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无就业增长”辨析——基于资本和劳动的关系

2011-12-23谢欣露赵冬杰

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劳动力弹性资本

谢欣露,赵冬杰

(1.中国社会科学院 研究生院,北京 100102;2.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保定分公司,河北 保定 071000)

“无就业增长”辨析
——基于资本和劳动的关系

谢欣露1,赵冬杰2

(1.中国社会科学院 研究生院,北京 100102;2.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保定分公司,河北 保定 071000)

劳动与资本是经济增长的两个重要要素,也是分析经济增长与就业关系的起点。劳动力需求函数的导出,将经济增长、资本 -劳动相对价格与就业问题放在统一的框架下。本文从宏观、产业和微观企业三个层面分析经济增长与就业的关系。经济增长是就业增长的前提,资本替代劳动在不同发展阶段表现不同,第一产业负就业增长拉低了总体的就业弹性,“无就业增长”在我国现阶段表现为局部现象。

经济增长;就业;劳动力需求;资本 -劳动价格比

我国就业总体而言是呈上升的趋势,但增长的速度在降低。就业的增长低于经济增长速度,也就是就业弹性在不断下降。因此,许多学者将就业弹性下降认为是就业增长与经济增长不一致,如齐建国 (2000)、张车伟(2002)、龚玉泉 (2002)、邓志旺 (2002)、李红松(2003)、常进雄 (2003)、蔡昉 (2004)、池碧云 (2006)等都进行了相关的研究。由此一些学者认为我国的经济增长是“无就业增长”,还有学者对就业弹性进行统计上的纠偏,如简新华 (2007)。上述研究从不同角度分析了就业弹性,但没有对劳动力需求函数的理论基础进行分析。本文出发点在于经济增长模型或生产函数中劳动与资本的关系,分析劳动力需求是经济增长的引致需求,将经济增长与就业问题放在统一的框架下,从宏观、产业和微观企业三个层面进行分析。

一、经济增长与就业的关系

(一)经济增长中的劳动与资本

在经济增长模型中,资本和劳动是经济增长的两个最主要的因素。从理论上而言,劳动是经济增长最重要的要素,没有劳动的参与是不可能实现价值创造和经济增长的,劳动是经济增长的驱动力。近些年来有关人力资本、内生增长理论的研究中,更是肯定了劳动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性。劳动不仅有简单劳动,更表现为日益增长的复杂劳动。特别是复杂劳动的积累促进了技术进步和知识增长,从而对简单劳动形成了替代。人是劳动的载体,就业人数仅表明参与劳动的人数多少,单纯从就业人数看并不能准确反映出生产中劳动的多少。固定资本是资本固化为有形的机器设备等,其实质是前人复杂劳动所形成的技术和知识的载体,在生产时其价值转移到产品中去。劳动和资本的关系统一于经济增长模型之中,不同的增长模型和增长方式所体现的劳动与资本的关系有所不同。

经济增长模型的基础是生产函数,不同生产函数中所体现的劳动与资本的关系不同。柯布 -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中,在产量一定的条件下,劳动与资本之间的关系是替代性的,资本投入的增加提高了资本有机构成,从而减少了劳动的投入。在列昂惕夫生产函数中,劳动与资本是按比例投入的,劳动与资本之间不存在替代性,是互补的生产要素。但是动态地来看,上述的替代性和互补性是有条件的。在柯布 -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中,随着产量不断增长,新增加的资本要求增加相应的劳动投入,劳动与资本之间也会有互补性,于是就业会相应地增长。对于列昂惕夫生产函数,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技术进步的发展,要素间投入产出关系也会发生变化,资本与劳动之间也会有替代性。因此,经济增长模型中劳动与资本的关系在不同的生产条件下有时替代性为主,有时互补性为主,或者说是两种力量共同作用的合力。

(二)经济增长与劳动力需求

在生产函数的基础上,可导出劳动要素需求函数,从而劳动力需求是经济增长的引致需求。劳动力需求函数是经济增长和要素相对价格的函数。如果生产函数中包括资本、劳动和技术,则劳动力需求函数是经济增长、资本与劳动相对价格、技术与劳动相对价格的函数。在其他因素不变的假设下,经济增长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是正作用。其他因素不变,资本和技术的相对价格越贵,劳动力需求越多,即其他要素与劳动是替代关系,劳动价格相对便宜,则有利于就业增长。

失业问题是就业问题的重点所在,因此研究劳动力需求成为解决就业问题的关键。只有在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下,劳动力需求增加,就业增长才能有所保障。著名的“奥肯定律”从经验上表明了经济增长与失业率的关系,即经济增长低于潜在增长率 2个百分点,则失业率增长 1个百分点。因此,经济增长是就业增长的前提之一。经济增长存在不同的增长方式,如粗放型增长往往是高消耗、浪费型增长,企业的发展着眼于资源的获取而非人力资本的作用,不利于就业的改善。投资驱动型的增长在短期内提供了较多的就业岗位,但从长期看,会使资本对劳动的替代加强,不利于就业的增长。因此,经济增长的快慢和增长方式也将长远地影响就业增长的方式。

(三)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就业增长

就业增长的快慢、就业弹性的高低与经济发展的阶段性有关。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资本、技术和知识积累相对程度不同,影响生产函数的方式有所差异,相应地劳动需求函数会有不同的特征。

一般而言,资本缺乏时期,资本的增长需要劳动增长与之相配套,劳动与资本之间的互补性强,表现为经济、资本和就业均较快地增长。因此,在一个经济体或新兴产业发展的初期,经济增长能够吸纳较多的就业。当经济体或产业发展达到一定水平时,资本相对充裕,形成低利率时代,资本对劳动的替代性增加。因此,经济增长过程中吸纳就业的能力下降,这时可能出现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不一致,即所谓的就业弹性相应地降低。

就业弹性有不同的计算方法,本文采用平均就业弹性,即平均就业增长率与平均增加值增长率之比,反映某段时期就业增长与经济增长的相对关系,其公式为:

其中,EL1表示某时期第 i类产业或经济体的平均就

Y业弹性,Lin和 Li0分别为比较期和基期的就业人数,Yin和Yi0分别为第 i类产业或经济体比较期和基期的增加值。

李小彤 (2006)认为发达国家的就业弹性普遍较低,如日本的就业弹性为 0.08,德国、法国、意大利的就业弹性为 0.06,英国甚至为负 0.05。但笔者利用 2009年和2010年的《国际统计年鉴》计算得到主要发达国家 2000年 -2008年的平均就业弹性 (见表 1),数据经过缩减指数处理为实际就业弹性。美国的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相对较慢,但有较高的就业弹性。德国和英国有较高的经济增长但就业增长相对较慢,就业弹性相对较低。法国、意大利有较高的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就业弹性居中。日本是较低的经济增长和就业的负增长,就业弹性为负。即便是发达国家,也存在就业弹性的高低不同,并非是一致的。这可能与不同国家的产业发展特征或经济增长的周期性有关。

表 1 主要发达国家 2000年 -2008年平均就业弹性

注:数据来源《国际统计年鉴 2009》、《国际统计年鉴 2010》

由上述分析可知,就业增长是经济增长的前提,经济增长能拉动就业增长,经济增长的周期性也会影响就业增长的周期性。经济增长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既有替代关系也有互补关系。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资本和技术积累水平各异,因而就业增长的快慢不同。就业弹性低所表明的更多是资本和技术对劳动力的替代;反之,就业弹性高则表明资本和技术对劳动力的互补性较强。

此外,由于我国在统计制度上将农业劳动力均视为就业状态,即便存在隐性失业或劳动力过剩也不会影响就业人数的统计,这是我国就业统计中的一大缺陷。这种统计上的缺陷使人们不易观察到实际的就业增长状态,给人误解。或者不分产业或类型所计算的总体就业弹性忽视了其组成部分的特征,造成统计意义上的归并误差。因此,计算我国的总体就业弹性有时会缺乏实质意义。

二、产业结构角度下就业增长的分析

如表 1所示,虽然都是发达国家,但就业弹性高低不同,值得人们去从更深层次进行分析。某些产业的发展对其他产业影响的范围较广、时间较长,则能促进就业的持续增加;而有些产业对其他产业影响的范围较小或时间较短,则不利于就业的长期增加。合理的产业结构应兼顾短期和长远的就业增长目标。

(一)产业发展不同阶段的就业

产业的发展遵循增长曲线的规律,即呈 S型。处于起步阶段的产业发展慢,该产业的就业增长相应缓慢。当达到发展期时,较快的发展速度将吸纳较多的就业。当该产业处于衰落期,该产业的相对重要性下降,其就业增长也会慢下来。因此,不同产业也会经历由发展到成熟的过程,产业的就业弹性相应地由高到低。从产业结构考虑,如果一国处于上升阶段的产业居多,则就业增长较快;如果一国处于成熟阶段的产业比例较大,则就业增长会受到限制。

(二)我国各产业的就业弹性

对于我国而言,三大产业中农业是传统的产业,其发展速度低于第二、三产业的发展。由于我国农村就业人口多,经济的发展促使第一产业就业向第二、三产业就业转移,农村和第一产业的就业人数在不断减少。因此,第一产业的就业弹性为负。我国是处于工业化阶段的国家,第二产业发展迅速,是制造业大国。第二产业是明显的资本密集倾向型产业,一旦资本充裕,第二产业的劳动容易被资本替代。在工业化初期阶段第二产业的就业弹性较高,在 20世纪 90年代经历了低潮期,在 21世纪初就业弹性有所提高。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相对较快,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其就业弹性相对较高。从表 2可看出我国各产业就业弹性的变化趋势。我国总体就业弹性的下降,很大程度上归因于第一产业就业人数的下降,从而与第二、三产业就业增长相抵消,拉低了总体的就业弹性。这种总体就业弹性的下降,与我国的人口城市化进程,以及产业结构发展过程是紧密相关的,是经济发展的规律。

表 2 我国各时期产业的就业弹性

我国各时期产业的就业弹性,反映了产业发展与就业的关系。由于农业中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以及人口城市化进程的深化,第一产业就业弹性负值的趋势还将继续。第二产业就业弹性在 20世纪 90年代的低迷,与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中减员增效、职工下岗等有关,是一种将隐性失业显性化的过程。21世纪初国际贸易的发展促进了我国第二产业就业的增长。第三产业中低端服务业发展迅速,也成为就业增长的重点区域。在第二、三产业中,存在许多非正规就业和灵活就业,这是我国就业增长的重要特征。我国产业升级既要考虑到现有的就业结构,也要从动态角度考虑如何升级才能有利于就业的可持续增长。

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变迁表现出熊彼特的“创造性毁灭”,新产业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从而也毁灭了老的产业和就业机会。产业结构变迁与我国劳动力结构相适应,则能吸纳更多的就业。反之,则创造较少的就业机会。因此,研究就业问题不仅要研究经济增长,也要研究产业结构合理发展与人口和就业的关系。

三、企业角度下就业增长的分析

唐钅广 (2003)认为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行为是我们不能回避的分析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之间关系的微观基础。蔡昉 (2004)分析了国有单位职工实际工资的增长情况,1997年—2002年,国有单位职工平均实际工资年均增长分别达到 4.2%、6.7%、12.9%、10.9%、16.2%和16.3%,明显高于其他单位。这样,对于那些容易得到贷款的大型国有企业来说,资本变得相对便宜,劳动相对昂贵,从而诱导出产业和技术选择中用资本替代劳动的倾向,产值增长不能带来相应的就业扩大。国有企业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不一致是我国就业弹性下降的一大原因。但许多学者没有分析其他类型企业的产值增长和就业的关系,而恰恰是其他类型企业就业增长较快,占总就业比重更大。

经济学理论认为要素相对价格是影响要素需求的重要因素。从要素相对价格着手进行分析能够对我国就业增长和就业结构有更深刻地认识。资本市场和劳动市场的分割是我国要素市场的重要特征,从而不同所有制企业融资成本高低不同,劳动力需求结构各异,因此不同类型企业面对不同的资本 -劳动相对价格,即资本价格与劳动价格的比值,简称资本 -劳动价格比。这成为分析不同所有制企业微观劳动力需求的关键变量。

国有企业的资本 -劳动价格比低,而非国有企业的资本 -劳动价格比高。这种情况下,国有企业是资本偏向型增长模式,非国有企业是劳动偏向型增长模式。两种增长模式都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扭曲,这种扭曲来自要素市场的政策性分割。国有企业的增长表现为资产规模的扩大,数量的减少,明显的资本倾向型增长,就业增量少或为负,表现为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较大的差异。非国有企业的成长主要表现为中小企业数量的增多,同时规模不断扩大。由于中小企业的成长能力较强,其资本和劳动的互补性较强,所以能够吸纳更多就业,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趋势一致。因此,“无就业增长”在国有企业上体现最为明显,而其他类型的企业则表现为就业与经济增长的同步。随着技术进步、资本积累等的发展,其他类型企业就业弹性也会下降,但由于其融资成本优势不如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就业弹性下降会相对较慢。因此不能简单地将“无就业增长”类推到其他类型企业。

由于我国没有不同类型企业增加值的数据,计算其弹性是不可行的。但从 1978年以来我国不同类型企业就业情况 (参见图 1)可大致做一些判断。国有企业就业人数先升后降,从 1978年的 7 451万人,在 1995年达到峰值,为 11 261万人,2007年达到谷值,为 6 424万人,2008年上升为 6 477万人。1990年国有企业就业人数为10 346万人,占总就业人数比重为 16%,2008年占8.3%,年均就业增长为 -2.59%。集体企业就业人数是下降的,股份制企业与港澳台及外商企业就业人数是较慢增长。乡镇、私营和其他类型企业的就业人数在 1997年—2002年增长较慢以外,其他年份则迅速增长。1990年,乡镇、私营和其他类型企业的就业人数为 11 540万人,占总就业的比重为 17.8%。2008年达到 29 131万人,占总就业的比重为 37.6%,年均增长速度为 5.28%。如果以年均 10%的经济增长来看,乡镇、私营和其他类型企业的就业弹性大约为 0.5,远高于国有企业的负就业弹性。

图 1 不同企业类型就业趋势图

如果两种类型企业的资本 -劳动价格比趋于市场化的同一相对价格,其影响如何呢?一种情况是我国非国有企业规模普遍较小时,资本相对缺乏,资本 -劳动价格比下降助其扩张,带来就业的增长;另一种情况也可能是,对于有一定规模的企业而言,出现资本对劳动的替代,就业增长缓慢,促进经济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升级。

四、结论

从微观角度来看,我国不同企业的资本 -劳动价格比对于非国有企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就业起到重要作用,但是其代价是劳动力的低工资,抑制了人力资本的发展,从长期看不利于我国的就业增长和就业结构的改善。因此需要市场化的资本和劳动价格,减少歧视性政策,促进资本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的健康发展。

从宏观角度来看,我国经济增长模式的选择也将影响就业发展的模式。转变现有的粗放型、投资主导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将经济增长方式转向发挥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方面,从而促进就业增长的持续性。从外部来看,我国的出口比较优势也体现在低劳动力成本上。我国是制造业大国但非强国,在全球分工处于末端的低附加值产品居多,贸易的发展吸纳了我国大量剩余劳动力,但也强化了对低劳动力成本的依赖。现今,来自外部的人民币升值压力也很强大,一旦大幅升值将使我国面临双重的困惑,出口和就业前景均不乐观。

资本对劳动替代的强弱也取决于我国的人力资本结构,简单劳动容易被替代,复杂劳动不易被替代。在我国现阶段,主要表现为资本对简单劳动的较强的替代性。资本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的分割性政策,虽然在短期内促进了非正规就业的增长,但从长期看增加了劳动力被资本替代的风险。解决就业问题的出路在于逐步规范资本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增强劳动力的不易替代性,发展教育、职业培训,规范劳动就业保障制度。从长远看,应根据我国的人口和劳动力结构,制定相应的产业和人口发展政策,对未来就业进行规划,使劳动力结构与产业结构相匹配。

此外,设计相关的机制和制度使资本引向产业多元化和结构升级方向,如将资本引向研究与开发,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优化我国的产业结构和出口结构,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由于新兴产业发展期的资本对劳动的互补性较强而替代性会较低,从而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就业,也可缓解资本对制造业劳动力的替代。

[1]蔡 昉.就业弹性、自然失业率和宏观经济政策——为什么经济增长没有带来显性就业?[J].经济研究,2004(9):19-25.

[2]常进雄.正确认识当前我国 GDP就业弹性下降的一些积极意义 [J].中国劳动,2003(9):8-10.

[3]池碧云.从就业弹性来看我国的就业增长 [J].统计教育,2006(5):50-51.

[4]邓志旺.就业弹性系数急剧下降:事实还是假象[J].人口与经济,2002(5):37-41.

[5]龚玉泉.中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非一致性及其形成机理 [J].经济学动态,2002(10):35-39.

[6]简新华,余 江.基于冗员的中国就业弹性估计[J].经济研究,2007(6):131-141.

[7]李红松.经济增长与就业弹性问题研究 [J].财经研究,2003(4):23-27.

F241.4

A

1008-6471(2011)01-0095-04

2010-09-25

谢欣露 (1975-),女,河北保定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经济模型与经济预测。

猜你喜欢

劳动力弹性资本
为什么橡胶有弹性?
为什么橡胶有弹性?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注重低频的细节与弹性 KEF KF92
弹性夹箍折弯模的改进
资本策局变
第一资本观
VR 资本之路
相对剥夺对农村劳动力迁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