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形式借鉴与内涵提升——转型背景下德育的创新实践

2011-12-23王爱祥华东理工大学学生工作部

当代青年研究 2011年10期
关键词:参与度京剧德育

◎王爱祥(华东理工大学学生工作部)

形式借鉴与内涵提升
——转型背景下德育的创新实践

◎王爱祥(华东理工大学学生工作部)

德育是当前高校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手段,它不是独立于学校教育内外部系统之外的孤立的抽象物,而是与智育、美育、体育等共同塑造学生的道德人格。随着社会的转型,高校德育也面临着社会、学生、家庭越来越多的挑战。在高校,要增强德育的实效性,必须让德育回归到形式新颖的依托载体,逐步提升作为实践形态的德育内涵。现如今,不断发展的德育模式便是高校德育创新的实践成果,这些创新成果能够逐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逐步增强德育的感染效应,实现德育“润物细无声”的本质回归。

一、德育模式研究的回顾

“模式”可通俗地理解为:建立在主要构成要素之间的不同组合方式基础上,进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操作系统①。美国德育专家理查德·哈什认为,德育模式是“一种考虑教育机构中关心、判断和行动过程的方式,包括关于人们如何发展道德的理论观点以及促进道德发展的一些原则和方法”②。张永玉认为,学校德育模式是指在一定的德育理论指导下,在长期的德育实践中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德育范型,或者说,即在一定的德育原理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比较稳固的德育程序及其实施方法的策略体系③。

关于西方德育模式的研究,许多学者进行了相关探索,蒋冀骋认为,国外道德教育主要有近代“理论教育”、现代“自我教育”和当代“新德育”等多种模式,尤其是当代德育注重统一协调、尊重个性和心理学研究④。当代西方对德育模式进行了长期的探索,道德认知发展模式、价值澄清模式、体谅模式和关怀模式四大模式的形成标志着人们对德育模式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高度⑤。李文政⑥认为,这些模式来源于三大理论基础:涂尔干的个体社会化理论模式、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面和谐发展德育模式和麦克菲尔的体谅德育模式。

许多学者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德育模式进行了大胆构想:李雪莲探讨了高校德育的三种创新形式:互动式德育形式,关心型德育形式,体验型德育形式⑦;张永玉提出了五种德育创新模式构想,即主体型德育模式、欣赏型德育模式、开放型德育模式、生活型德育模式、活动型德育模式⑧;有学者总结了经济转型期中国高校德育模式,概括起来有主体型模式、欣赏型模式、聊天型模式、开放型模式、多向型模式、层次型模式、载体型模式、对话型模式等8种⑨。也有学者提出了7种德育模式建构理论:环境化德育模式,主体性德育模式,对话德育模式,立体式德育模式,生活化德育模式,人本德育模式,生命德育模式⑩。季爱民总结了1999至2004年间国内学者对德育模式的研究,归纳出了6种主要德育模式类型:欣赏型德育模式,“学会关心”德育模式,对话性德育模式,活动道德教育模式,生活型德育模式,主体德育模式。其他具体模式还包括自主构建性德育模式、“自主—选择—养成”德育模式、“自我教育”模式及“激励参与”德育模式等⑪。齐学红则从社会学视角提出了4种“理想型”德育模式构建,即规范教育模式、榜样教育模式、情感教育模式和班级教育模式⑫。

综上可知,迄今为止的德育模式建构,大多出自理论家之手,属于自上而下式构建,学者们已注意到这种状况,近年来的研究越来越注重理论与实践的融合、注重多学科的借鉴、更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塑造,总之,希望在德育模式研究中更多地融入实践内容,但结果仍然不容乐观,对“德育模式”流入总结,疏于归纳并上升到具体的操作样式。可见,高校德育在理论与实践方面都需要进一步创新和反思。

二、德育实践的两大维度

从实践形式来看,无论从教育者角度还是从受教育者角度,德育实践都经历了较大的转变。从传统型向科目型的转变,使得学生的参与面逐步扩大,同时,一些德育项目的实施,继续在参与度上深化,使得德育实践逐步走向广参与面、深参与度的新局面。

(一)从传统型到科目型:教育者角度

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认为权威经历了传统型到克里斯玛型再到法理型的转变⑬,借用这种理论同样可以分析高校德育的教育者。早期的高校德育,基于传统的价值观,整个教师群体享有相当的威望,学生以教师为楷模,德育通过整个教师群体向学生渗透和输送,这是为传统型德育;随着社会价值观的变化,学生不再对教师顶礼膜拜了,于是高校德育通过树立榜样来影响学生,那些有个人魅力的教师得到学生的认可和崇拜,这即为个人魅力型德育;再后来,高校建立一定的科目和设计系统的课堂教育进行德育,这即是科目型德育。

(二)参与度与参与面:受教育者角度

从受教育者角度来看,根据高校德育实施要求做到全覆盖,所有学生均为受教育者,但实际上,从学生的参与度和参与面两个维度来看,可以将德育形式分为4种类型,见表1:

表1 德育形式四种类型

可以看出,高校德育发展是从低参与度走向高参与度的,科目型德育要求覆盖所有学生,于是,德育方法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试图从“授业式”走向“互动式”,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德育过程中去,为此,教育部特别要求高校德育加强实践教学;各高校也积极探索实践式德育新模式,如 “自管会制”、“居委会制”、“社区书院制”⑭等。除此以外,各高校在全面德育之外,均通过各种形式加强部分群体的德育。低参与度、低覆盖面的关心式德育以谈话式、聊天式为主,吸引学生自主参与,这种模式作为科目型德育的补充形式,对部分学生实施较好的德育,有助于帮助学生全面成长成才。与此同时,体验式德育以积极学习小组的形式,要求部分学生高参与度,并将其塑造为榜样,在学生中起到标杆作用,引导学生道德教育的走向。

三、高校德育创新与实践

在实施科目型德育形式下,学生的参与度高低直接影响高校德育的效果。德育创新的出发点,就是吸引学生的主动积极参与,使得参与度从低到高。这里分两类:一类是全覆盖的课程教育,各高校都在进行改革,力求融入实践和互动,增强课程教育的效果,如各高校积极探索全覆盖的寒暑假社会实践等,还有高校探索课堂学分加实践学分,以制度化的方式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另一类是以部分学生为对象,引导他们深度参与德育全过程,目前,各高校对这一类德育方式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和实践,形成了若干比较有特色的项目。下面从两类德育项目的实践过程中,分析德育形式创新的实践逻辑。

(一)形式借鉴——以“京剧票友会”为例

高校德育离不开实施的载体,当前各高校除了通常的德育课程外,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及校园文化建设,这里就需要依托一定的载体,毕竟说教式的德育只能换来学生的低度参与,往往德育课程或德育讲座的台下学生昏睡一片,而恰恰相反,一些德育社团却吸引了部分学生的积极关注,甚至不少学生有极大的兴趣愿意投入一定的精力,如上海市积极推出若干理论学习型社团,在学生中反响强烈。这里以华东理工大学“京剧票友会”为例⑮,阐述高校如何通过建设新的载体来实施德育创新的。

(1)借传统文化形式吸引学生。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增强,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近年来得到社会的认同,从“国学热”到“儒学热”,从“百家讲坛”的风靡银屏到“孔子学院”的遍布全球,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受众面不断拓宽。华东理工大学抓住这一机遇,从2005年起,在广大学生中开设了《京剧艺术赏析与唱腔实践》选修课,特邀著名京剧艺术教育家施雪怀主讲,培养学生们的艺术兴趣;同时鼓励学生成立“京剧票友会”,依托该社团组织多次大型活动,营造京剧艺术欣赏的氛围;“高雅艺术进校园”系列活动扩大了京剧艺术的观众和戏迷基础;还举办京剧脸谱系列展示活动,展出约百余种饱含人物个性的京剧脸谱,吸引了众多学生观看、参与,拉近了学生与京剧艺术之间的距离。

(2)提炼传统文化的德育价值。在“京剧票友会”基础上,学校着手实施学生展演、艺术公演,并搭建京剧联谊平台。近几年,改编京剧《王子复仇记》,京剧版《哈姆雷特》、《成败萧何》均在我校公演;“中华美德颂——京昆经典系列展演”等通过京昆戏曲舞台表演的形式彰显了中华民族的优良美德;同时鼓励学生“走出去”,先后参与“白玉兰奖”颁奖晚会,举办京剧演唱会、京剧联谊会等,让学生们在领略和体验京剧魅力的同时,丰富了学生的精神生活,加深了对艺术的理解,开拓了视野,培养了创新思维,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学术开拓创新都具有重大意义。2006年,中央电视台还专程来学校摄录了“京剧艺术在华理”的专题片。

(3)以校园文化氛围感染学生。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大大提升了华理学子的艺术素养和审美品位,为“高雅艺术进校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校园传统文化氛围日益浓厚,进一步促进了京剧等国粹艺术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普及推广,提高了学生的欣赏水平和文化底蕴。

(二)内涵提升——以“延考生”为例

形式是德育创新的载体,内涵才是德育实践的衡量标准,内涵深刻的德育项目能够得到学生的深度参与,即高参与度。一般来说,学生对德育项目的参与度有一个从低到高的过程,对于刚开始兴趣不大的学生,可采取教师主动的“关心式”,让学生感受到来自德育教师的热情,进而得到其回应,转向学生主动的“体验式”。这个过程需要挖掘德育项目的内涵,不断地通过内涵深入引导学生的深度参与,进而让学生得到深度的“体验式”教育。华东理工大学延考生首先感动于学校对其的关心,在一次座谈会上表示要奉献一个节目表达对学校的感激,之后便有了《延考生》这部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用来纪念汶川地震遇难同胞,传递爱、坚强和力量 的 舞台 剧⑯。

(1)编演前的德育内涵挖掘。2008年9月,汶川地震灾区的31名“延考生”进入华东理工大学就读,开学伊始,学校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各个方面给予了多渠道、立体式的关爱和帮助,精心制定了包含经济援助、心灵关怀、学业导航和助你自强四大模块的“特殊迎新”套餐方案,使他们尽早、尽快地摆脱阴影、走出困境、放下包袱,以积极乐观的态度投入到新的学习生活中去。这种“关心式”的德育方式感动了他们。在中秋节的茶话会上,他们开始酝酿以团队集体行动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最后,决定以“舞台剧”来集体表达丰富的集体情感。他们不仅创作,更要自己表演。这便是“自编自导自演《延考生》舞台剧”的缘起。

(2)编演中的集体自我教育。舞台剧创作伊始,延考生统一晨读晨练、午间交流和晚间排练,在集体活动中互相激励、互相帮助,营造了一个特殊的“家庭”氛围;创作过程中,师生通力合作,这对编演集体来说,是一次深度的自我教育过程。

(3)公演时的德育感染氛围。2009年5月11日起,《延考生》作为上海市教育系统纪念汶川大地震一周年主题活动进行巡演;7月16-17日在四川省都江堰市演出……公演过程中,随着《红旗飘飘》歌声的响起,所有的观众都热血沸腾,自发地挥舞着红旗,集体合唱,相互拥抱。对于31名延考生来说,每一次表演都是一次洗礼和蜕变,他们战胜的不仅仅是灾难,还有自己,深刻地意识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民族的含义和国家的概念。对于观众来说,每一次观看演出都是一次深刻的情感教育,增强了他们的民族情结和爱国情怀,激发了他们昂扬的斗志和服务社会、奉献祖国的崇高理想。

四、高校德育反思与展望

(一)打造全方位的德育体系

随着科目型的发展,德育活动不仅包括各种正规课程,而且还包括通过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及开展的多种活动,即把高校里各类具有教育效用的任何活动都纳入德育体系之中,这种局面被学者称为“全面德育时代的来临”⑰,即高校德育活动、德育场域、德育内涵均要表现出全面性。德育场域是指德育要走出学校,学生不仅仅受校园影响,其行为也同样会受到家庭、社区、社会等影响,要将德育场域扩大到学生生活的全部领域;德育内涵的全面性是要求逐步丰富德育内容。近年来,高校德育不断扩充内容,但目前仍然不够系统,要将各类专题教育纳入德育体系之中,打造开放式的、全方位的德育体系。

(二)传道授业解惑并重

高校德育不能仅仅依靠德育教师或者辅导员与班导师,而应该是全体教师、教育工作者。当全面德育理念深入实施时,德育可以通过所有课程、全体教师、全部活动等进行道德渗透,通过各种场景,潜移默化地进行德育。这里,德育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学生是角色承担的主体,它在教育性质上是反对灌输式的、说教式的,不再仅仅是“授业”,而要“传道授业解惑”并重;它的主要任务不是直接传授特定的德育内容,而是培养学生自我德育的技能和能力;它希望学生主动,拥有自己的选择权和判断权,并依靠教师的帮助实现个人生涯的全程德育。

(三)日常实践德育的视角

在德育模式的建构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两种力量的抗衡,一是来自实践的理论框架的束缚,还原德育实践的本来面目;二是德育理论追求自身的完整性、合乎逻辑性,为此需要过滤掉大量的细节化的实践要素⑱。显然,自上而下式与自下而上式的建构均缺乏对方的信服,而需要对话与互动,这个互动的空间就在日常生活中。杜威的“教育即生活”,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这种“生活德育”的理念是对“知性德育”的反思而形成的⑲,这种视角就是孙立平教授提出的“日常生活视角”⑳。相比之下,“自上而下”的视角注重认知,“自下而上”的视角注重实践,而“日常生活视角”不同于空洞的理论说教和利益推动的经验总结,在日常生活空间对学生进行教育和考核,它将成为德育最基本的观察和分析视角。

注:

①⑫⑲齐学红.制度设计与自我呈现:学校德育模式的社会学视角[J].教育科学研究,2010(3).

②[美]理查德·哈什著.傅维利等译.道德教育模式[M].北京:学术期刊出版社,1989:59.

③⑧张永玉.新时期德育创新模式构想[J].教育学术月刊,2010(3).

④蒋冀骋.国外德育模式对构建高校党员道德建设机制的启示[J].湖南社会科学,2009(1).

⑤王莉英.对德育模式问题的思考——以西方德育实践为例[J].理论导刊,2009(10).

⑥李文政.探究与超越——国外德育模式建构理论及其现代启示[J].继续教育研究,2008(11).

⑦李雪莲,孙舒平.德育寻创新 润物细无声——高校德育的形式创新[J].理论界,2008(3).

⑨王德广,刘秀珍.经济转型期中国高校德育模式构想[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3).

⑩李文政.传承与创新——当前国内德育模式建构理论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08(9).

责任编辑 纪 峰

猜你喜欢

参与度京剧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 激活珠心算生命力
《中国德育》
京剧表演开始了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鼓励自主安全活动 提升员工参与度
我的京剧之路
创办少儿京剧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