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写史实不能“想当然”

2011-12-24

世纪 2011年1期
关键词:译制内参厘清

■ 曹 雷

有段时期,人们对文革中的内参片很感兴趣,尤其在姜文的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公映之后,影片中那段主人公溜到军区大院,偷看内参片《罗马之战》里哥德女王洗澡,不料却被放映员用手将放映机镜头挡掉的戏,尤引起人们的好奇。于是,关于这神秘的“内参片”流传着各种说法,其中谬传甚多。也常有人来问我当年为“内参片”配音的事,搞不清为何会有“内参片”。

我参加过上海电影译制厂部分“内参片”的译制配音,不过只是少部分,加上当年工作时有保密制度,对自己没参加工作的其它影片,了解很少。为了厘清当年这段史实,我做了一些查证,也向当年参加“内参片”工作的一些老同事作了了解,上译厂还提供了当年的一些影片档案。在这基础上我写了一篇以《“文革”中神秘的“内参片”》为名的稿子,发表在《档案春秋》杂志上。为了慎重起见,发表前还让上译厂老演员苏秀作了校正补充。

文章发表后,被一些报刊转摘的颇多。这当然很让我高兴,可以使更多的人了解这段电影史。但是,我发现个别报纸在转摘中出现了些问题:

为了说清情况,我在文章中是按年份来叙述的:哪一年配了哪些影片,为什么要我们配。大多数影片都是江青要求译制的,也是她直接抓的;而其中一年有部分影片是周总理为了了解国际上的动态,特让上译厂译制配音的。这部分反映日本军国主义复活的影片,译制前,参加工作的人员还学习了周总理的来电。可是,个别报纸转摘时,限于篇幅,编辑把所有影片混为一谈,还说“每部片子译制前,工军宣队宣读了周恩来总理的电报……”把江青等人出于其它目的要求译制的影片都说成是周总理让我们做的。这“每部片子”四个字,完全是对当时情况毫无了解的摘编者想当然地加上去的。这么一来,我本来的初衷是想厘清事实,结果反而被搅成了一笔糊涂账,而且文章还署了我的名字。不了解这段历史的读者,出于对我这“亲历者”的信任,就把这“瞎缠三官经”当成了事实;知道这段历史的人,会指着我脊梁骨,骂我“胡说八道”!从此对我说的话再也不信。

我无从辩解,曾去信该报,要求更正。编辑回信向我道歉,态度很好,却一直没见报上登出更正的字样。我这黑锅一直背着倒也罢了,糟就糟在这段历史也就在读者心中一直这么糊涂下去了。 这篇稿子,真还不如不写!

这倒让我对所看的谈历史掌故的文章也怀疑起来,尤其是转摘,有没有水分和转摘者的“加工”?还有些文章,写历史上的人和事,当事人和亲历者都已作古,无法采访,可是,在有的作者笔下,竟将史中人穿什么衣,戴什么帽,一举一动,一笑一颦,都描绘得活灵活现,好像他亲眼所见;对话也都你一言我一语,像写电影剧本似的。可信吗?这里面有多少“想当然”的成分呢?

我想起小时候妈妈对我说的话:“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毕竟写的是历史,不同于创作小说,要对后人负责的,还是少来些“想当然”为是。听听老人的话,有好处!

猜你喜欢

译制内参厘清
掌握规律,厘清思路
厘清算理,提高学生计算能力
芒根组织在不同非生物胁迫下最适内参基因的筛选
关于加强蒙古语影视译制水平的思考
防止家长群变味儿,需厘清职责边界
文化翻译视阈下《流浪地球》的英文译制讨论及其对影视外译的启示
嫁接西瓜在不同营养胁迫下最适内参miRNA的鉴定
内参报道如何在全媒体时代“出圈”
上海电影译制厂成立60周年活动举行
厘清概念,化繁为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