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越边民跨国流动与社会稳定研究*
——基于国家、地方与边民的视角
2011-12-24谷家荣
谷家荣
滇越边民跨国流动与社会稳定研究*
——基于国家、地方与边民的视角
谷家荣
血缘关系使滇越边民频交簌往在中越两国边境,影响着国家疆域的巩固和边疆民族社会秩序的稳定。国家安边守土的治国思路,使边民得到惠施的同时,也为边商创造了跨境从商的机会。边商的边境从商行为又为两地边民务工创设下良好环境,进而泛化滇越边民的跨国越境行为,滇越边境的正常社会秩序面临更大挑战。维稳滇越边境关键在于国家、地方和边民三者之间构织起一个有序的会通和并接环境。
滇越边民;跨国流动;社会稳定
一、富民:国家安边护土的治国思路
国与疆是现代世界体系中诱发民族冲突和边境战乱的“元要素”。吴文藻先生认为,“国家者,乃一政治组织致密之人群也。此人群在一定之疆土内,创设共同之统一政府,命以特别之名称,委以最高之主权,持守共同之历史传统,互营共同之文明生活,机能的统一关系感于内,自觉的特殊精神形于外,而在人类社会中,怀抱同一之生活态度者也。”“国人之谈边疆者,主要有政治边疆和文化边疆两种含义,但均是指一国的国界或边界言,所以亦是地理上的边疆。”①云南是中国西部重要边省,边境分别与缅甸、老挝、越南三国接壤,国境线长4060公里。其中,滇越边境(1353km)依次为我国江城、绿春、金平、河口、马关、麻栗坡、富宁7县,境外分别为莱州、老街、河江3省。在漫长的滇边国境线上,有苗、瑶、壮、傣等16个少数民族“和平跨居”不同国家。跨境民族种类居全国首位。
滇越边境多以高山为界。国家为了护边守土,维稳边疆社会,实践着多种富民思路来形塑和强化边民的国家意识。早在20世纪60年代,国家将湖南、江西等内地汉族大批量移居云南红河州河口等平坝疆域,划地垦荒,规模化、基地化种植橡胶,带领边疆民族致富卫国。而在云南文山州富宁、马关、麻栗坡等山区边境,则通过专项资金资助,动员边民大量种植草果、八角等经济作物,把守土固边的国事与居边息生的家事有效结合起来,让边民真正参与进护边安疆的治国大业。80年代,伴随国家改革开放的革新潮流,中央制定和实施“七五”计划,并将扶持老、少、边、穷地区摆脱落后的经济文化状况列为重点内容。90年代,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实施,截至2000年底基本解决全国农村800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在此基础上,2001年6月13日国家再次颁布实施《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 (2001-2010年)》,边疆扶贫进入一个新时期。2009年文山州还实施对沿边境线1公里范围内定居的边民给以户均1000元生活补贴政策。仅麻栗坡县猛洞乡就下拨补助资金18.6万元。老山腹地的马嘿、小坪寨等瑶族村寨的边民都享受到该项政策待遇。
个案1:龙凤村是云南红河州金平县勐拉乡近距越南边境的莽人村寨。龙凤人最初居边境深山,依靠狩猎、采野维生,少与外界相往,生产水平低,文化落后。解放初期,政府扶贫助困,将山中游居莽人导引到山下的南科河边,开挖农田,建南科新寨。但河沿平地,下山莽人不习耕田种地,期盼回到深山。更让莽人深感困惑的是,河沿定居后,村里的婴儿死亡率较高。莽人于是认为河沿新居不吉,遂全村回迁入山野厚林,“享受着”祖辈传习的原始游耕、狩猎生活。1997年,出于富民安边的国家夙愿,当地政府再次请山民下山,为避讳莽人“沿河不吉”的忧虑,便将莽村新建在距河沿600米的山坡上,并美名为“龙凤村”,村民最终方才安居下来。在学者们的呼吁下,越边莽人的实情引起了中央重视。2007年,中央政府投入7000多万,不仅为莽人修房筑路,而且还从地方政府选派工作队进村传授生产知识,带领莽人垦荒种地,改善生活环境的同时,也有效提升了莽人的国家意识。
龙凤村是国家在边疆地区扶贫助困的典型村寨。“莽人收入低于边境平均水平,大部分莽人还处于吃粮靠政府、穿衣靠救济的状态。”②但近年来,龙凤村民受惠、致富强边的设想已成事实,村民的国家和爱国护边意识得到了显著提升。莽人在越南叫莽族,具有法定的民族身份。“文革”时期,国内政治环境的变化,曾使山居莽人远离中国,向越南迁流。但是,改善的生居环境对越南边民产生了较大吸引力。与龙凤村隔山背居的是越南莽族村寨 (南年村)。从南村走山中小路到龙村,中途需经南科老寨 (世居蓝靛瑶)。由于跨国通婚,两地边民邻村故友,相识相亲。很多越南莽族妇女都外嫁到龙凤村。联防集日按十二生肖推算,逢“鼠”日才赶集,赶集日间隔时间相对较长。在联防集市,越南边民主要来卖虫螺、黄草、水麻三种中药材。这些药材都需要进深山采找,其数量本身并不多,且多年挖、摘,环境恶化,村民只能入深山冥寻。因此,南年村民一般隔两三个星期才到联防赶集一次。南年村位于深山,特殊的山地环境使村民不得不在山里烧荒、薄种玉米维生。所以,直到今天,玉米仍然是村民的主要食粮。南年人上集将随身背带的东西卖后,再从联防集市买回粮种、大米、油、盐、蔬菜、衣服、鞋等生产、生活用品。龙凤村近距山下的联防村集市不到2公里。集日,很多越南人身背五六十公斤土产,翻山越境过山来出售。越南边民多是提前一天到龙凤村,托亲谢脚过夜,第二天赶集后才返家,往返一次需两天时间。金平、勐拉一带到联防做生意的人居多,也有云南曲靖、宣威等外地流商。他们从金平、勐拉等地批发蔬菜、水果等,赶集前一天搭乘汽车到联防,住一晚旅馆 (费用5元/人次),卖完东西后再到金平购买新鲜蔬菜到其他边市。在国家改造下,龙凤村步上巨变的快道,村民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显著变化。
个案2:龙凤村民LWJ(46岁,莽人),妻子早逝,家有一个10岁的女儿和7岁的儿子。据南科河边联防村的拉祜族村民讲:早些年,LWJ家虽然有三个人,但全家仅有一个饭碗。吃饭时,一家人就围在三个石头支撑的黑锅边,用手抓饭吃。但是,自从莽村定居山下之后,在外地汉族(主要是进村的工作队员)和当地其他少数民族的影响下,LWJ也不仅在生活方式上靠近了其他边民,而且还产生了强烈的感恩意识。2009年2月15日笔者在龙凤村调查,16日,工作队带领村民上山开挖灌溉沟渠时,LWJ被毒蛇咬伤,为了不产生多余的麻烦,虽疼痛难忍,但他并未向工作队诉述。两天之后,毒液扩散到全身,痛不能忍时,方才报道工作组:“我快死了”!当时,碰巧乡医外出,即使在联防集市也无法找到合适的药品。由于时间过长,村里的兽医马俊清扎钢针破口吸出毒血后还是无济于事,罗的生命真正面临危险。然而,可喜的是,莽人平时生活很少吃药,万般无奈之下,马医生给他服下少许火药,罗被咬上的手腕方才可以慢慢轻动,转危为安。工作队员放心撤离,入村处理其他村民的繁缛杂事。让工作队没有意料的是,疼痛缓解之后的LWJ,亲自跑到工作队办公室和大家握手谢恩。
边民感恩意识的增强是国家富民惠边方略取得成效的显著表现。边民认同国家,就可以更为有效地利用这种意识来为国家服务。我国目前的国防安全主要由公安和边防部队两个部门共管。公安部门负责口岸,边防部队负责边境沿线的管理。中越边境陆路便道较多,两国边民多是亲朋好友,边民走便道互访的现象普遍,边防部队不可能做到“两步一岗、三步一哨”的管理模式。这种“公安管口、部队管线”的模式极不适应边境地区的特殊情况。确实有效地维护边境社会稳定,中越两国边防管理部门加强合作不可少,但更为重要的方面是要充分调动边民维护国权的积极主动性,把维护边疆稳定的责任部分转嫁给熟悉边区地域环境且国家认同意识较强的地方边民。
个案3:DTX(39岁,瑶族),马嘿村人。妻子LSX(36岁,瑶族),南温河乡马鹿塘村人。邓因有大爹居老山后的越南大寨村,所以,他常往来于两地边村。有时去越村,邓还不到大爹家,就被大寨其他村民邀请到家里品茶畅谈,喝酒吃饭。2009年1月,由于熟悉老山情况,铜塔村支书PYF便举荐他当老山“界务员”,负责护保边境界碑安全和查管非法越境中国边境祸乱的越南边民。做这份工作,得多少钱,邓本人不清楚。邓的观点是,为了国家安全,即使没有经济回报,他也愿意做。邓主要负责老山中的六块界碑。中国沿界碑而开挖有一米宽的巡逻道。越南巡逻道则有2米左右宽。政府连手电筒都没有给他发一个。由于晚上出巡不方便,2009年初,村民PYY到河江做茶叶生意,便通过他带买了一顶越南军用帽和专用手电。越南边村也常有人到边境线巡逻,邓会讲瑶族话,戴个越南帽,不易被对方发觉,可以减少不必要的误会和冲突。邓白天走越南巡逻道,检查界碑有没有被人破坏。出巡时,常带一把刀和一把小铁铲,带刀主要是方便砍路边的杂木、毛竹。在中越边境,尽管地雷还仍然很多,但地雷都埋放在距巡逻道一米外的范围,只要步行不超出这个距离就不会有危险。但曾经有越南边民故意在巡逻道上安放地雷。据他的经验,路面若有松土的地方就很有可能有地雷。地雷能够承受一定重力,被人踩到时,若不松脚是不会爆炸的。邓带铲,主要是以防这种意外发生时,方便轻移松土,把地雷拿放到较为隐蔽或不易被人踩到的地方。邓做这事,村里几乎没有人知晓,就连老婆也是快半年时间才知。之所以这样做,邓担心村民向越南人说这事。暴露身份后,越南边境村民很可能会故意给他设置麻烦。
邓氏非常诚实,非常具有乡土人的本分。2009年5月初,我到麻栗坡马嘿村调查。本来他与我素昧平生,但第二天,他起早在家备办酒肉,特邀我到家饮酒琐叙。饭间,接到猛洞乡政府次日开会的电话,便急忙赶着出门到山中界碑处查看是否有意外发生。次日凌晨,理发整装,便从家里赶往猛洞乡政府。我两当晚十点又在哪谢小村相会,他兴致和我说起面见县领导时的情形:领导脱他的迷彩服给我穿,他不敢哦!跟他们在一起吃饭时,刚坐下,我就全身都冒汗了,他们是大官,怕得很!吃饭时,有个当官的人问我们界务员每年得多少钱,我不敢说,只有坝子村的一个瑶族说每年100块。做官的人当时没说什么,后来走后,官说给每年给我们发200元的报偿。在中越边境村寨选拔和培养“界务员”,配合公安防范口岸附近非法越境人员,配合边防部队防范沿边便道的非法偷渡者。在边民未受到市场经济的经济理性意识影响前,军警民携手,对有效维护边疆民族社会稳定确实能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如果这些人受到外界影响而具有强烈的经济理性意识,界务员护边卫国的积极主动性就会受到打击,国家应尽早做好相应的制度安排。
二、机会:边商越境生财的主要动因
国家富民惠边行动虽然直接针对的是边疆少数民族,但国家富边治国理路为地方从商者营造了更多的商机,真正从这些国家行动中得到最大实惠的是边商。中越两国边民之间的商业买卖在很早的时候就已存在。范宏贵先生考证发现,“在国界划定之前,我国与交趾郡州之间的贸易早已存在,划定国界以后,性质改变为两国之间的贸易。宋朝时,有陆路和水路的边贸。水路边贸主要在钦州、廉州 (今广西合浦县),从交趾乘船来,路途近的半天可到,远的从交趾船行至廉州,因路途稍远,海风大,海浪高,常发生沉船事故,于是改到钦州。陆路边贸主要是在永平寨 (今越南凉山省禄平县,当时属宋朝版图)、南江栅等。当时对这些边贸点称为博易场。”③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越两国政府都实施改革开放 (越南称革新开放),中越两国边贸发展更为迅速。
个案4:LXC(40岁、瑶族),河口县城人。1990年,中越两国政府刚刚开放边贸,河口就有2000多户居民把生意做到了越南芒街,随后,成千上万的浙江、广东、湖南客商也勇往越边发财。此情让李萌生了做跨国生意的想法。起初,李到昆明卖场进购玩具、文具、洗发水等低档货,转手到越南畅销。一次订货两三万元,利润1%-15%。越南的社会发展变化也比较快。两三年后,抵挡货在越南边境也渐渐失去市场,越南边民开始喜欢上中国的名牌产品。有的越商还直接到中国上海等发达地区购货。李发现,越南生产文具的厂家少,但需求量大。中国广东、浙江等地生产这种文具的厂家多,品种齐全。于是,1992年,李带上3万元到浙江义乌进批。因当时银行还没有开通跨省通存通兑业务,李便把钱分藏在鞋底、裤头甚至绑在腰、腿上带过去。第一批货是价值5万元的订书机,货到越境很短时间就卖完,利润高达3%-5%。1993年,李大量批发笔墨、作文本、日记本、橡皮擦、订书机等日用小百货,在越南老街等边省连续4年就净赚10多万元。后期,李发现越南学生很喜欢把明星偶像画面在衣服上。2001年,李备钱参加广州博览会时看到一家专做可涂改墨水的公司,并和浙江一家制笔公司订制了专门用来装此种墨水的加粗笔。转卖到越南后,净赚十多万元。2002年,李发现上海一家知名企业生产的闪光笔的笔芯,花样新颖,质量过硬,货也有市场,但价格比地方企业生产的产品高,利润较薄。但李坚持做了一年时间,营业额高达50万元左右。其目的是与这家公司保持良好关系。李发现这家公司做生意很真诚,李的批量也不大,但公司都肯与李合作。后来,公司领导到越南考察,发现越南市场到处有他们的产品,才知李的作用。回国后,公司领导便决定让李做代理商,生意更加红火。就目前来说,李对越南这个市场没有什么担心。他认为只要两国关系好,在越南就有钱赚。
个案5:PYY(26岁、瑶族),麻栗坡猛洞乡马嘿村人。妻子PYC(瑶族,25岁)上铜塔村人。过去,老山一带的瑶民常将山采生茶背到天宝口岸卖给外地商人。只有很少部分人烘烤干之后才外卖。但村民烤茶的效率低,且加工后的茶质较差。盘家中田地少,种地不能保证正常生活,因而常在外地做生意。生意往来中,他熟悉了在麻栗坡天保口岸做茶生意的富宁人,并跟他们学到基本的制茶技术,于是便尝试着走乡串户收购茶叶。2006年末,边民护养、采摘的茶叶较多,然而,却没有人进村收购,良好市场机缘为盘赢得了生财的机会。2007年初,全国沉浸在喜迎奥运的热潮中,国家为了边疆稳定,也通过边疆政策调整来提高边境农产品价格,使得茶叶市价高涨。盘看到发展有生机,就到广南县城买回价值2.7万元的烤茶机组设备,开始在周边村寨大量收购茶叶,加工批量销售。
马嘿村位于老山腹地,山后是越南的牛塘、大寨等瑶族村寨。盘有很多越南边村朋友,并且还和越南大寨的一位村民结为“老亲”。事实上,这个亲家关系从盘的父时就已开始。后来,盘再和父亲越南亲家的儿子结为亲家,因此互称“老亲”。两边关系非常好,即使不做什么生意,时间稍长,双方都会走亲互访。老山边境上居住的村民都是瑶族,双方都说瑶族话,由于语言没有障碍,做什么事都很方便。盘的越南“老亲”在越南大寨说话很管用。盘去他家,如果从船头,便在集市上买条鱼;如果不方便,不带东西也不碍事。主要是平时,他们相处得非常好,相互帮忙。越南“老亲”平时很少忙活,只要盘过去,他都有时间陪他品茶闲聊。有时候,喝点酒,一聊就是整天。当然,盘只要到越南边村,其他村民也会非常热情地接待。2008年7月,盘带亲家到麻栗坡买了一把价值3000多元的电动纲锯。越南亲家很满意,感觉价格实惠,如果到越南河江买,价格更贵。盘有几次,也跟“老亲”到河江省城。因为离开边境这些村寨,他不会讲越南话,到越南内地就有些不太方便,感觉还是他们同去比较理想。
由于边境交际好,盘开始做茶叶生意时,就想到了越南边村。中国边境村寨,尽管手工炒茶效率低下,但村民至少有把茶叶炒干外卖价格更高、更实惠的经济意识。但越南边境的茶叶在其国内并不值钱,边民不会管理,更不会在家里炒茶。盘到越南边村收购茶叶之初,村民都是从山上采生茶外卖给他。但盘主要是骑摩托车近山脚,还要步行一段山路,生茶量重,极不方便带回家。后来,他就将茶叶集中收购,再从天保口岸大批量地拉运。但即使这样,成本还是很高。2008年,盘开始给越南边民灌输一些关于炒茶的基本技术,村民学会炒干茶再外卖,盘也更加省事。有时,他将茶叶拉到天保口岸,价格合适,他就卖出。由于他常来往中国和越南边境村寨,越南黄树皮县的南达、大寨、中寨、牛塘等边村村民都叫他“盘老板”。后来,为了节约时间,盘就放一部分钱在老亲家里,让他帮忙收购,盘只需到村寨拉运就可以。通讯很方便,他买了一张越南卡,手机换上卡,就能够打到他们家里。而在中国边境村寨,因为他有专门烘烤茶叶的设备,能够大批量炒茶,盘大量收购生茶。然而,正当他扩大生意时,2008年末直至2009年初,茶叶市价下跌。他收购的茶叶大量积压在家,最后不得不亏本处理。
接壤中国的越南北部地区,经济发展远滞后于中国。这是诱发中国边商从事跨国生意来往的关键原因。“小商人是农民与高层次中心地的商人之间的中介。二者的作用像‘掮客’,他们既为农民挡住了所疑虑的外部世界,又有选择地把外部世界的一些东西放进来并传达给农民。这些两面的掮客都是在基层集镇而不是村庄层次上活动。正是他们把基层市场社区与更大的社会的机构、习俗联系起来,或与后者隔绝。”④边商是地方社会精英。以上两例中,常跨境从商的LXC(李)和PYY(盘)均是熟悉的地方“场域”中比较有脸面之人。国家富民惠边的治国思路及其在边境地区的实践,为从事商业买卖的地方小商贩创造了理想的投资环境。相对而言,边境流商从事商业活动的区域主要集中在边境地区,在寻找经商机会的时候,其国家观念本身比较模糊。当国家形塑起良好外部环境时,边商的国家或者边界意识进一步弱化,依靠熟人环境,频繁地商往在中越两国边境。这种现状相悖于国家倡导的合法商往的治国意志。更为严重的是,地方边民经济生活普遍都比较贫困,为了改善生计甚至维持生存,只要有一点点能够赚钱的机会,他们都不愿轻易放弃。地方边商的行动本身对边民的非法越境行为具有刺激作用。边商非法的频繁商往,一定程度上固化了边民非法越境思维,进而使边民非法越境行为普遍化。
三、认同:边民异域频交的根骨情结
血缘关系使滇越边民频交簌往在中越两国边境。中越边境上生活的人同讲一种语,跨国通婚(主要是越南女嫁中国男)现象极为普遍。截至2008年底,仅云南文山州就有828对中越边民跨境通婚。除2对进行过正式登记外,其余全部为非法婚姻。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口普查办公室第五次普查公布的数字显示,广西8个边境县 (市)约有8000多名越南妇女与广西边民非法通婚,生育子女1万多人。由于通婚边民并没有进行登记,并不能有效统计,政府公布的数字还有些保守,中越边民跨境通婚的比例远高于目前公布的数字。在中越边境地区,中国边民血缘关系若上推三代人,近90%以上的家庭都与越南边民有血缘、姻亲关系。2008年3月文山州领导到麻栗坡猛洞瑶族乡调研和当地瑶族座谈时说:“中国边民不要再娶越南妇女做老婆了,中国边境的土地较少,生活困难。”但当地瑶族却认为,“生活在边境,主要靠劳动力吃饭,苦一点吃一点,只要双方喜欢,住在一起,没有什么不好。越南女人普遍都很勤快,要是能娶到一个越南老婆,日子估计还会更好些。”“工业化或后工业化时期,民族问题的要旨是文化问题,确切地说,是联系着民族感情、民族心态、民族认同等深层次的文化问题。”⑤亲缘关系使中越边民自由跨国通婚,但没有执行我国相关法律法规而产生的边民通婚现象,会造成边境地区婚姻管理混乱,早婚、买卖婚、超生的现象普遍,对我国边境民族地区有限的物质资源和边民素质的提高都会构成很大压力。
越南妇女多数从中越边境地区的便道进入中国。越南妇女进入中国边境,起初主要在沿边乡镇打短工,寻找合适的通婚对象。跨国通婚进一步增强了两国边民的亲戚走往。在滇越边境,“同一跨国的文化民族,长期往来互动,彼此相安,不因为内部有着不同的国家认同而相互仇视,也不因为内部有着相同或相似的文化联系而诉求联合,进而向国家权威挑战,他们彼此与周边各民族友好往来共生互助。”⑥云南文山州麻栗坡县马嘿村与越南河江省黄树皮县牛塘寨都位于老山腹地,两村相距不到2公里。村民经山中小路出境,过259号界碑,步行约30分钟就能见越南边村。越南人热衷于过节日。每到节日,边民走往更多,往来互动更为频繁。
个案6:DJM(40岁,瑶族),麻栗坡猛洞乡上铜塔村民。妻子LMF(43岁,瑶族),猛洞乡老陶坪村委会上曼那村人。其姨妈DHX早年外嫁越南南达村,因此,DJM常去越南探亲。邓来往越边村寨比较随便,如果家里有面条,拿着一把就过去;要是家里杀猪,就带一块猪肉过去;不方便的话,空手去也不妨碍什么事。近年,在铜塔村就可以和越南边村通电话。有时候家里杀猪请客,越南亲友都打电话给他,让他到越南吃杀猪饭。邓的姨妈家条件好。DJM每次去,家人都要丰餐招待。由于南达村也位于中越边境老山腹地,是越南政府向中国政府彰显国富民昌的窗口村,政府对流动该村的人管理得非常严格。村里有一个边防检查站,中国边民有进村探亲访友的人都必须亲自登记。但DJM来往次数较多,且姨妈大女儿又在当地政府工作,只要家人和越南地方干部随便说说就可以。南达村民都认识他,DJM过去,很多人都会叫他到家里坐歇,喝茶饮酒,漫谈庄稼人的边境生活。
中越两国边民跨国流动打工的现象也很普遍。但是,两国边民跨国打工的性质和具体工作内容有很大差别。越南边民多以单个人的形式越境,主要到中国边村辅助边民种植农作物,越境务工具有极为明显的时间季节性。中国边民多以群体形式到越南做工,务工人员不局限于边境,甚至内地的人还占多数。这些外出越南打工的人多跟着中国老板出行做大工程,并且很多都是熟练的技术工人。
个案7:WDC(汉族,40岁),麻栗坡铜塔村上门女婿。妻子PJL(27岁,瑶族),铜塔村人。韦妻耳鸣,只能在家里照看小孩。贫困家境使他常离家打工维持家境。韦是技术工人,主要负责操作各种电动工具,且人比较诚实。给别人做工时,他都比较认真,很受老板赏识。有时,工程完后,老板还把工棚用材送给他。韦建房的很多材料都是他从工地上拉运回来的。韦在外不愁找不到工作。农忙时,回家种地耽误几天时间,老板常会骑车到家里请。2008年3月中旬,韦随河南老板到越南河江省渭川县金水河修水电站。工地上的人多是中国人,越南人只有10个。老板不喜越南人的主要原因是语言不通,不方便交流。到工地上的那几个基本上会讲中国话,技术也可以。在越南修电站,韦主要的工作是操作机器打隧道。虽然危险,辛苦劳累,但月工资不低3000元,因此,他工作较为卖劲。但是,越南渭川县政府对过去修电站的中国人严查,每天都有一些穿制服的人来详细登记情况。韦听不懂越语,也不知来者是哪个部门的人。韦没有办理任何边境出入证,越南人好几次让韦等人速回中国。在老板的担保下,他们才得以暂缓留在工地做工。越南气候炎热,空气潮湿,最易让人湿疹附身,加上越南人经常催赶,韦前后在电站工地做工20天时间,2008年4月初,就乘越南边防车回到中国河口,乘车绕道回家了。
个案8:WZA(45岁、瑶族),河口瑶山乡五道河村人。王从越南开始起家。1985年,王发现红河对岸越南边村,闲置着大片土地,于是便到越南老街省坝洒县阿姆冲乡租地,雇用边民种植香蕉。由于他和越南公安边防站的工作人员关系较好,所以,降低了在越南种植香蕉的各种风险。短短几年时间,王就起家发财致富。2000年,由于越南政府加强边境管理,在越南没有市场之后,王便回家,按照相同的模式在河口瑶山乡租地规模化种植沙树、肉桂、柚木等经济作物。王雇用的工人多数是中越两国的地方边民。截至2008年,王已先后种植了香蕉220亩、菠萝300亩、200亩肉桂树,成为当地比较知名的老板。越南边村比较穷,没有机会挣钱,到中国边境打工的人很多。王的香蕉基地常年雇用中越边民做工,现仍有16名越南人在他的香蕉基地和柚木基地。其中,香蕉基地的9名越南人,家就在红河对岸,是2009年5月王打电话晚上用船把他们接过来的。越南边民过来后,开始种树,后来才帮种香蕉,王每天发给他们20元的工钱。因为大家都是瑶族,都能用瑶语交流,且王与越南边民交道多年,基本能用越语对话,很大程度上减少了他们相互间的疏离感。
中越两地边民越境务工,在很大程度上整合了中越边境地区的农业生产结构。在滇越边境,农忙时节,不仅有越南男性牵耕牛到中国边境耕地,而且越南妇女也会到中国边村插秧种地。老山一带由于曾经是战区,战后很多村民常意外触雷伤残,放养的耕牛被触雷砸死的更是占大多数。90年代初期,中越两国关系恢复正常化之后,边民也恢复过去频繁的跨境流动。当时,距离中越边境线仅一公里左右的边境村寨,如铜塔、马嘿、小坪寨等,农业种植很大部分由越南边民完成,中国边民基本上不再养耕牛。后来,一些人考虑到边区长远生活,又陆续家养耕牛,逐渐减少了越南边民牵牛到中国打工的现象。近年,中国边境交通环境得到很大改善。受外界影响,很多年轻人渐失在家种地的兴趣,到沿海发达地区打工成为他们理想的生活选择。年轻劳动力的外流把农业种植的任务置换给了中老年人。这种现状重新给越南边民到中国边村打工创造了机会。越南边民耕地,按地块大小,先谈好价钱,才开始下地劳作。主家只需提供食宿和耕牛草料。正常情况,男性每天50-60元、女性30元左右的工钱。越南境内没有务工机会,即使有,工资回报也仅在15元左右。中国边民流动到沿海发达地区打工,日工资不低于80元。所以,地区间的工资差异使中越两国边民都能接受。越南边民跨境流动中国边村,有效弥补了中国边境年轻农业劳动力缺失的困境。
四、会通与并接:在国家、地方与边民之间
国家与社会是人类学和社会学研究者思辨的传统范式。但是,“讨论国家与社会问题,基本可分为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分析方式。但单纯从国家往下看,或者单纯地把地方看成一个非常田园的、和平的传统社会,都有自身的局限性。”⑦也正因为此,才导致了中西方人类学关于“地方与整体社会”的争论延续近半个世纪。事实上,国家与地方仅是关注一个社会系统的两种不同视角,地方社会是构织国家整体社会的基本要素。“只有当国家与民众产生良性互动,上下形成合力,人们思想进路趋于同一方向,才能有效、最大程度地推进社会改造。”⑧从宏观社会系统而言,国家设想能否在地方有效实践,其关键在于地方社会是否具备与国家设想相匹配的制度准备。因为,“社会变迁最主要的障碍是结构性障碍。”⑨否则,再好的国家夙愿也无法在地方“有所作为”。对于边疆而言,由于边疆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滞后,注定会缺失这种相应的制度环境。因此,国家在设想或建构国家模式时,还必须把边疆制度的设计也纳入规划大业。
边商是边境社会的精英阶层,边商行为对边境社会具有重大影响。“跨界民族的一个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跨界。由于种种历史的原因,导致了国家政治疆界与民族疆界的关系问题。”⑩1084年中越两国边界线第一次划定,但两国边商仍可自由交往。1885年法国殖民者统治越南后,又重新划界,双方边商仍可自由往来。1950年1月中越两国建立了正式的外交关系,边商交往更为频繁。1977年初,越南当局“净化边境”,在越南全国各地,通过各种高压手段,逼华商离境。1979年2月17日自卫反击战在中国云南的河口、金平和广西的龙州、靖西地区展开。两国关系恶化,边商往来暂时减少。1999年12月30日中越两国签署《陆地边界条约》,划定1300多公里的陆地边界,并就100多个争议点达成共识。2008年中越两国陆地边境勘界立碑完成,边境沿线不再存在争端。友好的国家关系使滇越边商的跨国买卖更为活跃。从宏观层面来看,地方边商的商业行为都是国家间接设计和安排的。
国家与社会分析模式的边疆实践中,边民扮演着重要角色。国家主流文化在边疆民族意识中的累积,可以消解边民乱边祸国的野心和生产护边爱国的大志。通过国家外在的制度设计创造边民保护疆界稳定的文化因子,可以从根本上构造起一道坚实的文化安全网。当然,要实现这样的国家目的,诚如上文言,必须通过国家的制度设计,将国家的富民方略送到边疆。“边疆民族社会稳定的瓶颈主要是由于民族国家构建、结构性不均衡、分配性不均衡、社会分化造成的各种社会矛盾所引起的。”⑪在我国目前实施的国家动员型的护边实践中,社会关系资本化色彩浓厚。但边民多从原始社会直过到社会主义。这些“直过民族”很难踩着“潮流”节拍赶路,还陌生于资本化了的关系规则。由于缺乏社会性资源,边民很难进入关系编织起来的利益之网,常游离在“资源—关系—价值”的游戏之外。如果在一个闭合的地域空间,这种边民受“奴”现象确实有一定的合理性,但近年来,边民频繁流动给这种现状的维持制造了压力。受外来先进文化影响,边民相对剥夺感增强。当群体呼吁得不到国家或是地方政府回应时,在边区精英的动员和组织下,群体性动乱边境便是边民的首选行为。
注释:
①吴文藻.吴文藻人类学社会学研究文集[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0.34、35、267.
②和少英.云南特有族群社会文化调查[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118.
③范宏贵,刘志强.中越边境贸易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97.
④施坚雅.史建云等译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M].北京:中国社科出版社,1998.53.
⑤黄惠焜.云南跨境民族研究[M].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97,(1).
⑥周建新.跨国民族类型与和平跨居模式讨论[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2,(4).
⑦杜赞奇,罗红光.《在国家与地方社会之间》[J].社会学研究,2001,(1).
⑧唐力行.国家、地方、民众的互动与社会变迁[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11.
⑨[美]约翰逊.展明辉译,电视与乡村社会变迁[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9.
⑩葛公尚.《当代国际政治与跨界民族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31.
⑪高永久.对民族地区社会稳定的思考[J].兰州大学学报,2003,(3).
The Studies on the Transnational Flow of Cross-Border Peoples of Yunnan and Vietnam and Social Stability——the Studies Based on the Nation,Locality and Border People
Gu Jiarong
The kinship makes border peoples of Yunnan and Vietnam flow in border areas frequently,Which affects on the consolication of nation territory and stable social border order.The nation polices for stability and consolidation not only benefited border peoples,but also created more chance for local business people to trade.Their cross-border trading made border people have more opportunities to do and so provoked border people to flow freely,challenge the stable social order in border areas seriously.The key of maintenance of stable border of Yunnan and Vietnam is that nation,local government and border people construct an ordered and harmonious conditions.
the Cross-border peoples in Yunnan and Vietnam;Transnational flows;social stability
【作 者】谷家荣,法学博士,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副教授。昆明,650091
C912.4
A
1004-454X(2011)02-0064-008
* 本文是云南大学211项目《越南瑶族社会文化调查》(项目编号:2113011-09007)阶段性成果之一。
〔责任编辑:罗柳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