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人才资源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2011-12-23刘艳君李惠茹
刘艳君,李惠茹
(河北大学 经济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2)
河北省人才资源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刘艳君,李惠茹
(河北大学 经济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2)
目前,河北省面临着产业结构的加快转型和优化,发展现代产业,提升技术研发能力,均需要相应的人才支持。本文对河北省人才资源的现状分析发现:人才资源匮乏、人才结构低度化、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的构成比例不协调、人才流失严重。同时,结合河北省经济发展的要求,提出改善河北省人才资源的措施。
河北省;人才资源;现状;对策
从现在起到 2020年,河北省面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构建特色现代产业体系、推进城镇化进程和新农村建设等重大紧迫战略任务。河北省是否如期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关键在人才,根本靠人才。
一、河北省人才供求的现状分析
总体来讲,河北省在主导产业以及需要大力发展的领域人才缺乏,特别是高层次创新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短缺,吸纳人才的功能较弱,人才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有利于人才发展的体制环境不完善,制约着河北省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升级进程。主要表现如下:
(一)人才资源匮乏,且增长速度放缓
随着河北省人才培养体制的不断健全,我省的人才资源总量稳步增加,但人才资源仍匮乏。据统计资料显示,2002年,河北省的人才密度指数为 6.9%,2005年为 9%,2007年为 9.7%,2009年为 9.83%,增长幅度不明显。这证明我省的人才资源总量仍然相对较低,有待进一步提高人才资源的储备。另外,我省人才资源的增长速度日趋放缓。据统计资料显示,2003年,河北省人才资源总量为 3 035 667人;2004年,该指标为 3 646 823人,比上一年增长 20.13%;2005年,该指标为 4 240 239人,增长幅度为 16.27%;但在 2006年 -2009年期间,我省的人才资源增长速度明显放缓,平均年增长率仅为1.86%,2009年,我省的人才资源总量仅为 4 564 653人。
(二)高技能人才短缺
河北省人才资源匮乏,尤其是高技能人才短缺。一方面,据统计,2008年年末,河北省科技人员数量仅有14.6万人,分别为广东省的 29.2%,江苏省的 31.4%,河南省的 74.5%。河北省目前大力发展的信息工程、生物工程、航空航海、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装备制造业都缺少相应的专业研发技术人才。
(三)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不匹配
整个经济中,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的构成比例是不协调的,即各个产业人才供给与人才需求是不均衡的,人力资源没有实现有效配置。
表 1 1999年 -2008年河北省专业人才结构偏离度
分产业来看,第一产业,专业人才结构偏离度为负值,并且一直偏离零值较远,说明该产业长期人才供给大于专业人才需求,即该产业人才过剩。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专业人才结构偏离度为正值,说明两产业长期人才供给小于专业人才需求,即两产业人才紧缺。其中,第二产业偏离零值较远,该产业人才严重紧缺;第三产业的专业人才结构偏离度逐年下降,渐近于零值,说明人才紧缺状况有所改善。
分行业来看,一方面,计算机、财会、管理、医药、文秘、广告、师范等专业人才供过于求,导致高校毕业生结构性失业;另一方面,产业与经济发展急需的一些人才匮乏,如装备制造、石油化工、现代物流、电子信息、软件技术、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专业人才严重短缺。
(四)人才流失较严重
据资料显示,我省每年流失的中高级人才都在 3 000名左右,省外院校的河北籍毕业生回省内工作的不到一半,特别是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回来的更少。导致河北省人才流失的原因较多,主要原因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河北省全国重点高校、国家级研究机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及大型骨干企业相对较少,工资水平等其他待遇相对较低,现行人才管理体制不尽合理,用人环境不够宽松;二是河北省临近发展环境优越的北京市和天津市,这些因素致使河北省吸纳人才的能力有限,不但吸纳不了高技能人才,相反经常发生人才外流现象。
二、改善河北省人才状况的对策分析
上述分析可见,河北省不仅表现为人才数量上的缺乏,而且人才结构低度化,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的构成比例不协调。所以,努力解决河北省人才供求矛盾、合理配置人才资源,对河北省今后社会经济全方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河北省今后的经济发展需要,并根据《河北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的要求,提出以下改善河北省人才状况的有效对策。
(一)加强职业教育发展,提升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应用性
除了继续发挥教育人才培养的基础性作用外,要切实加强职业教育发展。一是推进高等教育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教育改革,以社会需求和就业为导向,形成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动态调控机制,建立市场需求导向型的人才培养模式。特别是要有针对性的发展与河北省主导产业、新兴产业、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的应用性学科专业。二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完善产学研合作培养机制,社会各界要支持社会实践和实习基地建设,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比如,重点建设如装备制造、医药化工、现代农业、数控技术应用、电子信息等综合性实习实践基地。三是强化成人高等教育的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加快河北省成人高等教育培养模式向技能型教育模式转型步伐。让成人高等教育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回归其本位。特别是强化对再就业人员进行创业素质条件的准备,是推进自主创业的基础和前提。
(二)注重培养和积累第二、三产业所需的紧缺人才
河北省第二、三产业一直以来处于人才短缺状态,高素质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高新技能人才供应不足,现代服务业发展所需的服务人才储备不足。所以,为适应河北省主导产业的发展需要,就要强化以装备制造、石化、医药等为主导产业的高层次科技人才、经营管理和技能人才队伍,特别是掌握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带动产业升级的科技创新人才。一是进行针对性培养;二是广征贤才,加大公开选聘力度;三是通过实施精英培养规划等措施,打造创业人才聚集区,以培养、储备和留住人才;四是突出围绕发展现代服务业、强化发展河北省现代服务业务人才,提升金融、咨询业、信息服务业、物流、旅游、会展及交通运输业等主要现代服务业人才质量和注重获取这些领域的高层次人才。
(三)通过完善公共服务职能,健全人才市场体系
如果河北省在 20年内实现劳动年龄人口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 30%,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中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人数比例达到 85%,专业技术人员中大专及以上学历人数比例达到 95%,现代服务业人才中大专及以上学历人数比例达到 80%的目标,就必须加快各级行业性、专业性人才市场,以及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提升人才中介服务机构、市场服务体系的规范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强化对人才储备、积累和促进交流的服务职能。特别是形成县、乡、城统一的互联互通的人才信息网,充分发挥人才市场的调节导向作用,并通过建立人才运行监测体系和人才统计指标体系,加强人才资源信息数据库建设,实行人才需求定期预测预报制度,真正形成具有人才供求信息发布与预测、人才价格信息和职位需求发布、薪酬调查等服务职能的全方位、层次性、多功能的人才供求平台,完善各级人才公共服务平台和体系,以保障人才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
(四)引进并留住省内外高层次人才
在加强河北省自身人才培养的同时,引进省内外高层次人才也是缓解人才短缺的一个重要渠道。在引进人才时,制定和加强引进国内外高层次人才的政策和法规,用优厚的政策和良好的科研学术条件吸引国内外高端人才发展河北省的现代产业;依托河北省的优势产业、重大建设项目和先进企业的知名度,通过申报课题、承担项目、建设重点实验室等方式引进高端人才,改造河北省的传统优势产业,促进产业结构向高度化和合理化方向发展;现代产业企业为高端人才提供丰厚的薪酬和福利待遇,设立各类奖励措施,创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机制,贯彻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方针,从而使高端人才愿意为企业留下来并为之努力奋斗;建立健全现代产业人才信息库和人才机构,防止高素质人才的流失等等。在引进人才的同时,一定要留住人才,防止人才流失。
(五)建立具有竞争激励机制的人才管理体制
虽然河北省大力进行体制机制改革,不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但河北省关心、爱护人才不够,为人才提供的工资待遇和工作生活环境不能满足人才工作创业的愿望。此外,由于河北省紧邻北京市、天津市、山东省等发达省市,省内培养的高素质人才大部分倾向于去发达地区就职,造成河北省人才流失,这也成为制约河北省现代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六)增加用于人才培养方面的财政投入
高校在推进实施地方经济发展所需的人才培养计划时,会产生一些新的费用,这需要足够的资金作支持。如果高校财力不足,那么这部分新增费用开支只能由地方财政资金来弥补。否则,新的人才培养计划将会难以实施,甚至流于形式。
[1]杨益民.人才结构与经济发展协调性分析的指标及应用 [J].安徽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118-123.
[2]侯建国.河北省沿海三市人才状况及对策研究 [J].河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106-108.
[3]赵光辉.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互动的一般规律研究[J].商业研究,2008(2):35-36.
[4]陈洪震,于建春,宋长秀.河北省人力资源与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54-55.
[5]蒙玉玲,刘焱骞.河北省人才培养和人才队伍建设研究 [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综合版),2007(2):79-80.
F241.21
A
1008-6471(2011)01-0063-02
2011-01-02
本文系2010年保定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从人才培养及科技创新角度看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路径及对策研究”(编号:201002104)和河北大学教改项目 “适应河北经济发展需要的我校人才培养类型及培养模式的转变与选择”(编号:JX06-67)的研究成果之一。
刘艳君 (1978-),女,河北保定人,河北大学经济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世界经济。