示了生命的苦难。福贵年轻时因嗜赌将家产败尽后,一系列的苦难接踵而至,最终他成了孤家寡人,与一头垂垂老矣的黄牛相依为命。福贵对这样苦难生活的应对蕴含了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因素,这对当代大学生来说无疑是一场重要的心灵教育。

1.“自然者默之成之,平之宁之,将之应之”——接受生命的挫折

福贵从小就是个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没受到过良好的教育,更谈不上有伟大的理想和人生追求,整日只以赌博为乐,后来输光了所有的家产,亲人又先后死去。就家庭而言,由阔少爷变成佃农,后来家境一败再败,就福贵个人而言,则由拥有到失去再到一无所有,由天堂到人间再到地狱。但福贵面对亲人的一个个死去,他没有沉溺于悲伤,面对自己的后事能够坦然地对待,没有半点的哀号埋怨,没有对生之留恋的乞求,有的只是面对死亡的达观和超越凡俗之上的安然平静。可以说,福贵对大量死亡的感受与领悟,已达到了对生与死的乐天安命,审视自己的死亡有一种随时赴约的亲切感和乐得其所的归属感,正应了老子所言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人作为万物之一,本也生于“无”,生死祸福皆不是人力所能为,“生生死死,非物非我,皆命也……自然者默之成之平之宁之,将之应之”(《列子·力命篇》)。福贵的超然态度,是人领悟到类似于道家超越生死苦乐的困扰而达到的宁静平和而又逍遥、自在的境界。显然福贵身上表现出的顺世重生、安于卑下及柔弱自保与道家提倡的生存原则不谋而合。

一些大学生缺乏对生命中挫折的认识,对自己要开始的大学生活有着太多过高的期望,遇到挫折的时候不是接受,而是拒绝和逃避,有太多的心理困惑和压力是因为“放不下”而衍生出的,放不下自己的过去,放不下期望,放不下幻想,放不下对自己过高的要求,所以没有办法接受现实,没有办法活在现在,没有办法面对一个个挫折。福贵最后的“一无所有”恰恰给了这些大学生一个“放下”的最好的教育。

2.“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如何看待生命中的挫折

福贵的一生就可以被描述为祸福相依,一起一伏,每一次幸福光阴的起头都预示着更大的苦难,每一次苦难的煎熬都让人倍加珍视仅有的幸福。福贵一生的遭际,也寓含着道家的辩证法思想。老子认为,事物所包含的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如果一个方面不存在,那么对立的一方也不存在,即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同时老子还认识到矛盾向对立面的转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他认为世界上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一些大学生在面临挫折的时候,往往不能正确估计困难的客观情况,在认知上不能用客观全面的思维方式来看待挫折,倾向于扩大挫折的严重性和持续性,而且容易用“非此即彼”的眼光去看,认为失败和挫折一次就会有一辈子的负面影响,容易被挫折和困难打倒,如果他们能用辩证的、长远的角度来看待生命中的种种波折和挫折,也就能从各样的不可知中提炼出混沌或豁然的清醒,在苦难的废墟里重新站立起来。

3.“自握之命”——对待困难的抗争

在 《活着》里,年轻时候的福贵活生生地气死了自己的亲爹,正是从这次事件中,福贵获得了一种极度的精神震撼和警醒,从而使自己慢慢地改变了玩世不恭的个性,恢复了善良同情和宽厚的人性品质,并意识到了生命存在的责任和意义。当他被抓为壮丁历时数年死里逃生之后,他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活着的不易和家庭的温暖。从此,福贵虽然在生活上陷入了贫困之中,但是他的胸怀、他的眼光、他的精神却变得宽广起来。儒家提倡奋斗,孔子相信天命,但孔子所做的一切,他的事业、理想等,又不符合当时社会的需要,而孔子偏偏要为之奋斗,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又表现了孔子并不屈从于天命。儒家最讲实际,喜欢从世俗方面考虑问题,如讲求实际的人生观,只管做自己的事,只管活着的生存状态,而不去管什么人生的苦难和邪恶。余华说,人就是为活着而活着,没有任何其他的理由,这是人和生命最基本的关系。是用“生”来向死亡挑战,是对死最大的嘲弄。

大学生中的自杀行为比较引人关注,他们往往由于感情受挫、家庭变故、学业问题或者情绪障碍而用死来对抗生,福贵恰恰相反,在如此恶劣的生存环境下,是用生来对抗死,只要活着,便是最大的胜利,用这样的方式和困难抗争,让生命延续。《活着》里面的“自握之命”是对当代大学生最好的生命教育,用这样一种涤荡人心的方式碰触到生命最宝贵的本质。

二、影视作品中传统文化因素的心理健康教育价值的实证研究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实验在山东高校学生中进行。实验对象是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导引》课程的学生,各院系各年级均有,共有200人。

在《中国传统文化导引》课程中,前后分别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德克萨斯社交行为问卷、个人评价问卷施测,作为前测数据和后测数据,施测时使用统一指导语。教学时间为每周2学时,12周。在教学内容中采用播放相关影视作品(《士兵突击》、《活着》、部分韩剧)片段和讲解原著、案例分析、组织学生小组内讨论的模式,加深学生对相关影视剧的情感体验,挖掘其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因素,并联系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实际进行分析和引导,让学生在充分体验影视作品的基础上得到心灵的顿悟。

测量工具:(1)SCL-90症状自评量表。这是目前国内应用最广泛的心理健康自评量表之一,有很好的效度和信度。量表共有90道题目,每道题的评分是五分制,1=从无,2=轻度,3=中度,4=偏重,5=严重,分成9个因子,分别测量心理卫生的9个方面,即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2)德克萨斯社交行为问卷(Texas Social Behavior Inventory,TSBI)。本量表的设计目的是为了客观评定个体的自我价值感或社交能力,被试者以5级评分回答这些陈述句,总分范围是0-64,高分表示高自尊。(3)个人评价问卷(Personal Evaluation Inventory,PEI)。它是用来评定自我评价的一个方面——自信。总分范围是54-216分,分值越高,表明被试的自信程度越高。

前后的数据输入均采用上海惠诚公司的大学生心理档案软件,用SPSS10.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主要评定指标为各项因子分,显著性检验采用配对的t检验。

(二)研究结果

1.前后测的SCL-90结果比较

从表1可见,被试在上完《中国传统文化导引》等课程的SCL-90得分与上课前的SCL-90得分比较,在总分、躯体化、强迫状态、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上均存在显著差异,具体数据见表1。统计结果说明,被试在上完《中国传统文化导引》课程,接受了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影视剧教育后,心理健康状况有了明显变化,低落、焦虑等情绪下降,人际交往之间的宽容度和和谐度增强,敌对情绪和偏执心理减少。

2.前后测的社交行为结果比较

从表2可见,被试在上《中国传统文化导引》课之前和之后的社交行为得分和个人评价得分都有显著差异,具体数据见表2。

表1 前、后测的SCL-90各因子结果比较

表2 前后测的社交行为和个人评价得分结果比较

由此可见,在上完《中国传统文化导引》课程后,被试的自我价值感和社交能力都得到了提高,总体自信心得到了提升。

三、影视作品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机制

影视作品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是通过知、情、意这三方面的心理过程完成的。

(一)知——共振理论

共振理论是格伯纳等人提出来的,是他的涵化理论的一部分。涵化是指潜移默化的效果,影视剧是现代社会的文化指标,文化透过大众传播与其自身沟通,而这样的沟通则维系或修正出文化内一致的价值观。当个人在影视剧中看到的内容、观点和真实世界的个人经历、观点一致或相近,或者影视剧中的角色和自己的角色相似时,会形成双重效应,涵化效果就有显著扩大的趋势。这些影视剧中的情节丰富,贴近生活,有自我成长与认同,有人际交往与表达,有中国社会的变革与变化,剧中人物都是平凡的小人物,他们有苦恼,有困惑,有欢乐,也有痛苦,他们有认同与追求,有梦想也有现实,他们与大学生自身的经历以及周围的社会环境紧密贴合,剧中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会潜移默化地对大学生产生影响,使其受到感染和认同,以确立自己的方向和目标。

(二)情——净化理论

“净化”原是一个宗教术语,最早起于公元前7世纪至8世纪从色雷斯传入希腊的奥尔弗斯教,指把灵魂从肉体的禁锢中解脱出来,后来引申为用科学和音乐净化灵魂以摆脱肉欲或用医药和体育净化肉体以强壮体魄。后来亚里士多德提出“净化”理论,亚里士多德认为,当个人内在的情绪增长到某一点时,人们必须找到一种方式释放掉它,否则积压在心中的情感会对身心造成危害,而适时适度的宣泄则有利于人们保持心理健康。他认为悲剧让观众有机会抒发平时郁结于心中的哀伤、恐惧、害怕、悲伤、愤怒以及其他各种消极的情绪,使之得到愉快的宣泄,从而寻求一种情感的适度与平衡,使心情恢复平静,以利于观赏者心理的健康与和谐,以便更好地投入到日常生活中去。净化需要一种来自个人内在的力量(内在驱动力或者情感的),也需要来自外部的力量(媒介信息)。

在这些影视作品中,尤其是《活着》中,天灾人祸、生老病死、分离与丧失,如大海的波涛一般,一浪又一浪地不停拍打到主人公头上,让观众都能感受到命运的窒息和异常的压力,观众平日里压抑或隐藏的恐惧、害怕、悲伤、愤怒都能被剧情所激发出来,也在主人公一次次坚忍地接受和面对中得到宣泄,被降低或消解,对生命的认识也得到了升华。

(三)意——社会学习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认为,个体的行为习得有两种不同的过程:一种是通过直接经验获得行为反应模式的过程,他称为“通过反应的结果所进行的学习”,即我们所说的直接经验的学习;另一种是通过观察示范者的行为而习得行为的过程,他称之为“通过示范所进行的学习”,即我们所说的间接经验的学习。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所强调的是这种观察学习或模仿学习。在观察学习的过程中,人们获得了示范活动的象征性表象,并引导适当的操作。观察学习的全过程由四个阶段构成:注意过程是观察学习的起始环节,在注意过程中,示范者行动本身的特征、观察者本人的认知特征以及观察者和示范者之间的关系等诸多因素影响着学习的效果;在观察学习的保持阶段,示范者虽然不再出现,但他的行为仍给观察者以影响。要使示范行为在记忆中保持,需要把示范行为以符号的形式表象化。通过符号这一媒介,短暂的榜样示范就能够被保持在长时记忆中;观察学习的第三个阶段是把记忆中的符号和表象转换成适当的行为,即再现以前所观察到的示范行为。这一过程涉及到运动再生的认知组织和根据信息反馈对行为的调整等一系列认知的和行为的操作;能够再现示范行为之后,观察学习者(或模仿者)是否能够经常表现出示范行为要受到行为结果因素的影响。行为结果包括外部强化、自我强化和替代性强化。班杜拉把这三种强化作用看成是学习者再现示范行为的动机力量。

在影视作品中,示范者——男女主人公大多个性分明,经历曲折;观察者——易于接受故事性的剧情;观察者和示范者的关系——观众喜欢和推崇扮演男女主人公的影视明星。这些会很好地引起观众的注意,使观察学习的第一个阶段效果很好。在观察学习的第二个阶段,丰富的人物与剧情,都以形象化的方式在观众的记忆中保存。剧中主人公的境遇对于观众起了强化的作用,促使他们把头脑中形象化的示范行为转换为自己的实际行动,大学生在观看许三多如何接纳现实、如何面对困难、如何找到自我定位,韩剧中的人物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福贵如何面对生与死、如何更好地活着时,便进行了对中国传统文化因素的社会学习过程,也学会了同样的行为方式,并不断加以强化,用意志力使之经常化。

1.蔺桂瑞.中国传统对心理咨询的有利因素分析[J].思想.理论.教育,2001(1):35-37.

2.贺桂欣,邱凤霞,陈凤新.从大学生角度解读《士兵突击》[J].电影评介,2009(2):51-55.

3.刘艳.对家庭题材类韩剧的文化反思[J].电影评介,2007(20):15-16.

4.李晓莉.从韩剧风靡透视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2):102-104.

5.胡家荣.苦难及其超越——《老人与海》与《活着》之比较[J].毕节学院学报,2007(5):59-64.

责任编辑 许 臻

G40

A

山东交通学院

猜你喜欢

福贵传统大学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余华《活着》的人生底蕴
在痛苦中寻找希望
血和泪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大学生之歌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