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质 意识 素质
——从学报编辑角度进行的思考
2011-12-24高静
□高静
(中共吉林省委党校,吉林 长春 130012)
特质 意识 素质
——从学报编辑角度进行的思考
□高静
(中共吉林省委党校,吉林 长春 130012)
随着知识化、信息化、网络化时代的到来,学术刊物的内容也在不断更新,特别是面对反映社会热点、焦点问题的学术论文,学报编辑必须时刻关注国家政策,把握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步伐,力争以新的理念、新的视角认识问题,分析问题,以期提升个人素质,提高学报质量。
学报编辑;素质;学习意识;信息意识;研究意识
一、学报编辑工作的特质
⒈学报编辑的内涵。《现代汉语词典》中将编辑解释为“对资料或现成的作品进行整理、加工或做编辑工作的人。”在日常工作中,编辑多指后者。在古代,“编”与“辑”是分开的。“编”指编写,《韩非子·难三》:“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1]“辑”特指编辑,辑录,《汉书·艺文志》:“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2]笔者认为,从现代编辑工作的角度看,特别是学报编辑,其工作的内涵既不是对资料的整理、加工,也不是辑录某些学者、专家的文献,而是要针对社会生活的诸多领域,大到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小到对文字、语句是否顺畅,表述是否清晰都要准确把握。换言之,学报编辑应与时俱进,不断增强学习意识与信息意识,以敏锐的眼光捕捉现实生活中人们关注的各种问题,以较高的理论修养及专业知识对作者的稿件进行加工、润色,与作者保持密切联系;在审稿的过程中,应将编辑知识和专业知识融合在一起,对稿件的采用与否做出明确的判断并给出采用的依据和否定的理由,以确保有学术价值的科研成果得以发表。否则,就可能使有学术见地的稿件流失。因此,学报编辑要充分认识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重要性。套用德国出版界的名言:学报的价值就是在于将合适的作者的合适论文在合适的时候带到合适的读者面前。
⒉学报编辑工作的系统性与灵活性。编辑工作曾被人们看作是“为他人作嫁衣”,属幕后角色。但从编校工作的实践看,这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任何一个环节都不可疏忽。当编辑初审稿件时,就与作者建立了联系。从选题角度、全文结构、论述层次到该稿件的学术价值,从文字表述、语言的逻辑性到观点是否明确均要进行斟酌。在此过程中,对论文中出现的问题,诸如使用数据有误、引文不准确、参考文献缺项等,要及时与作者联系,以保证问题得到准确无误的解决。如果在初审时对稿件有疑问,应及时通知作者修改,否则,一经采用便会给编校工作带来许多麻烦。例如:虽然该论文选题角度很好,也有个人的独到见解,但在表述上不够规范,这样的稿件一旦采用,即便在修改过程中耗时耗力,也未必能达到预期效果,有时还可能有违作者的原意。因此,编辑要把好初审第一关。
编辑工作的灵活性是指对于具有时效性的论文应及时刊发,以保证作者撰写的论文发挥时效性作用。例如:关于许霆利用ATM机取款事件、上海钓鱼执法事件、全国各地建造垃圾焚烧处理场等社会热点问题的论文均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学术界对这些事件给予了广泛的关注,但从网络或其他媒体得到的信息往往只是事件的经过和结果,鲜有对该事件进行深层次的剖析。此时,如果学术刊物能将这些论文及时刊发出来,不仅能够满足相关读者对学术界理论研究成果的期待,也能够产生一定的社会效益,使学报的影响力得到提升。
⒊学报编辑工作的拓展与延伸。有人认为,编辑无非就是对来稿进行文字校对,无需花大力气对稿件进行润色,事实并非如此。从社会科学发展的进程中我们看到,一篇真正有价值的学术论文,特别是研究当前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的论文,其观点、见解都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理论深度。如果编辑不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不了解时政信息,就无法与作者沟通,当然也就难以决定论文的取舍。因此,笔者认为,编辑工作并非是关起门来删减文字,而是需要站在相应的理论高度,将视角触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从古到今,从国内到国外,延伸到相关的各类研究之中,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存储的大量信息,才能对论文进行加工,使之锦上添花。
二、学报编辑应具备的意识
⒈关注学术动态,具有研究意识。关注学科研究的前沿问题,就能把握住该领域研究的方向和总体脉络。在公共管理领域,建设服务型政府、政府绩效评估、行政问责制等都是当前以至于今后一个时期探讨的重大课题;在发展和振兴地方经济方面,发展县域经济、创新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等均是理论界研究的重点;在对“三农”问题的研究中,农民素质、农村土地规模经营、新农村建设、农民的权益保障、农村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农村教育投入、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都是关系到民生的重大问题。当前,房价在上涨与下降之间争议不断,不同的社会阶层从不同的角度对住房价格各抒己见,这些问题均已成为理论研究者和实务工作者重点探讨的问题。从学报编辑的角度看,对于诸多来稿不仅要从作者的角度做深入的理解,还要以研究的态度来对待。这样,才能给作者提出有价值的修改意见或建议;反之,如果编辑对该问题缺乏了解,则很难与作者沟通并达成共识。因此,编辑把握学术动态,具有学术研究意识是极其重要的。
⒉重视学术创新,具有创新意识。学报编辑的学术创新意识体现在重视学术研究内容的热点和焦点问题上。只有具备了创新意识,才能在诸多来稿中发现有价值的稿件,才能刊发出有社会反响的论文。例如:在群体性突发事件应对的理论研究方面,一些学者能够就事件的起因挖掘其背后深层次的社会问题,通过对大量突发事件的梳理,提出解决的办法;在对农地征用、城市拆迁等问题的研究方面,一些作者能够从国家稳定、和谐社会建设的理论高度认识问题、分析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议或对策。事实上,这些问题都是敏感的议题,如果论文中的语言过于偏激,编辑在审稿时不加把握,就会把偏激的言论当作创新的内容。对此,针对那些有学术价值的论文,编辑应及时与作者沟通,使其从研究问题和探讨问题的角度阐述自己的观点。对于同一篇稿件,不同的编辑会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取舍。有的欣赏中规中矩的行文风格,有的喜欢一针见血的论辩风采,有的推崇引经据典、充满逻辑推理的阐述,笔者认为,无论何种风格的稿件,学报编辑都应该在重视学术创新和学术价值的基础上,从不同的论证角度、不同的行文方式上予以把握。在业内有句名言即“好稿件是删改出来的”,但删改的前提必须是编辑要长于创新。如果一个编辑墨守成规,总是按一个思路审稿,就会失去一些有创新价值的稿件,也会因此对刊物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⒊积极思考问题,具有参与意识。编辑在编校过程中到底处于怎样的位置,是被动地审稿,还是主动参与到论证之中,这是编辑必须考虑的问题。日本著名编辑松本昌次在《一个编辑的工作日志》中曾经说过:“编辑只是这世上无数职业中的一种,似乎无须考其志向,也不必受到特别要求或批评,但是人们会针对编辑提出各种问题,是希望编辑拥有能够面对作者参与创作的精神,以及将它以‘书’的形式交到读者手中的知识构想力。”笔者认为,能够面对作者和参与创作的前提是编辑必须对该问题有一定的理论认识,因为如果编辑完全按照作者的思路去删改论文,就难以发现问题,就成了剪枝修叶。例如:曾经在全国引起热议的许霆利用ATM机取款案,到底是不当得利还是诈骗;是侵占还是盗窃抑或是其他的犯罪行为?在笔者编校的一篇论文中,作者认为许霆的行为属于“合法的不道德”行为,应当将其送上道德法庭,不应受到刑法的处罚。对此,笔者查阅了当时与此案相关的理论文章,综合各家观点与作者进行了沟通,并提出了修改建议,即许霆的行为既有道德失范的一面,也有违法的一面。笔者认为,在特定的条件下,许霆连续取款且数额巨大,不仅有违诚信,也构成违法。既应受到刑事处罚,也应受到道德法庭的审判。在与作者沟通的过程中,笔者明确阐述了上述观点,得到了作者的认同。在这样的主动参与过程中,编辑的角色就不仅仅是修改文字,而是对论证的过程提出建议。
此外,编辑的主动参与还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对论文中的论据是否有说服力做到准确把握。如有作者撰文仅以所在城市或地区的某项调研数据证明其观点,不仅对论述的问题阐述得不透彻,覆盖面小,而且缺乏说服力。对此,编辑需指出其存在的不足。二是对论证过程是否完整做到准确把握。如有的作者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后并无解决问题的论述就结束了全文。编辑对此的参与就是与作者沟通,使论文内容得以充实和完善。
由此看来,编辑的积极参与是十分必要的。在给作者提出修改建议的同时,也为自己打开了思考的大门,所以,编辑应积极思考问题,以参与创作的心态与作者进行对话,就论文的观点、论证过程、论据是否充分与作者达成共识。
三、提高学报编辑素质的途径
⒈勤于思考,增强学习意识。列宁说过:“活到老,学到老”,对编辑而言更应该是活到老,学到老。在社会转型期,新的社会矛盾、社会问题、社会现象不断出现,诸如高考加分问题、网络休闲与网络购物及文化消费等。对于编辑来说,这些问题未必是个人专业知识范畴,因此,需要编辑增强学习意识,勤于思考,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大脑中储存的各种信息,为稿件把关。正如美国著名出版家林肯·舒斯特在《给有志于编辑工作者的一封公开信》中所言:“编辑不应该只是一个能充实人生的行业,同时编辑本身也是一种人文教育,你因此有机会和当代最有创造力的一群人共事,结交作家、教育家以及各种各样具有影响力的人物,你等于在修一门你愿意付费的终身学习课程,不同的是,你修课的时候不但领薪水,而且还可以在知识和心灵上得到无法衡量的满足。”从几年的编辑实践看,这门无需付费的课程让人受益匪浅。编辑作为职业是与文字打交道,但透过文字就是与人打交道。从初审到校对,编辑不仅能对作者的行文风格、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有初步的认识,还能对作者在该领域的研究能力有进一步的了解。一篇见解独到、表述清楚的论文会让编辑开阔视野,会联想到更多的问题或现象。在编辑的过程中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
⒉善于发现问题,增强信息意识。获取信息的能力对编辑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读书,看报,上网,看电视均能得到不同的信息。所谓信息,按照信息论中的解释是指“用符号传送的报道,报道的内容是接收符号者预先不知道的。”[3]现代信息的含义要比上述概念的外延大得多。现在,已出现了信息产业、信息高速公路和信息科学等新的行业通信网络和新的学科。换言之,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十分广泛,不仅可以获取信息,还可以储存、传输和使用信息,这样的便利条件既为作者的理论研究开阔了视野,也对编辑的信息能力提出了挑战。例如:对于公款吃喝问题,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和求学情况,对于我国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情况等,都需要编辑掌握大量的信息,对稿件中缺少说服力的论据提出修改建议。这样,不仅能够编辑出高质量的论文,也能赢得作者的尊重和信任。正如格罗斯所言:“最好的编辑所代表的不是最多的编辑或最少的编辑,而是编辑到什么程度最能让作者的作品放出最耀眼的光彩。”[4]因为在作者看来,编辑能够指出论文中的薄弱环节或不当之处,表明编辑对该领域的理论问题给予了关注。业内最流行的说法都认为编辑是“文字美容师”、“幕后演员”,比如:作者的论文获得相应的奖励或引起一定的社会反响或被国内外重要刊物转载,人们更想知道的是作者的情况,不会关心编辑是谁。但是,编辑的辛勤劳动和奉献精神是不可低估的,这背后可以反映出编辑的信息意识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可以说,在不断的历练过程中,编辑不仅能拥有较为深厚的文字功底,也能相应地提高研究能力。当然,这一切都要以勤奋为前提。
⒊以科研为载体,增强学者化意识。编辑要与作者进行平等的对话与交流,就要有与作者相对应的学术水准或学识修养。在学报上发表论文的作者多为高等院校的教师,其理论功底扎实,对本学科的前沿问题把握得较好;有一些中青年作者是国家级重点课题的负责人,其论文捕捉的信息、论文选题的角度、阐述的见解可以代表该学科研究的方向。面对这些社科领域的作者,编辑仅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很难与之达成共识,如果草率地提出修改建议还可能贻笑大方。为此,编辑需要博学多识,要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做好科研工作,在科研过程中开启思维,以科研为载体,树立学者化意识,以期与作者找到契合点。
编辑学者化是一个值得深思的命题。在高校,学报编辑多为专业技术人员,有自己的研究方向和学科特点,而一部分编辑所从事的并非本学科的编辑工作,这就更需要编辑加强知识积累。因为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速度很快,如果忽视了对新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就会对最新的学术研究无所适从。学者化意识不会凭空而来,需要编辑加强自身修养,强化科研能力,这样,才能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才能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为提高学报的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
[1]古汉语字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
[2]古汉语词典[M].南方出版社,2001.
[3]现代汉语词典[M].商务印书馆,2002.
[4]格罗斯.编辑人的世界[M].中国工人出版社,2000.
(责任编辑:牟春野)
Trait Consciousness Quality——From the Perspective of Journal Editors
Gao Jing
With the knowledge,information and network era,the contents of academic journals constantly updated,especially in the face to reflect the social hot spots,the academic focus.Journal editors must always be concerned about national policy,to grasp the pulse of the times and the times pace,and strive to achieve the goal of the new ideas,new perspectives to explore new ideas,new understanding of the problem,accurate positioning of their roles in order to enhance their ability to improve the quality Journal.
journal editor;quality;learning awareness;information consciousness;consciousness research
G232
A
1007-8207(2011)10-0063-03
2011-08-16
高静 (1963—),女,吉林长春人,中共吉林省委党校 (吉林省行政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社会学、公共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